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54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補中軍義從,威聲雄他府。以副總管种諤西討援銀、 宥功,加龍圖閣學士。朝廷出宿衛之師來戍,賞賚至 再,而不及鎮兵。括以為衛兵雖重而無歲不戰者,鎮 兵也,今不均若是,且召亂。乃藏敕書,而矯制賜緡錢 數萬,以驛聞。詔報之曰:「此右府頒行之失,非卿察事 機,必擾軍政。」自是事不暇請者,皆得專之。蕃漢將士 自皇城使以降,許承制補授。諤師次五原,值大雪,糧 餉不繼,殿直劉歸仁率眾南奔,士卒二萬人皆潰入 塞,居民怖駭。括出東郊,得奔者數千,問曰:「副都總管 遣汝歸取糧,主者為何人?」曰:「在後。」即諭令各歸屯,及 暮,至者八百。未旬日,潰卒盡還,括出按兵,歸仁至,括 曰:「汝歸取糧,何以不持軍符?」歸仁不能對,斬以徇。經 數日,帝使內侍劉惟簡來詰叛者,具以對。大將景思 義、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蘆浮圖城,括議築石堡以臨 西夏,而給事中徐禧來,禧欲先城永樂。詔禧護諸將 往築,令括移府並塞,以濟軍用。已而禧敗沒,括以夏 人襲綏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樂,坐謫均州團練副 使。 按《曲珍傳》:「徐禧城永樂,珍以兵從版築方興羌。 版築方興,羌數十騎濟無定河覘役,珍將追殺之,禧」 不許。諜言夏人聚兵甚急,珍請禧還米脂而自居守。 明日果至,禧復來,珍白:「敵兵甚眾,公宜退處內柵,檄 諸將促戰。」禧笑曰:「曲侯老將,何怯邪?」夏兵且濟,珍欲 乘其未集擊之,又不許。及攻城急,又勸禧曰:「城中井 深泉嗇,士卒渴甚,恐不能支,宜乘兵氣未衰,潰圍而 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據要地,奈何棄之?且為將 而奔,眾心搖矣。」珍曰:「非敢自愛,但敕使謀臣同沒於 此,懼辱國耳。」數日,城陷,珍縋而免。子弟死者六人,亦 坐貶皇城使。 按《王文郁傳》,李憲討靈武,文郁得羌 戶萬餘,遷路鈐轄。夏人圍蘭州,已奪兩關門,文郁募 死士,夜縋而下,持短兵突賊,即掃營去。擢東上閤門 使、知蘭州。諜知夏人將大入,清野以俟,果舉國趨皋 蘭。文郁乘城禦之,殺傷如積,圍九日而解,收其尸為 京觀,加榮州團練使。 按《夏國秉常傳》:五年正月,遼 使涿州遺書云:「夏國來稱,宋兵起無名,莫測事端。神 宗報以夏國主受宋封爵,昨邊臣言,秉常見為母黨 囚辱,比令移問事端,其同惡不報。繼又引兵數萬侵 犯我邊界,義當有征。今彼以屢遭敗衄,故遣使詭情 陳露,意在間貳,想彼必以悉察。」夏人聞此,遂不至。五 月,沈括請城古烏延城以包橫山,使夏人不得絕沙 漠。遂遣侍中徐禧、內侍押班李舜舉往議。禧復請於 銀、夏、宥之界築永樂城。永樂依山無水泉,獨种諤極 言不可,禧率諸將竟城之,賜名銀川砦。禧等還米脂, 以兵萬人屬曲珍守之。永樂接宥州,附橫山,夏人必 爭之地。禧等既城去,九日,夏人來攻,珍使報禧,乃挾 李舜舉來援,而夏兵至者號三十萬。禧登城西望,不 見其際,宋軍始懼。翊日,夏兵漸逼,禧乃以士萬陣城 下,坐譙門,執黃旗令眾曰:「視吾旗進止。」夏人縱鐵騎 渡河,或曰:「此號『鐵鷂子,當其半濟擊之,乃可有逞,得 地則其鋒不可當也』。」禧不聽。鐵騎既濟,震盪衝突,大 兵從之,禧師敗績,將校寇偉、李思古、高世才、夏儼、程 博古及使臣十餘輩士卒八百餘人盡沒。詔李憲、張 世矩往援,及令括遣人與約,退軍當還永樂地。夏人 進侵,及縣門,潰歸城者,決水砦為道以登,夏人因之 奔歸於城者三萬人,皆沒,夏兵圍之者厚數里。遊騎 掠米脂,將士晝夜血戰,城中乏水已數日,鑿井不得 泉,渴死者大半。括等援兵及餽運皆為夏大兵所隔。 夏人呼珍來講和,呂整、景思義相繼而行。夏人髡思 義,囚之,而城圍者已浹旬矣。夜半,夏兵環城急攻,城 遂陷,高永能戰沒。禧舜舉、運使李稷皆死於亂兵,惟 曲珍、王湛、李浦、呂整裸跣走免,蕃部指揮馬貴獨誓 死,持刀殺數十人而沒。是役也,死者將校數百人,士 卒役夫二十餘萬,夏人乃耀兵米脂城下而還。宋自 熙寧用兵以來,凡得「葭蘆、吳保、義合、米脂、浮圖、塞門 六堡,而靈州、永樂之役,官軍、熟羌、義保死者六十萬 人,錢粟銀絹以萬數者不可勝計。」帝臨朝痛悼,而夏 人亦困弊。夏西南都統昂星嵬名濟迺移書劉昌祚 曰:「中國者,禮樂之所存,恩信之所出,動止猷為,必適 於正。若乃聽誣受間,肆詐窮兵,侵人之土疆,殘人之 黎庶,是乖中國之體,為外邦之羞。昨者朝廷暴興甲 兵,大窮侵討,蓋天子與邊臣之議,為夏國方守先誓, 宜出不虞,五路進兵」,一舉可定。故去年有靈州之役, 今秋有永樂之戰。然較其勝負,與前日之議為何如 哉?朝廷於夏國非不經營之,五路進討之策,諸邊肆 橈之謀,皆嘗用之矣。知徼幸之無成,故終於樂天事 小之道。況夏國提封一萬里,帶甲數十萬,南有于闐 作我歡鄰,北有大燕為我強援,若乘間伺便,角力競 鬥,雖「十年豈得休哉!即念天民無辜,受此塗炭之苦, 國主自見伐之後,夙夜思念,為自祖宗之世事,中國 之禮無或虧,貢聘不敢怠,而邊吏幸功,上聰致惑,祖 宗之盟既阻,君臣之分不交,存亡之機,發不旋踵,朝 廷豈不恤哉!至於魯國之憂,不在顓臾;隋室之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