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4 (1700-1725).djvu/1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江以南多大水而無蝗,蓋湖漅積瀦水草生「之。南方

水草,農家多取以壅田,就不其然。而湖水常盈,草恆 在水,蝦子附之,則復為蝦而已。北方之湖,盈則四溢, 草隨水上,迨其既涸,草留涯際,蝦子附於草間,既不 得水,春夏鬱蒸,乘濕熱之氣,變為蝗蝻,其勢然也。」故 知蝗生於蝦,蝦子之為蝗,則因於水草之積也。 一考昔人治蝗之法,《載籍所記》頗多,其最著者則唐 之姚崇,最嚴者則宋之淳熙敕也。《崇傳》曰:「開元三年, 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崇奏《詩》云:『秉 彼蟊賊,付畀炎火』。漢光武詔曰:『勉順時政,勸督農桑。 去彼螟蜮,以及蟊賊』。此除蝗證也。且蝗畏人易驅,又 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憚勤。請夜設火坎其旁, 且焚且瘞,乃可盡。古有討除不勝者,特人不用命耳。」 乃出御史為捕蝗使,分道殺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 言:「除天災者當以德,昔劉聰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 御史,不應命。崇移書謂之曰:「劉聰偽主,德不勝妖,今 妖不勝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謂修德可免,彼將無 德致然乎?今坐視食苗,忍而不救,因以無年,刺史其 謂何」若水懼,乃縱捕,得蝗四十萬石。時議者諠譁,帝 疑,復以問崇,對曰:「庸儒泥文,不知變事,固有違經而 合道,反道而適權者。昔魏世山東蝗,小忍不除,至人 相食。後秦有蝗,草木皆盡,牛馬至相噉毛。今飛蝗所 在充滿,加復蕃息,且河南、河北,家無宿藏,一不穫則 流離,安危繫之。且討蝗縱不能盡,不愈於養以遺患 乎?」帝然之。黃門監盧懷慎曰:「凡天災,安可以人力制 也?且殺蝗多,必戾和氣,願公思之。」崇曰:「昔楚王吞蛭 而厥疾瘳,叔敖斷蛇福乃降。今蝗幸可驅,若縱之,穀 且盡,如百姓何?殺虫救人,禍歸於崇,不以累公也。」蝗 害訖息。宋淳熙敕:諸虫蝗初生,若飛落地,主鄰人隱 蔽不言,耆保不即時申「舉撲除者,各杖一百。許人告 報。當職官承報不受理,不即親臨撲除,或撲除未盡, 而妄申盡凈者,各加二等。諸官司荒田牧地,經飛蝗 住落處,令佐應差募人取掘虫子而取不盡,因致次 年生發」者,杖一百。諸蝗虫生發飛落及遺子,而撲除 不盡,至再生發者,地主耆保各杖一百。又因穿掘打 撲損苗「種者,除其稅,仍計價官給地主錢數,毋過一 頃。此外復有二法:一曰以粟易蝗。晉天福七年,命百 姓捕蝗一斗,以粟一斗償之,此類是也。一曰食蝗,唐 貞元元年夏蝗,民蒸蝗曝颺,去趐足而食之。」臣謹案: 蝗虫之災,不捕不止,倪若水、盧懷慎之說謬也。不忍 於蝗,而忍於民之饑而死乎?為民禦災捍患,正應經 義,亦何違經反道之有?修德修刑,理無相左。夷狄盜 賊,比於蝗災,總為民害,寧云修德可弭。一切攘卻捕 治之法,廢而不為也。淳熙之敕,初生飛落,咸應申報, 撲除取掘,悉有條章。今之官民,所未聞見,似應依倣 申嚴,定為公罪,著之《絜令》也。食蝗之事,載籍所書,不 過二三。唐太宗吞蝗,以為代「民受患」,傳述千古矣。乃 今東省畿南,用為常食,登之盤飧。臣常治田天津,適 遇此災,田間小民,不論蝗蝻,悉將煮食,城市之內,用 相餽遺。亦有熟而乾之粥於市者,則數文錢可易一 斗。噉食之餘,家戶囷積,以為冬貯,質味與乾蝦無異。 其朝晡不充,恆食此者,亦至今無恙也。而同時所見 山陝之民,猶惑於祭拜,以傷觸為戒,謂為「可食」,即復 駭然。蓋妄信流傳,謂「戾氣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 戕害。東省畿南,既明知蝦子一物在水為蝦,在陸為 蝗,即終歲食蝗,與食蝦無異,不復疑慮矣。

一、今擬先事消弭之法。臣竊謂既知蝗生之緣,即當 於本原處計畫,「宜令山東、河南、南、北直隸有司衙門, 凡地方有湖蕩淀窪積水之處,遇霜降水落之後,即 親臨勘視。本年潦水所至,到今水涯有水草存積,即 多集夫眾,侵水芟刈,斂置高處,風戾日曝,待其乾燥, 以供薪燎。如不堪用,就地焚燒,務求淨盡。此須撫按」 道府實心主持,令州縣官各各同心協力,方為有益。 若一方怠事,就此生發,蔓及他方矣。姚崇所謂「討除 不盡者,人不用命」,此之謂也。若春夏之月,居民於湖 淀中捕得子蝦一石,減蝗百石。乾蝦一石,減蝗千石。 但令民通知此理,當自為之,不煩告戒矣。

「一,水草既去,蝦子之附草者可無生發矣。若蝦子在 地,明年春夏得水土之氣,未免復生,則須臨時捕治。 其法有三:其一,臣見傍湖官民言蝗初生時,最易撲 治,宿昔變異便成蝻子,散漫跳躍,勢不可遏矣。法當 令居民里老時加察視,但見土脈墳起,即便報官集 眾撲滅,此時措手,力省功倍。其二,已成蝻子,跳躍行 動,便須開溝捕打。」其法「視蝻將到處,預掘長溝,深廣 各二尺,溝中相去丈許,即作一坑,以便埋掩。多集人 眾,不論老弱,悉要趨赴,沿溝擺列,或持箒,或持撲打 器具,或持鍬鍤。每五十人,用一人鳴鑼,其後蝻聞金 聲,努力跳躍,或作或止,漸令近溝。臨溝即大擊不止, 蝻虫驚入溝中,勢如注水。眾各致力,掃者自掃,撲者 自撲,埋者自埋,至溝俱滿而止。前村如此,後村復然, 一邑如此,他邑復然,當淨盡矣。」若蝻如豆大,尚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