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8 (1700-1725).djvu/9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山龍華蟲,天王袞冕,十有二旒,以則天數,旂有龍章,日月以備其文。今祭明堂宗廟,圓以法天,方以則地,服以華文,象其物,宜以降神明,肅雍備思,博其類也。天地之禮,冕冠裳衣,宜如明堂之制。

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 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皆備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 承大祭。百官執事者,冠長冠,皆祗服。五嶽、四瀆、山川、 宗廟、社稷諸沾秩祠,皆袀元長冠。五郊各如方色云。 百官不執事,各服常冠,袀元以從。 冕冠垂旒,前後 邃延。

邃,垂也。「延冕上覆。」

《玉藻》:

《周禮》曰:「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 鄭元注曰:「繅,雜文之名也。合五采絲為之繩,垂於延之前後各十二,所謂邃延也。就,成也。繩之每一帀,而貫五采玉,十有二旒,則十二玉也。每就間蓋一寸。朱紘,以朱組為紘也。紘一條屬兩端於武。」 此為袞衣之冕。十二旒,則用玉二百八十八。鷩衣之冕,繅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毳衣》之冕,七旒,用玉百六十八;《絺衣》之冕,五旒,用玉百二十;元衣之冕,三旒,用玉七十二。

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詔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皋 陶篇》,「乘輿服從歐陽氏說,公卿以下從大小夏侯氏 說。」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裡。元上前 垂四寸,後垂三寸。係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采色 為組纓。

《說文》曰:「組,綬屬也。小者以為冕纓焉。」 《禮記》曰:「元冠朱組纓,天子之服」 是也。

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

《獨斷》曰:「三公諸侯九旒,卿七旒。」 與此不同。

皆有前無後,各以其綬采色為組纓,旁垂黈纊。

呂忱曰:「黈,黃色也,黃綿為之。」 《禮緯》曰:「旒垂目,纊塞耳。王者示不聽讒,不視非也。」 薛綜曰:「以珩玉為充耳也。」 《詩》云:「充耳琇瑩。」 《毛萇傳》曰:「充耳謂之瑱。天子玉瑱琇瑩,美石也,諸侯以石。」

郊天地、宗祀明堂、則冠之。

《蔡邕》曰:「鄙人不識,謂之平天冠。」

衣裳玉佩,備章采。乘輿,刺史公侯九卿以下,皆織成。 陳留襄邑獻之,云 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 促膝,纚為之,制如板,以竹為裡。初,高祖微時,以竹皮 為之,謂之「劉氏冠」,楚冠制也。民謂之「鵲尾冠」,非也。祀 宗廟諸祀則冠之,皆服。《元》:

《獨斷》曰:「礿,紺繒也。」《吳都賦》曰:皁服也,

絳緣領袖為中衣,絳絝、襪,示其赤心奉神也。五郊,衣、 幘、絝、襪,各如其色。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尊敬 之至也。 委貌冠,皮弁冠,周制長七寸,高四寸,制如 覆杯,前高廣,後卑銳,所謂「夏之毋追,殷之章甫」也。委 貌以皁絹為之,皮弁以鹿皮為之。行大射禮於辟雍, 公卿諸侯大夫行禮者,冠委貌衣,元端素裳。

鄭眾《周禮傳》曰:「衣有襦裳者為端。」 鄭元曰:「謂之端,取其正也。」 正者,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屬幅,是廣袤等也。其袪尺二寸,大夫以上侈之,侈之者,蓋半而益一焉。半而益一,則其袂三尺三寸,袪尺八寸。

執事者冠皮弁,衣緇麻衣,皁領袖,下素裳,所謂「皮弁 素積」者也。

皮弁,質也。石渠論元冠朝服。戴聖曰:「元冠,委貌也。朝服,布上素下,緇帛帶,素韋韠。」 《白虎通》曰:「三王共皮弁素積。」 素積者,積素以為裳也。言要中辟積也。

《爵弁》,一名冕,廣八寸,長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後大,繒 其上似爵頭色有收持笄,所謂「夏收殷冔」者也。

《獨斷》曰:殷黑而微白,前大而後小;夏純黑,前小而後大,皆以三十六升漆布為之。《詩》云:「常服黼冔。」 《書》曰:「王與大夫盡弁。」 上古皆以布,中古以絲。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

祠天地、五郊、明堂,《雲翹舞》,樂人服之。《禮》曰:「朱干玉鏚, 冕而舞《大夏》」,此之謂也。

鄭元曰:「朱干,赤大盾也;鏚,斧也。」

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卻乃直下,為鐵卷梁,前 有山,展筩為述,乘輿所常服。

《獨斷》曰:「漢受之,秦禮無文。」

服衣深衣制,有袍隨五時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 宴居,故施袍。《禮記》:孔子衣逢掖之衣,縫掖其袖,合而 縫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賤更小史,皆通制袍,單 衣,皁緣領袖中衣,為朝服云。 遠遊冠,制如通天,有 展筩橫之于前,無山述,諸王所服也。

《獨斷》曰:「《禮》無文。」

高山冠,一曰「側注」,制如通天,不邪卻,直豎,無《山述》展 筩。

《獨斷》曰:「鐵為卷梁,高九寸。」 《漢書音義》曰:「其體側立而曲」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