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63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捲弦入弰

後箭兩手相迎,直右手過胸,曲左手捲弦,以右第二 指取箭前,腳跟著地,聳身稍斂,雙眼覰帖,曲右手貼 肘,以左手第二第三指側手羈榦,直右手上臂,仰腕 過胸取箭。《訣》曰:「右指羈箭當胸出,左手捲弦弰靠肩, 箭已中時無動手。」抹羽入筈,法如前。

弓有六善

一者性體少而勁,二者太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 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聲清實,六者張便正。凡弓 性體少則易張而壽,但患其不勁。欲其勁者,妙在治 筋。凡筋生長一尺,乾則減半,以膠湯濡而極之,復長 一尺,然後用,則筋力已盡,無復伸弛。又揉其材令仰, 然後傅角與筋,此兩法所以為筋也。凡弓節短則和 而虛。虛謂挽過吻則無力《節長》則健而柱。柱謂挽過咳則木強而不來節謂把稍裨 木長則柱短則虛節得中則和而有力,仍弦聲清實。凡弓初 射與天寒則勁強而難挽,射久天暑則弱而不勝矢, 則膠之為病也。凡膠欲薄而筋力盡強弱任筋而不 任膠,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弓所以為正 者材也。相材之法視其理,其理不因矯揉而直,中繩 則張而不跛,此弓人之所當知也。

《三禮圖》

射侯圖

射之所起在於黃帝,故《易》繫黃帝九事云:「古者弦木 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又《世本》以黃帝 臣揮作弓,夷牟作矢,是弓矢起於此矣。《虞書》曰:「侯以 明之。」傳云:「當行射侯之禮,以明善惡之教。」則射侯見 於堯舜,夏、殷無文,至周大備,故禮有天子、諸侯、卿、大 夫大射、賓射、燕射之文,各張其侯。《鄉射記》曰:「君國中 射。」注云:「國中,城中,謂燕射也。於郊,謂大射也。於竟,謂 與鄰國君射,即賓射也。」《天官·司裘》:「王大射,則共虎侯、 熊侯、豹侯,設其鵠。」此所謂皮侯也。皮侯者,謂用虎熊 豹之皮,各飾侯側,亦方制其鵠。王將祀天地,祭宗廟, 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所射之侯也。又《夏官·射人》:「王 以六耦射五正、三正、二正之三侯者」,謂來朝諸侯賓 射之侯也。又《鄉射記》云:「凡侯,天子熊侯,白質;諸侯麋 侯,赤質。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侯,畫以鹿豕。」此獸 侯者,燕射所張之侯也。凡侯以嚮堂為面。侯道九十 弓者,用布三丈六尺。大侯,上個、下個各三丈六尺,中 丈八尺。侯中用布九幅,幅有丈八尺,倍中以為躬。躬, 身也。上躬上接,上個,下接中;下躬上接中,下接下個, 皆三丈六尺,倍躬以為左右舌,下舌半上舌,上綱與 下綱出舌尋縜寸。綱者,所以繫侯於植者也,上下各 出舌一尋者,亦人張手之節也。縜者,籠綱維持侯者 也,亦謂之維。故鄭云:「其邪制躬舌之角者為維」,亦曰 維耳。舊圖唯著三侯,取法不盡,雖繁解說,難辨指歸。 今於三侯之外,更增十二件,通前十五侯,分為上下 卷,所以盡正鵠之差,見皮首之狀。依經申義,煥然可 觀。又舊《圖》云:「上紐皆十二,下紐皆十」,而三侯數同,此 說亦失知者。九十、七十、五、十弓之侯,丈尺廣狹不同, 縜紐籠繫宜異。今三侯一揆,何所據乎?且以大侯上 舌七丈二尺,以十二紐所說計之,上舌兩端,共使四 紐,餘有八紐,布在七丈二尺之間。每九尺一紐,則侯 之緩縱,上下不停。既非正文,今亦不取其縜紐之數, 但依侯大小取稱為是。其於樂之節奏,鵠之等衰,正 之采繢,獸之毛物,各隨侯圖而解之。

虎侯圖

虎侯圖

虎侯圖說

《司裘》。「王大射,則供虎侯。」言「王大射」者,謂王將祀五帝 於四郊,昊天於圓丘,及享先王,選助祭者。故於四郊 小學之中,王與諸侯及群臣等行大射之法也。虎侯 者,謂以虎皮飾其布侯之側。其鵠,亦以虎皮方制之, 著於侯中。其侯道九十弓,弓二寸,以為侯中,中亦身 也。侯身廣丈八尺,三分其侯,而鵠居其一焉,則鵠方 六尺矣,此王之所射之侯也,與《梓人》「張皮侯而棲鵠」, 共為一事。侯制上廣下狹,蓋取象於人。張臂八尺,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