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2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則為獸,變化無常,常遊丹海之際,時來蒼梧之野,御

青砂珠,積成壟阜,名曰珠丘。其珠輕細,風吹如塵起, 名曰『珠塵』』。」今蒼梧之外山人採藥,時有得青石,圓潔 如珠,服之不死,帶者身輕。故仙人方迴《遊南岳七言 讚》曰:「珠塵圓潔輕且明,有道服者得長生。」

《宋書符瑞志》:「帝禹有夏氏,母曰修己,出行見流星貫 昴,夢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

《道籥》:西王母獻穆王以雲澤之珠,又名卻病。設有人 病在心,則東向含之,肝北腎西,肺則俯身向地,脾則 南也,無不應時愈。

孫柔之《瑞應圖》:「晉平公鼓琴,有元鶴二八以下,銜明 珠舞於庭。一鶴失珠,覓得而走,師曠掩口而笑。」 《東坡集》有人得九曲寶珠,穿之不得,孔子教以塗 脂於線,使蟻通之。

《拾遺記》:「燕昭王坐握日之臺,參雲上可捫日,時有黑 鳥白頭,集王之所御洞光之珠圓徑一尺,此珠色黑 如漆,懸照於室內,百神不能隱其精靈。此珠出陰泉 之底,陰泉在寒山之北,員水之中,言水波常圓轉而 流也。有黑蚌飛翔來去於五岳之上。昔黃帝時,霧成 子遊寒山之嶺,得黑蚌在高崖之上,故知黑蚌能飛」 矣。至燕昭王時,有國獻於昭王,王取瑤漳之水洗其 沙泥,乃嗟歎曰:「自懸日月以來,見黑蚌生珠已八九 十,遇此蚌千歲一生珠也。珠漸輕細,昭王常懷此珠, 當隆暑之月,體自輕涼,號曰銷暑招涼之珠也。」 《述異記》:秦始皇帝至東海,海神捧珠獻於帝前,今海 畔有秦皇受珠臺。

漢武宴於未央宮,忽聞人語云:「老臣負自訴,不見其 形。」良久,見梁上一老翁,長八九寸,面皺鬚白,拄杖僂 步至前。帝問曰:「叟何姓名,所訴者何?」翁緣柱放杖,叩 首不言,因仰視屋,俯視帝腳,忽不見。帝駭懼,問東方 朔。朔曰:「其名為藻,兼水木之精也。陛下頃來,頻興宮 室,斬伐其居,故來訴耳。仰頭看屋,而後視陛下腳者, 願陛下宮室足於此,不欲更造。」帝乃息役。後帝幸瓠 子河,聞水底有絃歌之聲,置肴膳芬芳於帝前。前梁 上翁及數年少,絳衣紫帶,佩纓,皆長八寸,一人最長, 長尺餘,凌波而出,衣不沾濕,或挾樂器。帝問之曰:「向 所聞樂,是公等奏耶?」對曰:「臣前昧死歸訴,蒙陛下息 斤斧,得全其居,故相慶樂耳。」遂奏樂,獻帝洞穴珠一 枚,遂隱不見。帝問方朔:「何謂洞穴珠。」朔曰:「河底有一 穴,深數百丈,中有赤蜯蜯生此珠徑寸,明耀絕世矣。」 帝寶愛此珠,置於內庫。

《洞冥記》:東方朔告武帝曰:「臣遊北極,至種火之山,有 鳳葵草,色丹,葉長四寸,味甘,久食令人身輕肌滑。赤 松子餌之,三歲,乘黃蛇入水,得黃珠一枚,色如真金。 或言是黃蛇之卵,故名蛇珠,亦名銷疾珠。語曰:『寧失 千里駒,不失黃蛇珠』。」

《神異經》:「西北荒中有二金闕,高百丈,金闕銀盤,圓五 十丈,二闕相去百丈,上有明月珠,徑三丈,光照千里, 中有金階,西北入兩闕中,名曰天門。」

《洞冥記》:勒國去長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長七尺,被 髮至踵。乘犀象之車。乘象入海底取寶,宿於鮫人之 舍,得淚珠,則鮫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麻姑傳》:漢孝桓帝時,神仙王方平降蔡經家,麻姑亦 至,姑欲見蔡經母及經弟婦,時弟婦新產十數日,麻 姑望見,乃知之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得米便 撒之擲地,視其米皆成真珠矣。方平笑曰:「姑固年少, 吾老矣,乃不喜復作此狡獪變化也。」

《列仙傳》:鄭交甫將往楚,道之漢皋臺下,見二女佩兩 珠,大如荊雞卵。交甫與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與 之。既行返顧,二女不見,佩亦失矣。

《博物志》:「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 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拾遺記》:瀛洲有鳥,如鳳,身紺翼丹,名曰「藏珠。」每鳴翔 而吐珠累斛。仙人常以其珠飾仙裳,蓋輕而燿於日 月也。

《幽明錄》:王敦召吳猛,猛至江口,入水中,命船人進船, 至大雷,見猛行水中,從東北還逆船。弟子問其故,猛 云:「水神數興波浪,賊害行旅,暫約勒以真珠一握為 信。」

洛下有洞穴,婦欲殺夫,推下,經多時至底,仍得一穴。 行數十里,見人皆長三丈,披羽衣,如此九處最晚,所 至告饑。長人指中庭柏樹,下有一羊,令跪捋羊鬚,三 捋得三珠,令其噉之,即得療饑。復尋穴行出交州,還 洛問張華,云:「九處地仙,名九館大夫,羊為癡龍。初一 珠食之,天地等壽,次者延年,後者充饑而已。」

《梁四公傳》:「震澤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餘尺,旁行 五十餘里至龍宮。杰公謂是東海龍王第七女,掌龍 王珠,藏小龍千戶衛護此珠。龍畏蠟,愛美玉及空青, 而嗜燒鷰,使通信,可得寶珠。」帝聞大喜,乃詔有能使 者厚賞之。於是羅子春兄弟三人應募。帝敕百工以 于闐舒河中美玉,造小函二,以桐木灰發其先,求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