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2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交州記》:「鮫魚出合浦,長三尺,背上有甲珠文堅強,可 以飾刀口,又可以濾物。」

《吳錄·地理志》:「朱崖珠宮,懸出明月珠玉。」

《十三洲記》:「僧彊疊國在天竺南,佛寺三十餘所。其地 有神珠,非玉石,晝夜於國中,光明於日。珠徑一尺五 寸,其色正碧。」

《異物彙苑》:「西域瑠璃珠投之水,雖深淵皆可見,望之 如雲空月影。」

《廣志》:「班魚頭中有白石,如璣珠,出北海。」

《南越志》:「威寧縣有穿州,其上多珠,有九品,大五分以 上至一寸八九分為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釜 者,名璫珠。璫珠之次為走珠,走珠之次為滑珠,滑珠 之次為磥砢珠,磥砢珠之次為官雨珠,官雨珠之次 為稅珠,稅珠之次為蔥符珠。」

《述異記》:凡珠有龍珠,龍所吐者;蛇珠,蛇所吐者。南海 俗諺云:「蛇珠千枚,不及玫瑰。」言蛇珠賤也,玫瑰亦美 珠也。越人諺云:「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

越俗以珠為上寶,生女謂之「珠娘」,生男謂之「珠兒。」吳 越間俗說「明珠一斛,貴如王者。」合浦有珠市。

《隋書倭國傳》:「倭國有如意寶珠,其色青,大如雞卵,夜 則有光,云魚眼睛也。」

《唐書西域傳》:「箇失蠻出火珠。」拂菻,古大秦也。土多 明月珠。

《南蠻傳》:「婆利多火珠,大者如雞卵,圓白照數尺,日中 以艾藉珠,輒火出。」

《嶺表錄異記》:「廉州海水之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 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貢,自監珠戶入池采珠,以充貢 賦。」《耆舊傳》云:「太守貪珠即逃去。孟嘗還,珠之池,皆生 老蚌,剖而取珠。池在海上,其底與海通。又池水至深, 不可測也,取小蚌肉貫之蔑曝乾,謂之珠母,容桂人 率如脯,燒之以薦酒。內有細珠如粱粟。」乃知珠池之 蚌,隨其大小,悉胎中有珠矣。

《雲仙雜記》:洛陽人有妓樂者,三月三日結錢為龍為 簾,作錢龍宴,四圍則撒真珠,厚盈數寸。以斑螺令妓 女酌之,仍各具數,得雙者為吉妓。乃作「雙珠宴,以勞 主人。」

《五代史于闐國傳》:「吐蕃男子冠中國帽,婦人辮髮,戴 瑟瑟珠,云珠之最好者,一珠易一良馬。」

《錄異記》:「火星之精,墜於南海中為大珠,徑尺餘,時出 海上,光照數百里,紅氣亙天。今名其地為珠池」,亦名 珠崖,後有時出焉。

《文昌雜錄》:禮部侍郎謝公言:「有一養珠法,以今所作 假珠,擇光瑩圓潤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 口開,急以珠投之,頻換清水,夜置月中,蚌蛤采玩月 華,比經兩秋,即成真珠矣。」

《癸辛雜識》:「壘珠相思子,磨汁綴之。」白芨亦可則見火不脫, 凡事皆有法,

近時社公多為回回所買,或言其腦中有珠,「過二十 以後則在膝,必鑿之,過三十以往則無之矣。」此妄傳 也。縱有之,回客焉敢殺人而取珠乎?

《續文獻通考》:「元產珠之所:大都南京,羅羅水達達廣 州。」

《廣東通志》:「珠池居海中,蜑人沒而得蚌。剖珠多葬沙 魚腹,或止繩繫手足存耳。永樂初,御史呂洪因議以 鐵為耙取之,所得尚少,最後得今法,木柱板口兩角 墜石,用本地山麻繩絞作兜如囊狀,繩繫船兩傍,惟 乘風行舟,兜重則蚌滿」,取法無踰於此矣。

《惠州府志》:「郡城南十五里有筆架山,三峰森竦,其東 北二峰特立而秀,俗謂之大小尖峰,聳掛山傍外面 郡庠小尖峰聳天馬山外面,歸邑庠。歲大比,清夜有 珠如斗,下上峰間,瑩然光彩,相傳謂之驪光,視其多 寡以占舉子之名數。」又:「博羅縣浮碇岡與獅峰相應, 獅峰下有龍潭,藏有驪龍,每大比則吐珠,珠一出則」 一應,或至六七皆不爽。又云:黃甲峰石象山之右,旁 峰俱伏,獨此峰尖出大比則有驪光,人以之占科第。 《河源縣志》云:「驪珠,當科舉年,先於五六七月間有光, 見於桂山或梧桐山,望之如驪珠然,大者如鏡,小者 如彈丸。」

珠部外編

《黃帝內傳》:「元女授帝五龍之印,九明之珠。」

《莊子·天地篇》:「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 南望還歸,遺其元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 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拾遺記》:「舜葬蒼梧之野,有鳥如雀,自丹州而來,吐五 色之氣,氤氳如雲,名曰『憑霄鳥,能群飛,御土成丘墳。 此鳥能反形變色,集於峻林之上,在木則為禽,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