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1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御有不在側者與?獻公不應。荀息進曰:「虞、郭見與。」獻 公揖而進之,遂與之入而謀曰:「吾欲攻郭則虞救之; 攻虞則郭救之,如之何?願與子慮之。」荀息對曰:「君若 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爾,君何憂焉?」獻 公曰:「然則奈何?」荀息曰:「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白 璧往,必可得也。則寶出之內藏,藏之外府;馬出之內 廄,繫之外廄爾,君何喪焉?」獻公曰:「諾。雖然,宮之奇存 焉,如之何?」荀息曰:「宮之奇知則知矣。雖然,虞公貪而 好寶,見寶必不從其言,請終以往。」於是終以往,虞公 見寶許諾。宮之奇果諫《語》曰:「脣亡則齒寒。虞、郭之相 救,非相為賜。則晉今日取郭,而明日虞從而亡爾。君 請勿許也。」虞公不從其言,終假之道以取郭。還四年, 反取虞,虞公抱寶牽馬而至,荀息見曰:「臣之謀何如?」 獻公曰:「子之謀則已行矣,寶則吾寶也。雖然,吾馬之 齒亦已長矣。蓋戲之也。夏陽者何?郭之邑也。曷為不 繫乎郭?國之也。曷為國之?君存焉爾。」

《穀梁傳》: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虞無師,其曰師何也? 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 夏陽也。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滅夏陽而虞虢舉矣。 虞之為王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君 何不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 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荀息 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 吾幣;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 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公曰:「宮之奇存焉,必 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 少長于君。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諫,少長于君 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 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 借道而伐虢。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 重,必不便於虞。」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 奇諫曰:「《語》曰:『脣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 奔曹。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舉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 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胡傳》:「按《孟子》:『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假道于 虞以伐虢。宮之奇諫,百里奚不諫。然則晉人造意以 虞首惡,何也?貪得重賂,遂其強暴,滅兄弟之國以及 其身,而亡其社稷,所以為首乎?《春秋》聖人律令也。觀 此義可以見法矣。唐高宗賜其臣長孫無忌金寶繒 錦,欲以立武昭儀,雖無忌,終不順旨,君子猶譏其沒』」 于利而不反君之賜也。矧受他人之賂,遂其強暴者 乎?國而曰滅夏陽邑爾,其書「滅」,何也?夏陽,虞、虢之塞 邑,猶秦有潼關,蜀有劍嶺,皆國之門戶也。潼劍不守, 則秦、蜀破,夏陽既舉,而虞、虢亡矣。《春秋》此義,以天下 為家,以城郭溝池為固,以山川丘陵為險,設之以守 國而待暴客者也。其衰世之意邪?

公會諸侯侵蔡伐楚

《春秋》僖公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 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遂伐楚,次于陘。」

《公羊傳》:「潰者何?下叛上也。國曰潰,邑曰叛。」其言次于 陘何?有俟也。孰俟?俟屈完也。

《穀梁傳》:「潰之為言,上下不相得也。侵,淺事也。侵蔡而 蔡潰,以桓公為知所侵也。不土其地,不分其民,明正 也。遂,繼事也。次,止也。」

《胡傳》:「潛師掠境曰『侵』,侵蔡者奇也;聲罪致討曰『伐』,伐 楚者正也。遂者繼事之詞,而有專意次止也。楚貢包 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桓公是徵,而楚人服罪。 師則有名矣,孟氏何以獨言《春秋》無義戰也?譬之殺 人者,或曰:『人可殺與』?」曰:「『可。孰可以殺之』?曰:為士師則 可以殺之矣。」「國可伐與?」曰:「可。孰可以伐之?曰:為天吏」 則可以伐之矣。楚雖暴橫,憑陵上國,齊不請命,擅合 諸侯,豈所謂為天吏以伐之乎?《春秋》以義正名,而樂 與人為善。以義正名,則君臣之分嚴矣。書「遂伐楚」,譏 其專也。樂與人為善,苟志于善,斯善之矣。書「次于陘。」 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序其績也。

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

《春秋僖公四年》夏,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 《穀梁傳》:楚無大夫,其曰屈完何也?以其來會桓成之 為大夫也。其不言使,權在屈完也,則是正乎?曰非正 也。以其來會諸侯,重之也。來者何?內桓師也。于師,前 定也。于召陵,得志乎桓公也。得志者,不得志也。以桓 公得志為僅矣。屈完曰:「大國之以兵向楚,何也?桓公 曰:『昭王南征不反,《菁茅》之貢不至,故周室不祭』。」屈完 曰:「《菁茅》之貢不至,則諾;昭王南征不反,我將問諸江 胡。」《傳》楚大夫未有以名氏通者,其曰屈完,進之也。其 不稱使,權在完也。來盟于師,嘉服義也。盟于召陵,序 桓績也。桓公帥八國之師侵蔡而蔡潰,伐楚而楚人 震恐,兵力強矣。責包茅之不貢則諾;問昭王之不復 則辭;徼與同好,則承以寡君之願;語其戰勝攻克,則 對以用力之難。然而桓公退師召陵,以禮楚使,卒與 之盟而不遂也。於此見齊師雖強,桓公能以律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