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61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德,內有臨潢館。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門 至望京館,五十里至順州,七十里至檀州。漸入山,五 十里至金溝館。將至館,川原平曠,謂之金溝淀。自此 入山,詰曲登陟,無復里堠,但以馬行記日,約其里數。 九十里至古北口,兩㫄峻崖,僅容車軌。又度德勝嶺, 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八十里至新館,過雕窠嶺、偏 槍嶺,四十里至如來館,過烏濼」河,東有灤州。又過黑 斗嶺,度雲嶺、芹菜嶺,七十里至柳河館、松亭嶺甚險 峻,七十里打造部落。東南行五十里至牛山館,八十 里至鹿兒峽館,過蝦蟆嶺,九十里至鐵漿館,過石子 嶺。自此漸出山,七十里至富谷館,八十里至通天館, 二十里至中京大定府。城垣卑小,方圓纔四里許,門 但重屋,無築堵之制。南門曰「朱夏」,內通步廊,多坊門。 又有市樓四,曰天方、大衢、通闤、望闕。次至大同館。其 門正北曰陽德閶闔。城西內西南隅岡上有寺,城南 有園圃,宴射之所自過。北口,居人草庵板屋,耕種但 無桑柘,所種皆從壟上,虞吹沙所壅。山中長松鬱然, 深谷中時見畜牧,牛馬橐駝,多青鹽黃豕。 自雄州 白溝驛度河四十里至新城縣,古督亢亭之地,又七 十里至涿州,北復范水、劉李河六十里至良鄉縣,度 盧溝河六十里至幽州,號「燕京子城。」就羅郭西南為 之,正南曰啟夏門,內有元和殿,東門曰「宣和城」,中坊 閈皆有樓。有閔忠寺,本唐太宗為征遼陣亡將士所 造。又有開泰寺,魏王耶律漢寧造,皆遣朝使游觀。南 門外有于越王廨,為宴集之所。門外永平館,舊名「碣 石館」,清和後易之。南即桑乾河。

聖宗統和六年增置涿州驛傳

按,《遼史聖宗本紀》:「六年秋七月癸丑,排亞請增置涿 州驛傳。」

道宗太康八年詔給驛必先奏聞貢新及奏獄訟者許馳驛

按《遼史道宗本紀》:八年二月辛酉,詔南北院官,「凡給 驛者,必先奏聞貢新及奏獄訟,方許馳驛,餘並禁之。」

宋制,「驛遞掌於樞密院。」

按:《宋史職官志》:「樞密院教閱房,掌催督驛遞,宣徽使 百官案,掌諸州驛料。」

太祖建隆二年詔諸道郵傳以軍卒遞

按:《宋史太祖本紀》:「二年五月丁丑,詔諸道郵傳以軍 卒遞。」

按《燕翼貽謀錄》:「前代郵置,皆役民為之,自兵農既分, 軍制大異于古,而郵亭役兵如故。太祖即位之始,即 革此弊。建隆二年五月,詔諸道州府以軍卒代百姓 為遞夫。其後置驛卒,優其廩給,遂為定制。」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復給乘驛銀牌

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三年夏六月戊午,復給 乘驛銀牌。」

按《燕翼貽謀錄》:「唐制,乘驛者給銀牌。五代庶事草創, 但樞密院給牒。太平興國三年,李飛雄偽作牒,乘驛 謀反,禽捕伏誅。六月戊午,詔復舊制,應乘驛者並給 銀牌。」中興以後,此制不復講矣。

端拱二年復給樞密院牒

按,《宋史太宗本紀》:端拱二年三月「戊午,罷乘傳銀牌, 復給樞密院牒。」

仁宗嘉祐四年春正月壬寅頒嘉祐驛令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神宗熙寧 年設金字牌急腳遞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夢溪筆談》:「驛傳舊有三 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 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 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 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里。有軍前機速處分,則自 御前發下,三省樞密院莫得與也』。」

太宗天會二年始自京師至南京置驛又置驛上京春泰間

按《金史太宗本紀》:「天會二年春正月丁丑,始自京師 至南京,每五十里置驛。閏月辛巳,命置驛上京春泰 之間。」

章宗泰和六年初置急遞鋪

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六年六月乙卯,初置急遞鋪, 腰鈴傳遞,日行三百里,非軍期、河防不許起馬。 按 《徒單鎰傳》:「鎰言,初置急遞鋪,本為轉送文牒,今一切 乘驛,非便。」上深然之,始置提控急遞鋪官。自中都至 真定、平陽置者,達於京兆;京兆至鳳翔置者,達於臨 洮。自真定至彰德置者,達於南京;自南京分至歸德 置者,達於泗州。壽州分至許州置者,達於鄧州。自中 都至滄州置者,達於益都府。自此郵達,無復滯焉。

宣宗興定三年奏准官給驛遞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 按《李復亨傳》:「奏曰:『詔書令 臣,民間差發可免者免之。民養驛馬,此役最甚。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