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5 (1700-1725).djvu/9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五十九卷目錄

 律呂部彙考十三

  明唐荊川稗編求元聲法 制管之法 十二宮去其中管為七 頭管即古

  管

  韓苑洛志樂一律呂說 律呂直解 黃鐘分寸圖 黃鐘管圖 林鐘管圖

   大蔟管圖 南呂管圖 姑洗管圖 應鐘管圖 蕤賓管圖 大呂管圖 夷則管圖

  夾鐘管圖 無射管圖 仲呂管圖

樂律典第五十九卷

律呂部彙考十三

《明唐荊州稗編》

求元聲法

《律書》曰:「黃鐘之實,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管長九 寸。」是十二律之管,惟黃鐘之宮為最長,故謂之元聲, 猶言頭一聲也。然所謂九寸者,非度之以凡尺,本乎 人聲而得之也。其法:令歌者作聲,取其最下一聲,而 以竹長九寸、上下空、圍九方分者為管,吹其體中翕 聲以效之。視管聲比人聲稍高,則增管令長,比人聲 稍下,則減管令短,上下游移以裁之,必其與人聲合 一而無差,乃以此管命為九寸黃鐘之宮也。次以子 穀秬黍中者一千二百粒實管中,視黍不足則易管 令小,有餘則易管令大,以此管命為黃鐘徑圍,是謂 以聲生律,以律生尺,而元聲在是矣。此管體中翕聲 謂之「合」字,以「合」字寫之,琴瑟第一絃鐘磬第一板,箎 笛第一孔,笙竽第一簧,則八音皆正。以此管上下相 生,即得已後十一律,而律呂皆正。宋儒程顥曰:「清者 極吹盡清,濁者極吹盡濁,嚮中間折取一聲,即口中 聲。」蓋以黃鐘之半律為中聲也。其法與此同。

制管之法

「元不師古,無足道者。惟太史院景表尺乃郭守敬所 造,守敬精於律曆,決非苟作,今欽天監表尺是也,比 市尺只得八寸強。」愚嘗取黑黍,揀其中者一千二百 粒,日乾之,稱重五錢者,以九十粒橫累之,命為九寸, 與表尺合。又截竹為管,長同黍寸,其竅上下均容一 千二百黍者,吹之,其聲與人之最下一聲合,是為黃 「鐘之聲」,制管之法,可謂簡易而無難矣。

黃鐘宮俗呼「正宮」,   商俗呼《大石調》。

角,俗呼《大石角調》。   羽,俗呼《般涉調》。

大呂宮俗呼《高宮》   商俗呼《高大石調》;

角俗呼《高大石》《角。   羽》俗呼《高般涉》。

太簇宮,俗呼中管《高宮 ;商》,俗呼中管《高大石 角》,俗呼中管《高大石角 ;羽》,俗呼「中管《高般涉》。」 夾鐘宮,俗呼「中呂宮」  ;《啇》,俗呼「雙調 角」,俗呼「雙調」《角    羽》,俗呼「中呂調。」

姑洗宮,俗呼中管中呂宮。」 《啇》,俗呼「《雙調; 角》、俗呼「中管《雙角調》」   ;《羽》,俗呼「中呂調。」

仲呂宮俗呼《道調宮》。   商俗呼《小石調》。

角,俗呼「小石角調。」    羽,俗呼「正平調。」

蕤賓宮,俗呼中管《道調宮 商》」,俗呼「中管《小石調。 角》,俗呼「中管《小石角調》」  ;《羽》,俗呼「中管《正平調》。」 林鐘宮,俗呼「南呂《宮   商》」,俗呼「歇指調。」

角、俗呼「歇指《角調》。」    羽,俗呼「高平調。」

《夷則宮》,俗呼「仙呂宮。」   商俗呼「商調。」

角,俗呼「商角調。」     羽,俗呼「仙呂調。」

《南呂宮》,俗呼中管《仙呂宮。 商》,俗呼中管《商調 角》,俗呼《中管商》。《角調   羽》,俗呼「中管《仙呂調》。」 《無射宮》,俗呼《黃鐘宮。   商》,俗呼「越調。」

《角》,俗呼《越角調》。     《羽》,俗呼《羽調》。

應鐘宮,俗呼「中管《黃鐘宮》」 ;《商》,俗呼「中管《越調》。」 《角》,俗呼「中管《越角調》。」   《羽》,俗呼「中管《羽調》。」

十二宮去其中管為七

臣按:十二宮用七,去其中管而言也。自子黃鐘至亥 應鐘,十二宮各具七聲,共八十四聲,內寅太簇七聲, 與丑大呂七聲同,字譜宮聲同四字、商聲同一字、角 聲同上勾徵、聲同工字、羽聲同凡字。辰姑洗七聲,與 卯夾鐘七聲同,字譜宮聲同一字、商聲同上勾徵、聲 同「凡」字,惟角羽二聲有尺、工、六五之異。酉南呂七聲, 與申夷則七聲同。《字譜》宮聲同工字,商聲同凡字,徵 聲同一字,羽聲同上勾,惟角聲有六五之異。午蕤賓、 亥應鐘,亦各七聲,雖與前位不同,然黃鐘均內,以蕤 賓為變徵,應鐘為變宮,二變名曰「和」,謬不可為調。已 上五宮共五七三十五調,皆以中管名之。中管云者, 謂其聲在前後二律之間,而與前律同出一孔,以之 製調,音韻重。雖強易其名,終無所表異。視前律為不 逮,故不用也。十二宮除此外七宮而已。唐祖孝孫參 定《雅樂》,古鐘十二,近代惟用其七,餘五鐘仍號「啞鐘」, 莫能通者。張文收吹律調之五鐘,皆響徹。蓋鐘無不 響者,以不用故以「啞」名之。隨管擊之,寧得不應?當時 蓋未考中管之說耳。

頭管即古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