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64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北齊書綦毋懷文傳》,懷文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 以重柔鋌,數宿則成剛,以柔鐵為刀脊,浴以五牲之 溺,淬以五牲之脂,斬甲過三十札。今襄國治家所鑄 宿柔鋌,乃其遺法,作刀猶甚快利,但不能截三十札 也。《懷文》云。「廣平郡南幹子城。是干將鑄劍處。其土可 以瑩刀。」

《趙彥深傳》:彥深征穎川時,引水灌城,城雉將沒,西魏 將王思政猶欲死戰,文襄令彥深單身入城告喻,即 日降之,便手牽思政出城。文襄謂彥深曰:「吾昨夜夢 獵,遇一群豕,吾射盡獲之,獨一大豕不可得,卿言當 為吾取,須臾獲豕而進。」至是,文襄笑曰:「夢驗矣。」即解 思政佩刀與彥深曰:「使卿常獲此利。」

《周書劉璠傳》:武陵王紀稱制於蜀,以璠為中書侍郎。 璠苦求還,紀知必不為己用,乃厚其贈而遣之。臨別, 又解其珮刀贈璠曰:「『想見物思人』。璠對曰:『敢不奉揚 威靈,剋剪姦宄』!」

《隋書禮儀志》:「劍,案漢自天子至於百官,無不佩刀。蔡 謨議云:『大臣優禮,皆劍履上殿,非侍臣解之,蓋防刃 也。近代以木,未詳所起。東齊著令,謂為象劍,言象於 劍』。」周武帝時,百官燕會,並帶刀升座。至開皇初,因襲 舊式,朝服登殿,亦不解焉。十二年,因蔡徵上事,始制 凡朝會應登殿坐者,劍履俱脫。其不坐者,敕召奏事, 及須升殿,亦就席解劍乃登。納言、黃門、內史令、侍郎、 舍人,既夾侍之官,則不脫其劍,皆真刃非假,既合舊 典,弘制依定。又准晉咸康元年定令,故事自天子已 下,皆衣冠帶劍。今天子則玉具火珠鏢首,餘皆玉鏢 首,唯侍臣帶劍上殿。自王公已下,非殊禮,引升殿,皆 就席解而後升。六品以下無佩綬者,皆不帶。

《婆利傳》:「國人善投輪刀,其大如鏡,中有竅,外鋒如鋸, 遠以投人,無不中。」

《房陵王勇傳》:勇嘗文飾蜀鎧,上見而不悅,恐致奢侈 之漸,因而誡之曰:「我聞天道無親,惟德是與,歷觀前 代帝王,未有奢華而得長久者。汝當儲后,若不上稱 天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廟之重,居兆民之上?吾昔 日衣服,各留一物,時復看之,以自警戒,今以刀子賜 汝,宜識吾心。」

《瑯環記》:「唐太宗有古劍七星,隱顯隨於北斗,恆在燈 下試之,使人視,雲氣過斗,劍上逐星漸隱,頃刻不差。」 《通鑑·唐紀》:「唐初,職事官三品以上,賜金裝刀、礪石。」 《唐書·地理志》:「邠州貢剪刀,忠州、涪州貢文刀。」

《杜伏威傳》:「闞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 長丈,名曰拍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張文瓘傳》:文瓘字稚圭,貝州武城人。貞觀初,第明經, 補并州參軍。時李勣為長史,嘗歎曰:『稚圭,今之管、蕭, 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與屬僚二人皆餞,勣贈二人 以佩刀玉帶,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請,勣曰:『子無為 嫌,若某猶豫少決,故贈以刀,欲其果於斷。某放誕少 檢,故贈以帶,俾其守約束。若子才無施,不可焉用』」《贈 「孔帖。唐薛延陀,其弟統特勒入朝,帝以精刀賜之。 〈唐書李嗣業傳〉》:嗣業開元中從安西都護來曜討十 姓蘇祿,累功署昭武校尉,後應募安西,軍中初用陌 刀,而嗣業尢善,每戰必為先鋒,所嚮摧北。馬靈察為 節度,出戰必與俱。高仙芝討勃律,署嗣業及中郎將 田珍為左右陌刀將。

《李白傳》:「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 三絕。旻嘗與幽州都督孫佺北伐,為奚所圍。旻舞刀 立馬上,矢四集,皆迎刀而斷,奚大驚引去。」

《開元天寶遺事》:「貴妃父楊元琰,少時嘗有一刀,每出 入於道塗間,多佩此刀。或前有惡獸盜賊,則所佩之 刀鏗然有聲,似警於人也。元琰寶之。」

《獨異志》:吳道子善畫神,開元中,將軍裴旻居母喪,詣 道子於東都天宮寺圖神鬼數壁,以資冥助。答曰:「廢 畫已久,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勵, 獲通幽冥。」旻於是脫去衰服,若常時粧飾,走馬如飛, 左旋右抽,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 執鞘承之,劍透空而下,觀者數千人,無不悚慄。道子 「於是援毫圖壁,俄頃之際,魔魅化出,颯然風起,為天 下之壯觀。道子平生所畫,得意無出於是。」

《酉陽雜俎》: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驍果暴戾,為眾 所忌。及西戎歲犯邊,青春每陣常運臂大呼,執馘而 旋,未嘗中鋒鏑,西戎憚之,一軍始賴焉。後吐番大地 獲生口數千,軍帥令譯問:「衣大蟲皮者,爾何不能害?」 青春答曰:「嘗見青龍突陣而來,兵刃所及,若叩銅鐵, 我為神助將軍也。」青春乃知鉤之有靈。青春死後,鉤 為瓜州刺史李廣琛所得,或風雨後迸光出室,環燭 方丈。哥舒鎮西知之,求易以它寶,廣琛不與,因贈詩: 「刻舟尋化去,彈鋏未酬恩。」

鄭雲達少時得一劍,鱗鋏星鐔,有時而吼。常在莊居, 晴日藉膝玩之。忽有一人從庭樹窣然而下,紫衣朱 虯髮,露劍而立,黑氣周身,狀如重霧。鄭素有膽氣,佯 若不見。其人因言:「我上界人,知公有異劍,願借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