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5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賈氏曰:「四百里,地名。縣有小都,賦入采地之主;其中公邑之民,賦入王家也。」

六曰《邦都之賦》,

賈氏曰:「謂五百里中有大都、大都、采地,其賦入主外,為公邑,民所出賦入王家也 。」 王昭禹曰:「五百里之地謂之大都。大都之地,即《載師》所謂疆地是也。小都不謂之都而謂之縣,大都不謂之畺而謂之都,互相備也。」 蓋言家、甸、稍縣,則都為疆地可知;言都,則郊、甸、稍縣為鄉遂、公邑、家邑、小都亦可知也。

七曰《關市之賦》。

王昭禹曰:「關以征其貨之出入,市以征其貨之所在。然則關市之賦出於商賈之民也 。」 王氏詳說曰:「《載師》云:『園廛二十而一』,謂邦中也。近郊十一,遠郊二十而三,謂四郊也。甸稍縣都皆不過十二,謂邦甸家削、邦縣、邦都也。漆林之征二十而五,謂山澤也。而不及關市與幣餘。然則關市幣餘所出之賦,其將何如乎?蓋」 《周禮》「重乎民而禁末作」 ,故末作賦重。關市幣餘之賦,亦與山澤之賦等矣。不然山澤所出,何止於漆林乎?

八曰《山澤之賦》;

王昭禹曰:「先王之於山澤,有虞以度其物,有衡以平其政,為之厲以限其妄入,為之禁以止其非法,又各使其地之人守其財物,則其所取者宜有職矣。」

九曰《幣餘之賦》。

劉迎曰:「幣餘不在常賦之中,皆式法所用之餘幣也。今考《職幣所》掌,『凡用邦財之幣,振掌事者之餘財,蓋此幣餘之賦也。惟其非常賦,故以之待賜予,而賜予亦無常故也。先儒以幣餘為占賣,國中斥幣皆末作當增賦者,若賈人倍算矣,不知此何等賦邪』?」

《地官》司徒,「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鄉師, 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 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 十人。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 數,以佐王安擾邦國。」

鄭康成曰:「《土地之圖》,若今《司空郡國輿地圖》。」

「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

鄭鍔曰:「馬氏云『東西為廣,南北為輪。廣者指其橫言,輪者指其從言。《王制》言『東西長而南北短』,惟其長故謂之廣;惟其短故謂之輪。以圖而考其廣,輪則或千里而遠,或千里而近,舟車所通、人跡所至之地,皆可數計矣』。」

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

鄭鍔曰:「『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合則為五地之名,分則為十等之異。不辨其名無以別其肥瘠燥濕之殊,不辨其物無以知其赤黑黃白之壤。不案是圖,何以辨之?山、林一耳,山則包土石之名,林則因其竹木而名之;水注瀆於川則流而至海,澤則瀦而不行。《詩》曰:『陟彼阿丘』,則丘為大』。又曰『在彼中陵』,則陵為小、墳」 、小崖也。如《詩》云「遵彼汝墳。」 「衍」 ,下平也,《左傳》所謂「衍沃。」 原,高平之地;隰,下濕之地。《書》曰:「原隰底績。」 《詩》云「于彼原隰。」 名不同則物不同,辨其名物,則知其所宜矣。

而辨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封之。

鄭鍔曰:「畿外之地可建邦國,畿內之地可建都鄙,其數則如《王制》畿內九十三國,畿外一州二百一十國。不辨其數,則地不足以容其國,而地至於不足;國不可以居其地,而國至於有餘 。」 林氏曰:「制邦國之畿疆,以地理而制之,有五百里至百里之別;制都鄙之畿疆,以室數而別之,有上地至下地之別 。」 鄭康成曰:「溝穿地為阻固也。封起土界也。」

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 以名其社與其野。」「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

鄭康成曰:「會,計也 。」 項氏曰:「總計天下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定其數然後分其所生,或以為計土物多寡,或以為計貢稅之法。此皆土宜,非所謂土會也 。」 賈氏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及民之所生,皆因地氣所感不同,故形類有異。又民之資生,取於動植之物,故先言物後言民。

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 方。」

《鄭氏》曰:毛物,貂狐貒貉之屬。縟毛者 。鄭司農曰:「植物,根生之屬;皁物,柞栗之屬。今世間謂柞實為皁斗 。」 項氏曰:「方者,堅勁貌。山林之人,習於風霜艱阻,宜其堅勁也 。」 史氏曰:「皁物,木實,有毛,若橡栗之屬,生於山林,得山林之性,林麓陰翳,雖野而充盈也。」

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 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