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0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農桑部紀事一

《禮記·祭法》: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 《韓非子說難》:「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畝 正,仲尼歎曰:『躬耕處苦,而民從之,故曰:聖人之德化 乎』。」

《大戴禮》曾子制言:「昔者禹見耕者五耦而式過十室 之邑,則下為秉德之士存焉。」

《農政全書》。氾勝之書:「湯有旱災,伊尹作為區田,教民 糞種,負水澆稼。」

《書經無逸》:「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 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言卑其衣服,以就其安人 之功田功,知稼穡之艱難。

《禮記·樂記》:「武王克殷,耕籍,然後諸侯知所以敬。」 《穆天子傳》:「甲寅,天子作,居范宮,以觀桑者,乃飲於桑 中,天子命桑虞出。」桑者,用禁暴人。

《國語》:宣王即位,不藉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 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民之蕃庶於是乎 生,事之共給於是乎在,和協輯睦於是乎興,財用蕃 殖於是乎始,敦龐純固於是乎成。是故稷為大官。古 者大史順時。」土,陽癉憤盈,土氣震發,農祥晨正日 月,底於天廟,土乃脈發。先時九日,大史告稷曰:「自今 至於初吉,陽氣俱烝,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 穀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帥陽官,以命我司事曰:『距 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祗祓,監農不易』。」王乃使司徒 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壇於藉,命農大夫咸戒 農用。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王即齊宮,百官御事, 各即其齊。三日,王乃淳濯饗醴。及期,鬱人薦鬯,犧人 薦醴,王祼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藉,后稷監 之。膳夫、農正陳藉禮,大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墢, 班三之,庶人終於千畝。其后稷省功,大史監之。司徒 省民,大師監之。畢,宰夫陳饗膳,宰監之。膳夫贊王。王 歆大牢,班嘗之,庶人終食。是日也,瞽帥音官以省風 土,廩於藉東南,鍾而藏之,而時布之於農稷,則遍戒 百姓。紀農協功,曰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土不備,墾辟 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后稷三 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大保六之,大師七之,太史八 之,宗伯九之。王則大徇,耨穫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動, 恪恭於農,修其疆畔,日服其鎛,不解於時,財用不乏, 民用和同。」是時也,王事惟農是務,無有求利於其官, 以干農功,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故征則有威,守則 有財,若是乃能媚於神而和於民矣,則享祀時至而 布施優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 神乏祀,而困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王弗聽。三十 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

《詩經鄘風》:「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于桑田。」 言「方春,時雨既降,而農桑之務作。」文公於是命主 駕者晨起駕車,亟往而勞勸之。

《左傳》昭公十八年「六月,鄅人藉稻。」其君自出藉稻 蓋履行之。

《漢書藝文志》「《神農》二十篇。」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 農業,道耕農事,託之「神農。」

《史記商君傳》:「鞅定變法之令,民僇力本業耕織致粟 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莊子則陽篇》:「長梧封人曰: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 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 予。予來年變齊,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 《史記陳涉世家》:「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 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 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董仲舒《乞種麥限田章》,《春秋》他穀不書,至於麥禾不 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於五穀最重麥與禾也。今關 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而損生民之具 也。願陛下幸詔大農,使關中民益種宿麥,令「毋後時。」 《漢書黃霸傳》:「霸為潁川太守,務耕桑,節用殖財,種樹 畜養,去食穀馬米鹽靡密,初若煩碎,然霸精力能推 行之。」

《龔遂傳》:「遂為渤海太守,乘傳至渤海界,郡聞新太守 至,發兵以迎,遂皆遣還。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 吏諸持鉏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毋得問,持兵者迺 為盜賊。遂單車獨行至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渤 海又多劫略相隨,聞遂教令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 持鉤鉏,盜賊於是悉平,民安土樂業。遂迺開倉廩,假」 貧民,選用良吏,尉安牧養焉。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 不田作,迺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 百本䪥、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民有帶持 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 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益畜果實蔆芡。勞來 循行,郡中皆有畜積,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

《召信臣傳》:「信臣為南陽太守,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 躬勸耕農,出入阡陌,止舍離鄉亭稀有安居時,行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