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7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曰:授,則特授之而已,行則遍行之也。几杖之禮為重,非庶人之老可預,故唯于糜粥言行焉。几杖以養其體,糜粥以養其氣。《郊特牲》曰:「飲養陽氣也,食養陰氣也,春饗孤子,秋食耆老,其義一也」 ,故此于秋言之。然養陽非無食也,特以飲為主爾;養陰非無飲也,特以食為主爾,故此兼言飲焉。

《文王世子》

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于東序。

陳注「養老乞言」謂行養老之禮之時,因乞善言之可行者于此老人也。「合語」謂祭及養老與鄉射、鄉飲、大射、燕射之禮,至旅酬之時,皆得言說先王之法,合會義理而相告語也。

凡大合樂,必遂養老。

陳注「常事合樂」,不行養老之禮。惟《大合樂》之時,人君視學必養老也。

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于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群老 之席位焉。

陳注天子視學,在虞庠之中,事畢反國,明日乃之東序而養老。始,謂始初立學之時也。若非始立學,則無釋奠先老之禮。先老,先世之為三老五更者也。三老五更各一人,群老無定數。蔡邕云:「更當為叟。三老三人,五更五人。」未知是否,然皆年老更事致仕者。舊說取象三辰五星。

適饌省醴,養老之珍具,遂發詠焉,退修之以孝養也。

陳注設席位畢,天子親至陳饌之處,省視醴酒及養老珍羞之具。省具畢,出迎三老五更。將入門,遂作樂聲,發其歌詠,以延進之。老更既入,即西階下之位,天子乃退而酌醴以獻之,是修行孝養之道也。

反,登歌《清廟》,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 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

陳注反,反席也。老更受獻畢,皆立于西階下,東面。今皆反升就席,乃使樂工登堂歌《清廟》之詩以樂之。歌畢,至旅酬時談說善道,以成就天子養老之禮也。其所言說者,皆是講明父子、君、臣、長、幼之道理,集合《清廟》詩中所詠文王道德之音聲,皆德之極致,禮之大者也。

下管象,舞《大武》,大合眾以事,達有神,興有德也。正君 臣之位,貴賤之等焉,而上下之義行矣。

陳注《大合眾以事》謂大會眾學士以行此養老之事,而樂之所感,足以通達神明,興起德性也。

有司告以樂闋,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養 老幼于東序,終之以仁也。」

陳注闋,終也。此時畿內之諸侯及鄉遂之吏皆與禮席,天子使其反國,各行養老之禮,是天子之仁恩始于一處而終皆遍及也。

是故聖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愛之以敬,行之以禮, 修之以孝養,紀之以義,終之以仁。是故古之人一舉 事而眾皆知其德之備也。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 終始,而眾安得不喻焉?《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兌同說

陳注虞夏商周皆有養老之禮,後王養老,亦皆記序前代之事也。人道莫大于孝弟,「慮之以大」者,謂謀慮此孝弟之大道而推行之也。愛敬,省具之事。行禮,親迎肅之也。孝養,獻醴也。「紀義」,既歌而語也。終仁,令侯國行之也。一事之中人皆知其眾德之全備者,以其慎終如始也。如此則眾安得不喻。曉乎養老之禮行于學,又因終始之義,故引《說命》以結之也。

《內則》

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 言,有善則記之為惇史。三王亦憲,既養老而后乞言, 亦微其禮,皆有惇史。

陳注憲,法也,養老之禮。五帝之世,主于法其德行而已。至三王之世,則又有乞言之禮焉。惇史,所以記其惇厚之德也。三王亦未嘗不法其德行,然于乞言之際,其禮微略,不誠切以求之,故云「微其禮。」然亦皆有惇史。大全東萊呂氏曰:「年之貴于天下久矣,五帝、三王皆尊德尚齒,然五帝、三王養老之禮雖同,憲與乞言不同,蓋道有升降,風氣有厚薄,所以如此。五帝憲則是瞻儀容,視起居,不曾有乞言之禮,蓋當時風氣未開,人情淳厚,朝夕與老者親炙其仁義之容,道德之光,自得于觀感不言之際,三王不及五帝,所以有乞言之禮」,比之于「《觀瞻》不言」之中,氣味稍薄。

《樂記》

食三老五更于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 而酳,冕而總」,于所以致諸侯之弟也。

陳注《冕而總干》謂首戴冕而手執干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