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2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珠部雜錄

《禮記·曲禮》:「受珠玉者以掬。」謂以兩手共承之也。 《王制》:「錦文珠玉成器,不鬻於市。」

《大戴禮》:「珠生淵而岸不枯。」

《山海經·西山經》:「數歷之山,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 其中多白珠。」

濫水西流注于漢水,多《魮之魚》,其狀如覆銚,鳥首 而魚翼、魚尾,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

《管子小稱》篇:「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淵,民知 而取之。」

《侈靡》篇:「珠者,陰之陽也,故勝火。」珠生于水而有光 鑒,故「為陰之陽。」以向日則火降,故勝火。

《地數》篇:「先王各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

《揆度篇》:「珠起于赤野之末光。」

《莊子》:「修其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君子明于 此,則韜乎其事,沛乎其為萬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 山,藏珠于川。

《鄒子》:「夫珠生于南海,無足而至者,人好之也。」

《墨子》:「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所謂良 寶。」

《尸子》:「水員,折者有珠。」

《韓子》:「隨侯之珠,不嬰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 《呂氏春秋貴生篇》:「今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 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

盡數篇,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珠玉,與為精朗。 《史記龜策傳》:「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蚗蠪伏 之。王者得之,長有天下,四夷賓服。」徐廣曰:許氏說 《淮南》云,「蚗蠪,龍屬也,音決。」《索隱》曰:「蚗當為蛟,蠪音龍。」 注「音決」,誤也。

陸賈《新語》:「聖人不用珠玉而寶其身。」

《韓詩外傳》:「良珠度寸,雖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耀也。」 漢女所弄珠,如《荊雞卵》。

《淮南子·地形訓》:「崑崙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珠樹 在其西。」《水圓折者有珠》。

《氾論訓》「夫明月之珠不能無纇,然而天下寶之者何 也?其小惡不足以妨大美也。」

《說山訓》:「淵生珠,而岸不枯。」「和氏之璧,隨侯之珠」,出 於《山淵之精》。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君亡 其珠,池中魚為之殫。「《得隨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 由。

《說林訓》:「明月之珠,蠬之病而我之利。」《兕》虎在於後, 「隨侯之珠」在於前。「弗及掇」者,先避患而後就利。美 珠不文,質有餘也。

《東方朔記》:「珠彈不如泥丸,各有所用也。」

《新序》:舟人對晉平公曰:「珠出江漢,無足而自致。」 《後漢書夫餘國傳》:「夫餘出大珠,如酸棗。」

《論衡》:天地之間,物氣相類,實非者多。海外西南有珠 樹焉,察之是珠,非魚中之珠也。夫十日之日,猶珠樹 也。珠樹非真珠,十日以一日,實日也。今審知有富 貴之命,則幽居候之,不須勞形求索也。猶珠在山,不 求貴價於人,人自貴之。命富之人筋力自輕,命貴之 人,才智自高。

《符子》「鮫人不貴珠。」

《三國魏志馬韓傳》:「其俗以瓔珠為財寶,或以綴衣為 飾,或以縣頸垂耳,不以金銀錦繡為珍。」

《魏略》:大秦國出夜光珠,真白珠,夫餘出珠,大如酸棗。 《邴原別傳》:「原遊學詣女丘孫崧,崧辭曰:『君鄉里鄭君 知之乎』?原荅曰:『然』。崧曰:『鄭君博覽今古,學者之師模, 君乃舍之,似不知也,而曰然何』?原曰:『固有登山採玉 者,有入海而採珠者,不知山之高,海之深哉』。」

《博物志》:「五月五日取青蛉頭,土中埋,皆成青珠。 任子丹淵之珠,沉於黃泥。」

牟子「珠玉少而貴,凡屬多而賤,聖人《七經》而已,佛遂 萬億言,恐煩而無當也。」

《抱朴子》:「識珍者必拾濁水之明珠,賞氣者必採穢藪 之芳蕙。」

《南方草木狀》:「凡採珠,一旁小平,形似覆釜,第一珠母, 肉正白,人民以薑虀食之。」

徐衷《南方物狀》:「凡採珠,常三月用五牲祈禱。若祠祭 有失,則風攪海水,或有大魚在蚌左右。白蚌珠長二 寸半,在漲海中,其一寸五分,有光色,一㫄小平,形似 覆釜,為第一璫珠,凡三品。其一寸三分,雖有光色,形 不圓正,為第二滑珠,凡三品。」

萬震《南州異物志》:「合浦有民善遊,採珠兒年十餘,便 教入水求珠。官禁民採珠巧,盜者蹲水底剖蚌,得好 珠,吞之而出。」

裴氏《廣州記》:「鯨鯤目即明月珠,故死不見,有目睛。」 《林邑記》:「黃枝州上,戶口殷富,多明珠雜寶。」

顧微《廣州記》:「海中多朱鱉,狀如肺,有四眼六腳,而口 吐珠。」

司馬彪《續漢書》:「天竺國一名身毒,出瑠璃珠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