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朝之經臣也。何謂「國之經俗?」所好惡不違于上,所 貴賤不逆于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說,毋侈泰之 養,毋踰等之服,謹于鄉里之行,而不逆于本朝之事 者,國之經俗也。何謂民之經產?畜長樹蓻,務時殖穀, 力農墾草,禁止末事者,民之經產也。故曰:「朝不貴經 臣,則便辟得進;毋功虛取,奸邪得行,毋能上通;國不 服經俗,則臣下不順而上」令難行;民不務經產,則倉 廩空虛,財用不足,便辟得進;毋功虛取,奸邪得行;毋 能上通,則大臣不和;臣下不順;上令難行,則應難不 捷;倉廩空虛,財用不足,則國毋以固守。三者見一焉, 則敵國制之矣。故國不虛重,兵不虛勝;民不虛用,令 不虛行。「凡國之重也,必待兵之勝也而國乃重;凡兵 之勝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勝;凡民之用也,必待 令之行也而民乃用;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勝也 而令乃行。」故禁不勝于親貴,罰不行于便辟,法禁不 誅于嚴重而害于疏遠,慶賞不施于卑賤二三,而求 令之必行,不可得也。能不通于官受祿賞不當于功, 號令逆于民心,動靜詭于時變,有功不必賞,有罪不 必誅,令焉不必行,禁焉不必止,在上位無以使下,而 求民之必用,不可得也。將帥不嚴威,民心不專一,陳 士不死制,卒士不輕敵,而求兵之必勝,不可得也。內 守不能完,外攻不能服,野戰不能制敵,侵伐不能威 四鄰,而求國之重,不可得也。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 于強大,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諸侯,不可得也。威 有與兩立,兵有與分爭,德不能懷遠國,令不能一諸 侯,而求王天下,不可得也。地大國富,人眾兵強,此霸 王之本也,然而與危亡為鄰矣。天道之數,人心之變。 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 緩怠。夫驕者驕諸侯,驕諸侯者,諸侯失于外;緩怠者, 民亂于內。諸侯「失于外。民亂于內,天道也。」此危亡之 時也。若夫地雖大而不并兼,不攘奪;人雖眾,不緩怠, 不傲下;國雖富不侈泰,不縱欲;兵雖強,不輕侮諸侯。 動眾用兵,必為天下政理,此正天下之本,而霸王之 主也。凡先王治國之器三,攻而毀之者六。明王能勝 其攻,故不益于三者,而自有。國正天下亂,王不能勝 「其攻,故亦不損于三者,而自有天下而亡。三器者何 也?」曰:「號令也,斧鉞也,祿賞也。」「《六攻》者何也?」曰:「親也,貴 也,貨也,色也,巧佞也,玩好也。」「三器之用何也?」曰:「非號 令毋以使下,非鉞斧毋以威眾,非祿賞毋以勸民。」「《六 攻》之敗何也?」曰:「雖不聽而可以得存者,雖犯禁而可 以得免者,雖毋功而可以得富者。凡國有不聽而可 以得存者,則號令不足以使下;有犯禁而可以得免 者,則斧鉞不足以威眾;有毋功而可以得富者,則祿 賞不足以勸民。號令不足以使下,斧鉞不足以威眾, 祿賞不足以勸民。若此則民毋為自用,民毋為自用, 則戰不勝,戰不勝則守不固,守不固則敵國制之矣。」 「然則先王將若之何?」曰:「不為六者變更于號令,不為 六者疑錯于斧鉞,不為六者益損于祿賞。若此則遠 近一心;遠近一心,則眾寡同力;眾寡同力,則戰可以 必勝,而守可以必固。非以并兼攘奪也,以為天下政 治也。此正天下之道也。」
《法法》篇:「不法法則事毋常,法不法則令不行,令而不 行,則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則修令者不審也。審而不 行,則賞罰輕也;重而不行,則賞罰不信也。信而不行, 則不以身先之也。故曰:禁勝于身,則令行于民矣。」「聞 賢而不舉,殆;聞善而不索殆;見能而不使,殆;親人而 不固殆。同謀而離殆,危人而不能,殆,廢人而復起,殆」, 可而不為,殆足而不施,殆幾而不密。殆人主不周密, 則正言直行之士危;正言直行之士危,則人主孤而 毋內;人主孤而毋內,則人臣黨而成群。使人主孤而 毋內,人臣黨而成群者,此非人臣之罪也,人主之過 也。民毋重罪,過不大也;民毋大過,上毋赦也。上赦小 過,則民多重罪,積之所生也。故曰:「赦出則民不敬,惠 行則過日益。惠赦加于民,而囹圄雖實,殺戮雖繁,姦 不勝矣。故曰:『邪莫如蚤禁之』。」赦過遺善則民不勵。有 過不赦,有善不遺,勵民之道,于此乎用之矣。故曰:「明 君者,事斷者也。君有三欲于民,三欲不節,則上位危。」 三欲者何也?一曰求,二曰禁,三曰令。求必欲得,禁必 欲止,令必欲行。求多者其得寡,禁多者其止寡,令多 者其行寡。求而不得則威日損;禁而不止則刑罰侮; 令而不行則下陵上。故未有能多求而多得者也,未 有能多禁而多止者也,未有能多令而多行者也。故 曰:「上苛則下不聽,下不聽而彊以刑罰,則為人上者 眾謀矣。」為人上而眾謀之,雖欲毋危,不可得也。號令 已出,又易之,禮義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遷之,刑 法已錯又移之,如此,則慶賞雖重民不勸也,殺戮雖 繁民不畏也。故曰:「上無固植,下有疑心,國無常經,民 力必竭數也。」明君在上位,民毋敢立私議自貴者,國 毋怪,嚴毋雜,俗毋異禮,士毋私議,倨傲易令,錯儀畫 制作議者盡誅。故彊者折,銳者挫,堅者破,引之以繩 墨,繩之以誅僇,故萬民之心皆服而從上,推之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