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3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今子孫相繼,專攬威權,其戶不下數萬,與留守總管 無異,而世權過之,可罷是官。若舊無千戶之職者,續 思」增置,國初時賜以國姓,若為子孫者,皆令復舊。

貞元元年以遷都燕京遂分徙諸族猛安于中都山東河閒

按《金史海陵本紀》,不載。 按《兵志》:「貞元遷都,遂徙上 京路。太祖、遼王宗幹、秦王宗翰之猛安併為合扎猛 安及右諫議烏里補猛安、太師勗、宗正、宗敬之族處 之中都,斡論、和尚、胡剌三國公太保昂、詹事烏里野、 輔國勃魯骨、定遠許烈、故杲國公勃迭八猛安處之 山東,阿魯之族處之北京,按達族屬處之河閒。 貞元二」年。以蕭仲恭等與舊軍分隸諸總管府 按《金史海陵本紀》。不載 按《兵志》。二年命兵部尚書 蕭仲恭等。與舊軍皆分隸諸總管府。節度使授田牛。 使之耕食。以蕃衛京國。

正隆元年三月壬寅罷兵衛

按《金史海陵本紀》云云。

正隆二年,立「龍翔、虎步」二軍,以備宿衛。

按《金史海陵本紀》,二年九月戊子,罷護駕軍,置龍翔 虎步軍。 按《兵志》,禁軍之制,本於合扎謀克。合扎者, 言親軍也,以近親所領,故以名焉。貞元遷都,更以太 祖遼王宗幹、秦王宗翰軍為合扎猛安,謂之侍衛親 軍,故立侍衛親軍司以統之。舊常選諸軍之材武者 為護駕軍,海陵又名上京龍翔軍為神勇軍,正隆二 年將南伐,乃罷歸,使就僉調。後於侍衛親軍四猛安 內選三十以下千六百人,騎兵曰「龍翔」,步兵曰「虎步」, 以備宿衛。

舊止曰「太祖、遼王、秦王猛安」凡三,今曰四猛安,未詳,豈太祖兩猛安耶?

正隆三年九月,遷中都屯軍一猛安于南京。

按《金史海陵本紀》:「三年九月辛巳,遷中都屯軍一猛 安于南京,遣吏部尚書李惇等分地安置。」

正隆四年二月,以伐宋,調諸路猛安謀克年二十以 上、五十以下者,皆從軍。

按《金史海陵本紀》,「四年二月丁未,修中都城,造戰船 於通州。詔諭宰臣以伐宋事,調諸路猛安謀克軍,年 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皆籍之,雖親老丁多,亦不許 留侍。三月丙辰朔,遣兵部尚書蕭恭經畫夏國邊界, 遣使分詣諸道總管府,督造兵器。四月辛丑,命增山 東路泉水畢,括兩營兵士廩給。庚戌,詔諸路舊貯軍 器,並致於中都。」時方建宮室於南京,又中都與四方 所造軍器材用皆賦於民,箭翎一尺至千錢,村落閒 往往椎牛以供筋革,至於烏鵲狗彘,無不被害者。 正隆五年,簽諸路漢軍籍,諸路水手三萬人,罷親軍 司,置騎步都指揮使,分隸點檢司、宣徽院。

按《金史海陵本紀》,「五年七月癸卯,遣使簽諸路漢軍。 十月庚午,遣護衛完顏普連等二十四人,督捕山東、 河東、河北、中都盜賊,籍諸路水手得三萬人。十一月 乙酉,命親軍司以所掌付大興府,置左右驍騎都副 指揮使隸點檢司,步軍都指揮使隸宣徽院」 按《兵 志》:五年罷親軍司,以所掌付大興府,置左右驍騎所, 謂「從駕軍」也,置都副指揮使,隸點檢司。步軍都副指 揮使,隸宣徽院。

正隆六年九月,上自將三十二總管伐宋,立「三道都 統制府」,定諸軍名。

按《金史海陵本紀》:「六年九月,上自將三十二總管兵 伐宋,進自壽春,以太保、樞密使昂為左領軍大都督, 尚書右丞李通副之,尚書左丞紇石烈良弼為右領 軍大都督,判大宗正烏延蒲盧渾副之,御史大夫徒 單貞為左監軍,同判大宗正事徒單永年為右監軍, 左宣徽使許霖為左都監,河南尹蒲察斡論為右都 監」,皆從工部尚書蘇保衡為「浙東道水軍都統制,益 都尹鄭家副之」,由海道徑趨臨安;太原尹劉萼為漢 南道行營兵馬都統制,濟南尹僕散烏者副之,進自 蔡州;河中尹徒單合嘉為「西蜀道行營兵馬都統制, 平陽尹張中彥副之,由鳳翔取散關,駐軍以俟。」後命 武勝、武平、武捷三軍為前鋒,徒單貞「別將兵二萬入 淮陰。」 按《兵志》:「六年南伐,立三道都統制府及左右 領軍大都督,將三十二軍,以神策、神威、神捷、神銳、神 毅、神翼、神勇、神果、神略、神鋒、武勝、武定、武威、武安、武 捷、武平、武成、武毅、武銳、武揚、武翼、武震、威定、威信、威 勝、威捷、威烈、威毅、威震、威略、威果、威勇為名軍,置都 總管、副總管及巡察使」副各一員。而沿邊契丹恐妻 孥被鄰寇鈔掠。不可盡行。遂皆背叛。而大名續授甲 之士還。迎立世宗于東京。 又按《志》,正隆末,復陞陝 西統軍司為都統府。

世宗大定二年放諸路步軍還家其咸平濟州軍屯京師又詔發濟州軍赴北京

按《金史世宗本紀》:「二年正月,命河北、山東、陝西等路 征南步軍,並放還家。咸平,濟州軍三萬入屯京師。七 月壬戌,詔發濟州、會寧府軍,在京師者以五千人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