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4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價於民,為糶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為工三萬八千,計其傭與 粟再倍之。民取息錢者,告富人縱予之,而待熟官為 責其償。凡棄男女者,使人得收養之。明年春,大疫,為 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募僧二人屬以視醫藥飲食, 令無失所時。凡死者,使在處隨收瘞之法,廩窮人,盡 三月當止,是歲盡五月而止。事有非便宜者,公一以 自任,不以累其屬。有上請者,或便宜多輒行。公於此 時,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事細鉅必躬親,給病者藥食, 多出私錢。民不幸罹旱疫,得免於轉死,雖死得無失, 斂埋皆公力。他如張詠之治蜀,歲糴米六萬石,著之 《皇祐甲令》,知鄆州劉夔發廩振饑民,賴全活者甚眾, 盜賊衰止,賜詔褒美。若是之政,不可悉書,故於先王 救荒之法為略具焉。神宗即位以來,河北諸路,水旱 薦臻,兼發糶便民、廣惠倉粟以振民。熙寧二年,詔:「河 北歲比不登,水溢地震,方春東作,民攜老幼,棄田廬, 日流徙於道,中夜以興,慘怛不安。其經制之方,聽便 宜從事。有可以左右吾民者,宜為朕撫輯而振全之, 毋使後時,以重民困。」時差官支撥稉米於永泰等門, 遇有河北路流民逐熟經過,即大人每人支與米一 斗,小者支與米五升。仍諭在京難以住泊,令速往近 便豐熟州軍存活。司馬光以為有損無益,上疏曰:「民 之本性,懷土重遷,豈樂去鄉里,捨其親戚,棄其丘壟, 流離道路,乞丐於人哉?以豐稔之歲,粒食狼戾,公家 既不肯收糴,私家又不敢積蓄,所收之穀,隨手靡散。 春指夏熟,夏望秋成,上下偷安,姑為苟計。是以稍遇 水旱螽螟,則餱糧已絕,公私索然,無以相救,仰食縣 官,既不能周,假貸富室又無所得。此乃失在於無事 之時,不在於凶荒之年也。加之監司、守宰,多不得人, 視民之窮,曾無矜憫,增無名之賦,興不急」之役,吏緣 為姦,蠹弊百出。民摶手計窮,無以為生,則不免四方 之志,大意謂「他處必有饒樂之鄉,仁惠之政,可以安 居。」遂伐其桑棗,撒其廬舍,殺其耕牛,委其良田,累世 之業,一朝破之,相攜就道。若所詣之處,復無所依,使 之進退失望,彼老弱不轉死溝壑,壯者不起為盜賊, 將安歸乎?是以聖王之政,「使民安其土,樂其業,自生 至死莫有離散之心。為此之要,在於得人。莫若謹擇 公正之人為河北監司,使之察災傷州縣守宰不勝 任者易之,然後多方那融斛斗,合使賑濟本州縣之 民。若斗數少不能周遍者,須救土著農民,各據版籍, 先從下等次第賑濟,則所給有限,可以預為矣。若富 室有蓄積者,官給印曆,聽其舉貸,候豐熟,官為收索, 示以必信,不可誑誘,則將來百姓爭務蓄積。夫如此, 饑民知有可生之路,自不棄舊業,浮遊外鄉,居者既 安,則行者思返。若縣縣皆然,豈得復有流民哉!」時曾 鞏建議言:「百姓暴露,乏食廢業矣,又使相率而日待 二升之廩於上,其勢必不暇乎他,是直以餓殍」之養 養之,非有深恩遠慮,為百姓長計者也。「以中戶計之, 壯者六人,幼者四人,受粟一石二斗,率一戶月當受 粟五石。自今至於來歲麥熟,凡十月,一戶當受粟五 十石。今被災十餘州,州以一萬戶計之,中戶以上及 災害所被者半,仰食者萬戶,食之不遍為不均。食之 遍,則當用粟五百萬石而足,國何以辦?」此又非深思 遠慮,為公家長計者也。至於給授,有淹速,有均否,有 真偽,有會集之擾,有辨察之煩,措置一差,皆足致弊。 又況群聚而處,氣久蒸薄,必生疾癘。且此不過能使 之得旦暮之食耳,其於屋廬搆築之費,將安取哉?今 秋氣已半,霜露方始,而民野處無蔽蓋,流亡者必眾, 是將空近塞之「地,而失吾戰鬥耕桑之民也。戰鬥之 民失異時有警,邊戍不可以不增;耕桑之民失異時 無事,邊糴不能以不貴。是二者皆可深念也。」為今之 策,下方尺之詔,賜之以錢五十萬貫,貸之以粟一百 萬石而事足。令被災之州為十萬戶,如一戶得粟十 石,得錢五千,下戶常產之貲,平日未有及於此者也。 彼得錢以完其居,得粟以給其食,則農得修其畎畝, 商得通其貨賄,工得利其器用,閒民轉移,執事者一 切得復其常生之業,是為農民之慮者長也。僅用兩 月之費,為粟一百萬石而止,而又無給授之弊,無疾 癘之憂,民苟有頹牆壞屋之尚可完,故材舊瓦之尚 可因,什器眾物畜產之尚可賴者,皆「全而不害,雖寒 氣方始,而人皆安居食足,有樂生自重之心。且今河 北州軍三十七,災害所被十餘州而已,他州秋稼足 望。今糴粟視常價每斗增一二十錢以利農,則粟易 以足。惟在吾有司者越拘攣之見,破常行之法興否 而已。」既而王安石秉政,改貸糧法而為借助,移常平、 廣惠倉錢斛而為青「苗,皆令民出息,言不便者輒得 罪,而民遂不聊生。」又詔賣天下廣惠倉田,自是先朝 良法美意,所存無幾。哲宗雖詔復廣惠倉,既而章惇 用事,又罷之,賣其田如熙寧法。常平量留錢斛,不足, 以供振給,義倉不足,又令通一路兌撥。於是崇寧、大 觀之間,直給空名告敕,補牒賜諸路,政日以隳,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