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50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粵歸, 番陽令吳芮所為番君者也。從諸侯滅秦。」當是時,項 羽主命不王也,以故不佐楚漢擊項籍。無諸搖帥粵 人佐漢。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粵王,王閩中故地,都 冶。孝惠三年,舉高帝時粵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 附。」迺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號曰東甌王。后數世, 孝景三年,吳王濞反,欲從閩粵,閩粵未肯行,獨東甌 從。及吳破,東甌受漢購,殺吳王丹徒,以故得不誅。吳 王子駒亡走閩粵,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粵擊東甌。 建元三年,閩粵發兵圍東甌,東甌使人告急天子。天 子問太尉田蚡,蚡對曰:「粵人相攻擊,固其常,不足以 煩中國往救也。」中大夫嚴助詰蚡,言當救。天子遣助 發會稽郡兵,浮海救之。漢兵未至,閩粵引兵去。東粵 請舉國徙中國,迺悉與眾處江淮之間。 按《嚴助傳》, 武帝建元三年,閩粵舉兵圍東甌,東甌告急於漢,時 武帝年未二十,以問太尉田蚡,蚡以為越人相攻擊 其常事,又數反覆,不足煩中國往救也。自秦時棄不 屬,於是助詰蚡曰:「特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誠能,何 故棄之?且秦舉咸陽而棄之,何但越也。今小國以窮 困來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愬,又何以子萬國乎?」上 曰:「太尉不足與計。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 迺遣助以節發兵會稽。會稽守欲距法,不為發。助迺 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粵,引 兵罷。

建元六年秋八月,閩越王郢攻南越,遣大行王恢、大 司農韓安國擊降之。

按《漢書武帝本紀》,六年秋八月,閩越王郢攻南越,遣 大行王恢將兵出豫章,大司農韓安國出會稽。未至, 越人殺郢,降兵還。 按《兩粵傳》:「閩粵擊南粵,南粵王 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而以聞。」上遣大行王恢出豫 章,大司農韓安國出會稽,皆為將軍。兵未踰嶺,閩粵 王郢發兵距險,其弟餘善與宗族謀曰:「王以擅發兵 不請故,天子兵來誅。漢兵眾強,即幸勝之,後來益多, 滅國迺止。今殺王以謝天子,天子罷兵固國完。」不聽, 迺力戰,不勝,即亡入海。皆曰:「善。」即鏦殺王,使使奉其 頭致大行。大行曰:「所為來者誅王,王頭至,不戰而殞, 利莫大焉。」迺以便宜案兵告大司農軍,而使使奉王 頭馳報天子。詔罷兩將軍兵,曰:「郢等首惡,獨無諸孫 繇君。」丑不與謀,迺使中郎將立丑為粵。繇王奉閩粵 祭祀餘善以殺郢,威行國中,民多屬竊,自立為王,繇 王不能制。上聞之,為餘善不足復興師,曰:「餘善首誅, 郢師得不勞。」因立餘善為東粵王,與繇王並處。 按 《嚴助傳》,閩越復興兵擊南越,南越守天子約,不敢擅 發兵,而上書以聞。上多其義,大為發興,遣兩將軍將 兵誅閩越。淮南王安上書諫曰:「陛下臨天下,布德施 惠,緩刑罰,薄賦斂,哀鰥寡,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盛 德上隆,和澤下洽,近者親附,遠者懷德,天下攝然,人 安其生,自以沒身不見兵革。今聞有司舉兵,將以誅 越,臣安竊為陛下重之。越,方外之地,劗髮,文身之民 也,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吳越不 與受正朔,非彊弗能服,威弗能制也,以為不居之地, 不牧之民,不足以煩中國也。故古者封內甸服,封外 侯服,侯衛賓服,蠻裔要服,戎狄荒服,遠近埶異也。自 漢初定已來七十二年矣,吳越人相攻擊者不可勝 數,然天子未嘗舉兵而入其地也。臣聞越非有「城郭 邑里也,處谿谷之間,篁竹之中,習於水鬥,便於用舟, 地深昧而多水險,中國之人不知其埶阻,而入其地, 雖百不當其一。」得其地不可郡縣也,攻之不可暴取 也。以地圖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過寸數,而間獨數 百千里,阻險林叢,弗能盡著,視之若易,行之甚難。天 下賴宗廟之靈,方內大寧,戴白「之老,不見兵革,民得 夫婦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名為藩臣,貢 酎之奉不輸大內,一卒之用不給,上事自相攻擊,而 陛下發兵救之,是反以中國而勞蠻裔也。且越人愚 戇,輕薄負約反覆,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積 也。壹不奉詔,舉兵誅之,臣恐後兵革無時得息也。間 者數年,歲比不登,民待賣爵贅子,以接衣食,賴陛下 德澤振救之,得毋轉死溝壑。四年不登,五年復蝗,民 生未復。今發兵行數千里,資衣糧,入越地,輿轎而隃 嶺,拕舟而入水,行數百千里,夾以深林叢竹,水道上 下擊石,林中多蝮蛇猛獸。夏月暑時,歐泄霍亂之病 相隨屬也,曾未施兵接刃,死傷者必眾矣。前時南海 尉佗反,陛下先臣使將軍間忌將兵擊之,以其軍降, 處之上淦。後復反,會天暑多雨,樓船卒水居擊櫂,未 戰而疾死者過半。親老涕泣,孤子謕號,破家散業,迎 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歸,悲哀之氣,數年不息,長老 至今以為記,曾未入其地,而禍已至此矣。臣聞軍旅 之後,必有凶年」,言民之各以其愁苦「之氣,薄陰陽之 和,感天地之精,而災氣為之生也。陛下德配天地,明 象日月,恩至禽獸,澤及草木。一人有饑寒,不終其天 年而死者,為之悽愴於心。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