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50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

 第一百十卷目錄

 兵略部彙考八

  周八慎靚王二則 赧王八則

戎政典第一百十卷

兵略部彙考八

周八

慎靚王四年秦敗韓於岸門

按《國策》:秦韓戰於濁澤,韓氏急。公仲朋謂韓王曰:「與 國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 秦,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韓 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將西講於秦。楚王聞之大恐, 召陳軫而告之。陳軫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韓 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并兵南鄉,此秦所以廟祠而 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王聽臣為之儆,四境之 內選師。」言救韓令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 幣,使信王之救己。韓為不能聽我韓之德王也,必不 為鴈行以來。是秦韓不和,兵雖至楚國不大病矣。為 能聽我絕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韓。韓得楚救, 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我因「秦、韓之兵而免 楚國之患也。」楚王大悅,乃儆四境之內,選師言救韓。 發信臣,多車幣,謂韓王曰:「敝邑雖小,已悉起之矣。願 大國遂肆志于秦,敝邑將以楚殉韓。」韓王大悅,乃止 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實告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 者,楚也。恃楚之虛名,輕絕強秦之敵,必為天下笑矣。 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矣。秦欲 伐楚,楚以起師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已使 人報於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輕強秦之禍而信 楚之謀臣,王必悔之矣。」韓王弗聽,遂絕和于秦。秦果 大怒,興師與韓氏戰於岸門。楚救不至,韓氏大敗。韓 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為秦禽,智為楚笑。 過聽于陳軫,失計於韓朋也。

按《史記》:「韓宣惠王十六年,秦敗我修魚,擄得韓將。」 申:「差於濁澤。」

慎靚王五年秦擊蜀滅之。

按《國策》: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惠王前,司馬錯欲伐 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對曰:「親魏,善楚。 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 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 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 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 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 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 于戎狄,去王業遠矣。」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 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 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 之亂。以秦攻之壁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 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四海,諸侯不以為 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今 攻韓,刦天子。刦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 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 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 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 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 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 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 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按《史記》:「秦惠王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

赧王元年齊破燕殺其相子之秦攻魏取曲沃

按《國策》:燕王噲既立,蘇秦死於齊。蘇秦之在燕也,與 其相子之為婚,而蘇代與子之交。及蘇秦死,而齊宣 王復用蘇代。燕噲三年,與楚、三晉攻秦,不勝而還。子 之相燕,貴重主斷。蘇代為齊使於燕,燕王問之曰:「齊 王何如?」對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對曰:「不信其臣。」蘇 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於是燕王大信子之, 子之因遺蘇代百金,聽其所使。鹿毛壽請燕王曰:「不 如以國讓子之。人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由 必不受。有讓天下之名,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相 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燕王因舉國 屬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授益而以啟人為吏,及老 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友黨攻益而 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也,其實令啟自取之。 今王言屬國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