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9 (1700-1725).djvu/9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笛第一孔,笙竽第一簧,則八音皆正。以此管上下相 生,即得已後十一律,而律呂皆正。宋儒程顥曰:「清者 極吹盡清,濁者極吹盡濁,嚮中閒折取一聲,即口中 聲。」蓋以黃鐘之半律為中聲也。其法與此同。

今之管律中大呂

頭管六寸八分,以古尺計之,實八寸四分大呂管也。 管體中翕聲,乃四字,非合字。宋儒沈括云:「教坊樂高 二均弱,合字比太蔟微下,謂近大呂也。」可謂審於聆 音矣。蓋琴家先挑武絃散聲,按第四絃九徽取聲應 之;次挑第四絃散聲,按第一絃九徽取聲應之,遂以 第一絃散聲為黃鐘宮。不知武絃既非黃鐘所主,則 第一絃之散聲,特謂其合乎六寸八分之管,而呼為 黃鐘,宜其以四字為「合」字,而莫之或知也。

十二宮去其中管為七

臣按:十二宮用七,去其中管而言也。自子黃鐘至亥 應鐘,十二宮各具七聲,共八十四聲,內寅太蔟七聲, 與丑大呂七聲同,字譜宮聲同四字、商聲同一字、角 聲同上勾徵、聲同工字、羽聲同「凡」字,辰姑洗七聲,與 卯夾鐘七聲同,字譜宮聲同一字、商聲同上勾徵、聲 同「凡」字,惟角羽二聲有尺、工、六五之異。酉南呂七聲, 與申夷則七聲同。《字譜》宮聲同工字,商聲同凡字,徵 聲同一字,羽聲同上勾,惟角聲有六五之異。午蕤賓、 亥應鐘,亦各七聲,雖與前位不同,然黃鐘均內,以蕤 賓為變徵,應鐘為變宮,二變名曰「和」,謬不可為調。已 上五宮共五七三十五調,皆以中管名之。中管云者, 謂其聲在前後二律之閒,而與前律同出一孔,以之 製調,音韻重。雖強易其名,終無所表異。視前律為不 逮,故不用也。十二宮除此外七宮而已。唐祖孝孫參 定《雅樂》,古鐘十二,近代惟用其七,餘五鐘仍號「啞鐘」, 莫能通者。張文收吹律調之五鐘,皆響徹。蓋鐘無不 響者,以不用故以「啞」名之。隨管擊之,寧得不應?當時 蓋未考中管之說耳。

頭管即古管

頭管九孔,自下而上,管體中翕然為「合」字,第一孔「四」 字,第二孔「一」字,第三孔「上」字,第四孔後出「勾」字,第五 孔「尺」字,第六孔「工」字,第七孔「凡」字,第八孔後出「六」字, 第九孔「五」字,大樂以此先諸樂,謂之頭管,其來久矣。 《經》曰:「嘒嘒管聲,下管象武」之類是也。後世以其似,呼 其名,名之曰觱篥。

管色字譜五,凡工尺上四六一勾,合管九孔六勾二 字,並後出「合」字,在管體中。自下而上「合」字為黃鐘正 聲下四,大呂高四,太蔟共第一孔下一,夾鐘高一,姑 洗共第二孔上字,仲呂第三孔「勾」字,蕤賓後出第四 孔「尺」字,林鐘第五孔下工,夷則高工南呂共第六孔 下凡,無射高凡,應鐘共第七孔六字,黃鐘清後出第 八孔,下五;大呂清,高五;太蔟清,緊五;夾鐘清,共第九 孔,九孔,內四一工。凡皆有高下二聲五字,有高下、緊 三聲,惟上勾尺無高下。蓋仲、蕤、林三律,不分清濁,自 然應律也。

朱載堉律呂精義

謹按八音之內,當以竹音為首;竹音之內,當以律管 為首。律管之為器,吹之以候氣,奏之以和聲,《舜典》所 謂「律和聲」,《月令》所謂「律中某」之類,皆指律管而言。是 知管即律,律即管,一物而二名也。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律者其道也,管者其器也。《書》曰:「下 管𩊠鼓。」《詩》曰:「磬管將將,嘒嘒管聲。」《禮》曰:「下管新宮,下」 而管象,與夫孤竹、孫竹、陰竹之管,皆是物也。然則先 王雅樂,何嘗不用管哉?近代雅樂廢之,何也?蓋由前 儒不識管者,謂管長尺、圍寸,併兩而吹,此漢《大予樂 官》之雙管,非古所謂管也。後儒不識管者,謂管除嘂 子外,長六寸餘,此係教坊俗樂之頭管,亦非所謂管 也。所謂管者無孔,凡有孔者非也。惟管端開豁,口狀 如簫,口形似洞門。俗名「洞簫」以此。

倍律大管小樣圖

倍律大管小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