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6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臣為陛下造,齊天之福,何為虛費?」上不悅,起曰:「後之 人必有與汝計者。祖宗時,天下府庫各有存積,邊餉 未嘗借支於內,京師未嘗收括於外,蓋不加賦而用 足也。」成化時,巡鹽御史楊澄始請發各鹽運司、提舉 司贓罰銀入京庫。弘治時,給事中曾昂請以諸布政 司公帑積貯征徭羨銀,盡輸太倉。尚書周經力爭之, 以為「用不足者,以織造、賞賚、齋醮、土木之故,必欲盡 括天下之財,非藏富於民之意。」至劉瑾用事,遂令各 省庫藏盡輸京師。世宗時,以閩、廣進羨餘,戶部請責 他省巡按歲一奏獻,如例。又以太倉庫匱,運南戶部 庫銀八十萬兩實之。而戶部條上《理財事宜》:臨、德二 倉積銀二十萬兩,令德州以三萬兩,臨清十二萬兩 及泰山香稅俸給之外,悉解太倉。神宗時,千戶何其 賢奏:「御史蕭重望前請覈郡邑歲額,會銀進部,未見 報上,乞敕內官同臣等督之。」帝以為然。而隆慶初,遣 四御史分行天下,括府庫貯歸太倉,蓋外儲業日就 虛耗矣。至天啟中,用操江范濟世之策,下敕督促收 括,靡有遺留。而南京內庫,祖宗時所藏金銀珍寶,為 魏忠賢矯旨取進,盜竊一空。懷宗之世,加派捐助,掊 剋聚斂之政益出,日甚一日,以訖於亡。向之所括者, 祇以養兵齎盜而已。「預備倉積糧,弘治三年限州縣 十里以上積一萬五千石,二十里積二萬石。考滿日, 稽其多寡,以為殿最。蓋自太祖令耆民齎鈔糴米,儲 預備四倉,天下州縣靡不儲蓄充裕,逮後漸以廢弛。 周忱撫南畿,立濟農倉;于謙撫河南、山西,修預備之 政。儲積有方,給散有序,民甚賴之。」是時楊一清請遣 官督有司出庫銀平糴貯備。上乃詔能出粟佐官者, 授以散官,旌其門。後許入贖囚米於倉,未有定數也。 成化後,始有「里積三百石、五百石」之令,不及數者猶 未有罰例也。至是,乃定不及三分若五分者奪俸,過 半者降用之例。又立四門社倉,歉散豐斂,如洪武制。 江西巡撫林俊奏立常平倉,秋糴春糶,常除什一,以 備耗數。更勸社民立義倉。嘉靖二十四年,給事中胡 叔廉奏減其半。四十三年,以直隸巡按宋纁言,又減 半。隆慶四年,更定十里以下歲積穀千石,百里以下 二千五百石,二百里以下三千石,即劇郡無過五六 千石。自後為數日減,科罰日輕,有司沿為具文,神宗 屢下詔飭行。惟閩撫金學曾設立常平義倉、《義廩》,行 之最力。其他率以虛數欺罔,空廠僅存,日就傾頹矣。 國家養兵百萬,不費斗糧,惟屯政修也。自屯政壞而 土荒粟少,中鹽者又不復輸粟,塞下邊倉無儲備。嘉 靖十八年被敵以來,邊臣日請增兵,本兵日請給餉。 隆慶時,向額五十九萬石者,增至二百八十餘萬石, 額外請乞者猶不與。計一歲所入,二百三十萬有奇。 其中多積逋災免奏留者,而所出不啻倍之。外庫竭, 無以禦卒然之變;外無餘糧,凶年靡所賴。屯政不修, 荷戈之士仰食太倉,倉儲空虛,戍卒或至累月不得 餉。盜賊蜂起,中外解體,其由來非一朝夕矣。

馬房倉場「在南京者為中軍都督府,為中和橋,為金 川門,為清涼門,皆馬草場。錦衣衛為通濟門馬草場。」 象草場在北京者,有御馬三倉。壩上二十馬倉屬通 州,曰「壩上倉。壩上東馬房倉、壩上南倉、金盞兒甸倉、 北高倉、義河倉、湖渠馬房倉、壩上北倉、黃土倉、鄭家 莊馬房倉、湯山草場倉、北草場倉、𣵡石橋倉、𣵡石橋」 南倉峪口張家莊馬房倉,南石渠倉、南石渠、西倉峪 口官莊馬房,倉峪口楊家橋馬房倉。又四馬房屬宛 平者二:曰鄭村壩、大馬房、北高馬房。「屬大興者二:曰 壩大馬房、駒子馬房。」馴象千戶所,內象房倉、外象房 倉。東直門內外牛房、牛房倉、德勝門內吳家駝、黃土 牛房五處。吳家駝牛房倉、冷泉羊房,景泰間,移於西 琉璃窯廠德勝門內羊房。又有太液池,西虎城。虎城 西北隅則豹房,武宗所常居也。虎城後有百獸房、牲 口房,養珍禽奇獸。在外若安州鷹房、草場、涿州薰皮 廠,不一處。御馬監三場:曰「裡草欄草場」,在皇城門象 房之東。永樂年建倉。至宣德年,分受中府場草,始立 場,曰「中府草場」,創自永樂年,即舊都府草場在東安 門外;曰「天師庵草場」,在皇城外之東北,創自正統年。 在京濟陽等三十四衛草場,歲採秋芻以飼官馬。宣 德八年,侍郎王佐請併為居賢坊等三場,大興左等 衛併為「鳴河坊一場,各設大使、攢典、秤子、庫子。」其後 為安仁坊五草場,曰「安仁坊草場」、北新草場、明智坊 草場,「皆創自正統十四年。西城草場、臺基廠草場共 五也。在外者,通州馬房上場六,薊州馬房下場五,玉 田縣馬房下場三,寶坻縣馬房下場一十有一,昌平 州馬房上場六,順義縣馬房上場四,玉河縣馬房上 場六,香河縣馬房下場二,漷縣馬房一,武清縣馬房 下場一十有一,東安縣馬房下場二。又御」馬監馬神 廟香火地一。兩京草場,置守視軍五人,致仕武官一 提督之。總督巡視,文武官各設置有差。宣德四年,上 諭行在戶部曰:「京師、通州各衛倉場,象馬牛羊等房, 收支糧芻,官攢受賕,虛出實收,貧者則收本色,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