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1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變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 且北方尚強,而屯田警備,傳聞之事,恆多失實。誠能舉天下之半以滅大寇,豈非至願?苟非其時,不如息人。若光武者,可謂善讀書矣。讀書而能用之,斯為善讀。不然,徒資口耳而無實用,所謂雖多亦奚以為者也。

廢一善則一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善者得其祐,惡 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

「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故「善施于順民, 惡加于凶民。」

聖人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

「優游恬淡」而不進者,重傷人物也。

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 也。

臣按:《三略》,《後漢書》註謂「即張良于下邳地所見老人出一編書者也」 ,今雖不可知其然否,然光武時已引其言以為詔,即以《黃石公記》為言,其非魏、晉以後人假托可知也。其言皆本道義而不用陰謀祕計,《上略》所引古語皆曰軍讖,《中略》皆曰軍勢,《下略》獨無所引,蓋上、中二《略》惟演古人之語意,而《下略》則己自為言也歟?且其言曰:「《三略》為衰世作。」 意謂盛世用德不用兵,兵者衰世之所用也。時世衰而戰爭起,誠能擇其言之粹美者而用之,非獨可以用之于兵;推而廣之,則兵亦可以由是而不用,而歸于德化之世矣。

《經武之要下》

《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 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日中必彗,操刀必割,執斧必伐。」

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賞。信罰必于耳目之所 聞見,則所不聞見者,莫不陰化矣。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

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後時,反受其殃。

智者從之而不釋,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 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將不宿戒,則三軍失其備。

臣按:「將不宿戒則三軍失其備」 ,此一語凡為將者尢所當知者也。

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

臣按:《六韜》者,設為武王與太公問答,其辭多鄙俚,中引「避正殿」 乃戰國事,決非太公語也。晁說之謂其為兵家權謀之書,陳埴謂為後世依托,得之矣。惟葉適謂「自《龍韜》以後四十三篇,條畫變故,預設方禦,皆為兵者所當講習,《孫子》之論至深而不可測」 ,此四十三篇繁悉備舉,似為《孫子義疏》也。然其中所言「九徵」 ,《莊子》亦有之。其作此書者取莊言而附益之耳。適謂豈《莊子》不知其非偽,豈其然哉?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 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 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 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 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 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臣按:後世專以權謀用兵始于《孫子》,凡其所以舍正而鑿奇、背義而依詐者,固無足取也。篇首此數言者雖不盡純,然用兵之法亦有國家及本兵柄司人命者所當知者也,擇其法制之善者而用之,其言與意之不善者則略焉,是亦為將之一助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 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臣按:古者興師命將,必致齋于廟,授以成算然後遣之,謂之《廟算》。

千里饋糧,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 勝久則鈍兵銼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銼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 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臣按:孫武生戰國時所著書,主于列國相爭,故欲速戰,恐諸侯之乘其弊而起,若夫天下一家、四海一國,中國與外裔戰,朝廷與盜賊戰,當主趙充國之言為當。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 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 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 法,為不得已。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 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