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2 (1700-1725).djvu/1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麗、女直等國,見其守國規模,布置簡要,舉一可知三 邊矣。

東京至鴨淥西北峰為界。黃龍府正兵五千。《咸州》正 兵一千。

東京,沿女直界至鴨淥江軍堡凡七十,各守軍二十 人,計正兵一千四百。

來遠城「宣義軍」營八:「太子營正兵三百,大營正兵六 百,《蒲州》營正兵二百,新營正兵五百,《加陀》營正兵三 百,《王海》城正兵三百,《柳白》營正兵四百,《沃野》營正兵 一千。」

神虎軍城正兵一萬。大康十年置。

石一府一、州二城七十堡八營正兵二萬二千

太祖元年選諸部豪傑二千餘人置腹心部又制金魚符以遣發兵將

按《遼史太祖本紀》,不載。按《耶律曷魯列傳》:「太祖即 皇帝位,命曷魯總軍國事,時制度未講,國用未充,扈 從未備,而諸弟剌葛等往往覬非望。太祖宮行營始 置腹心部,選諸部豪健二千餘充之,以曷魯及蕭敵 魯總焉。」按《儀衛志》:「太祖受命,以金魚符七枚,黃金 鑄,長六寸,各有字號,每魚左右判合之。有事以左半 先授」守將,使者執右半,大小、長短、字號合同。然後發 兵。事訖,歸于內府。

神冊元年冬十二月收山北八軍

按《遼史太祖本紀》云云。

神冊五年,以宋瑤降,卒為「應天軍。」

按《遼史太祖本紀》:「五年冬十月辛未,攻天德。癸酉,節 度使宋瑤降,賜弓矢、鞍馬、旗鼓,更其軍曰應天。」

天贊元年遣鷹軍擊西南諸部

按《遼史太祖本紀》,「元年夏六月,遣鷹軍擊西南諸部。」 按《耶律覿烈傳》,天贊初,析迭剌部為北南院羅夷 离堇。

太宗天顯九年十一月癸卯洼只城降括所俘丁壯籍于軍

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太宗 年,置「皮室軍。」

按《遼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百官志》。「太宗選天下精 甲三十萬。為皮室軍。」

會同元年以高模翰兼總左右鐵鷂子軍

按《遼史太宗本紀》,不載。按《高模翰傳》,「晉叛盟,出師 南伐,模翰為統軍副使,與僧遏前驅,㧞赤城,破德、貝 諸寨。是冬,兼總左右鐵鷂子軍,下關南城邑數十。」

聖宗統和六年以宋降軍為歸聖軍

按《遼史聖宗本紀》,「六年冬十月庚午,以宋降軍分置 七指揮,號歸聖軍。」按《百官志》:「統和六年,以宋降軍 置七指揮,置左右廂,凡四十二員。」

統和八年。秋七月庚辰。改南京「熊軍」為「神軍。」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統和九年,置「宣力軍」、建威寇等三城屯戍卒。

按《遼史聖宗本紀》:「九年春正月,選宋降卒五百,置為 宣力軍。二月,建威寇振化、來遠三城,屯戍卒。」

統和十二年。夏六月。詔龍鳳兩軍。老疾者代之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統和十三年。秋七月。詔蔚朔等州龍衛威勝軍更戍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興宗重熙四年詔蕭韓家奴條奏邊防

按《遼史興宗本紀》,不載。按《蕭韓家奴傳》:重熙四年, 詔天下言治道之要,韓家奴對曰:「臣伏見比年以來, 高麗未賓,阻卜猶強,戰守之備,誠不容已。乃者選富 民防邊,自備糧糗,道路修阻,動淹歲月,比至屯所,費 已過半,隻牛單轂,鮮有還者。其無丁之家,倍直傭僦, 人憚其勞,半途亡竄。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給。求假千 人,則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償者。或逋役不 歸,在軍物故,則復補以少壯。其鴨淥江之東,戍役大 率如此。況渤海、女直、高麗,合從連衡,不時征討,富者 從軍,貧者偵候,加之水旱,菽粟不登,民以日困,蓋勢 使之然也。方今最重之役,無過西戍。如無西戍,雖遇 凶年,困弊不至於此。若能徙西戍稍近,則往來不勞, 民無深患。議者謂徙之非便,一則損威名,二則召侵 侮,三則棄耕牧之地。」臣謂不然,阻卜諸部,自來有之。 曩時北至臚胊河,南至邊境,人多散居,無所統壹,惟 往來抄掠。及太祖西征,至於流沙,阻卜望風悉降。西 域諸國皆願入貢,因遷種落,內置三部,以益吾國。不 營城邑,不置戍兵,阻卜累世,不敢為寇。統和閒,皇太 妃出師西域,拓土既遠,降附亦眾。自後一部或叛,鄰 部討之,使同力相制,正得馭遠人之道。及城可敦,開 境數千里,西北之民,徭役日增,生業日殫,警急既不 能救,叛服亦復不恆,空有廣地之名,而無得地之實。 若貪土不已,漸至虛耗,其患有不勝言者。況邊情不 可深信,「亦不可頓絕,得不為益,捨不為損。國家大敵, 惟在南方,今雖連和,難保他日。若南方有變,屯戍遼 邈,卒難赴援。我進則敵退,我還則敵來,不可不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