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6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將合諸侯,則令為壇三成,宮旁一門。

鄭康成曰:「合諸侯,謂有事而會也 。」 王氏《詳說》曰:「古者天子巡守,諸侯入朝,一皆為壇於國門之外,加方明焉。天子祀之,蓋以為盟尸也。方明之制,《覲禮》云:『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設六色,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上元、下黃。設六玉:上圭、下璧、東圭、南璋、西琥、北璜。然不用蒼璧、黃琮者,以祀日月之神為主耳。《典瑞》云『圭璧以祀日月』』」 是也。按《覲禮》為壇,各因其方,春則帥諸侯朝日於東郊,為壇於國東,夏秋冬亦如其方。是覲禮之有壇也。案《朝事儀》,天子冕而執鎮圭,搢大圭,帥諸侯朝日於東郊,退而朝諸侯。是朝禮之有壇也。此云「合諸侯」 者,謂大會同耳。巡守之制,亦如其會同。但會同為壇於國門之外,而巡守為壇於方嶽之下耳。有事而會,不協而盟,此壇之所作也。

《詔王儀》:「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

鄭康成曰:「王既祀方明,諸侯上介皆奉其君之旂置於宮,乃詔王升壇,諸侯皆就其旂而立。諸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東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西階之西,東面北上;諸子門東,北面東上;諸男門西,北面東上 。」 黃氏曰:「所謂覲禮不下堂而見諸侯,蓋此時也。諸侯旅見,不為賓主。《春秋傳》曰:『朝以正班爵之義,帥長』」 幼之序,可見於此。鄭謂四時之朝皆如是,則不然。今覲禮自天子為宮以前,皆秋覲也,無禮山川丘陵事。又鄭言「既祀方明,王升壇見諸侯」 ,亦與《覲禮》不同。《疏》家謂「王降壇揖諸侯」 ,尢?誤 。鄭鍔曰:「諸侯之中有庶姓,有異姓,有同姓。王揖之之儀欲適中,故有土揖、時揖、天揖之殊。土揖者,猶今人俯而致恭」 ,其手至地也。時揖者,不高不下,適乎中正,如天道之運,平分而為四時也。天揖者,大位乎上,舉手揖之,舉而上也。土揖者,卑而致恭也。時揖者,得禮之中,天揖者,尊而不屈也。王者接下思恭,禮一而已。今於庶姓則土揖而俯身,於異姓則時揖而直身,同姓則天揖而仰其身,揖以成禮,而有三等之殊,恐非待下之道。先儒謂此《司儀》詔王降壇揖諸侯,直據揖之儀容,從下至高耳。由此言之,三成之壇,三姓之位,而有王三揖之殊,殆因壇之高下而為此上下之節歟?《司士》治朝之儀,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揖門右者,待群臣之禮也。此則待諸侯於壇坫之上,各辨其等,故與之異也。

及其擯之,各以其禮:公於上等,侯、伯於中等,子男於 下等。

鄭康成曰:「謂執玉而前見於王也。擯之各以其禮」 者,謂擯公五人、侯伯四人、子男三人。上等、中等、下等者,所謂奠玉處也。壇三成,深四尺,則一等一尺也。壇十有二尋,方九十六尺,則堂上二丈四尺,每等丈二尺。諸侯各以其等奠玉,降拜。升成拜,明臣禮也。既乃升堂,授王玉 。賈氏曰:「公奠玉於上等,降拜於中等;侯伯」 奠玉於中等,降拜於下等;子、男奠玉於下等,降拜於地。及升成拜,皆於奠玉處。王氏《詳說》曰:「此以爵之尊卑而為之等殺也。會同受贄、受享,一皆於壇。」

其將幣,亦如之。其禮亦如之。

鄭鍔曰:「既奠玉,則拜而獻其國之所有以為幣。其獻也亦於其等,故曰『亦如之』。已將幣,則王祼以鬱鬯,其祼而禮之,亦各於其等,故曰『亦如之 』。」 黃氏曰:「三享、再祼、一祼酢、不酢,已見《大行人》。大行人掌其禮籍,《司儀》掌擯相,以詔儀容、辭令、揖遜之節而已,亦如之。」 言擯者各以其禮,亦如上三等也。鄭言「將幣三等」 ,亦謂壇「三成」 ,恐非,《疏》家遂證成之將幣當時在廟,此所謂壇壝宮也。始合升壇見諸侯謂之覲,遂行朝享之禮,雖其詳不可攷,至若因壇三成為三等,則必不然,當時在廟,其禮亦三等。

《王燕》則諸侯毛。

鄭鍔曰:「朝享已畢,王燕之以示慈惠,則擇髮鬚之白者坐乎上,所以明貴老之禮。朝禮尊,尊,《行人》言享禮、食禮而不及燕,此特言燕者,蓋國之正禮,有享有食則有燕可知,此則會於國外之寢以示恩也。《燕禮》親親上齒而言毛者,血氣衰則毛髮變。貴老之禮,宜以齒為高下,今以燕而尚恩,故唯以老而髮之變異者為上。人亦有早衰而髮先白者,亦有年高而髮尚黑者。若止取其毛髮之變者而尊之,則早衰而髮白、年尚未及者,或在年長者之上矣。」 余以為,諸侯之毛,亦以齒為上 。黃氏曰:「當諸侯之入王,為之朝禮,而貴貴之教寓焉;為之燕禮,而老老之教寓焉。其朝也,公於上等,侯、伯於中等,子、男於下等,各以」 其禮擯之,貴貴也。其燕也,公三燕,侯伯再燕,子男一燕,各以其齒坐之。老老也。貴貴者,禮也;老老者,仁也;賢賢者,義也,爵也,齒也,德也。同為天下之達尊而仁於天下也,尤不可食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