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79 (1700-1725).djvu/1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上列坐而聽之。敕曰:「朕仰稽古訓,思致人和,爰發繇 衷之旨,以行順時之政。今孟夏初吉,三農在朝,禮先 決於薄刑,義必寬於輕繫,既聽其令,用軫於懷。囹圄 之間,少間於冒法;澄清之使,咸盡於忠公。猶慮吏有 煩苛,人或冤滯,是爽和平之氣,殊乖敬授之心。其天 下見繫囚徒,及事發應推身不禁者,放即遣使分往 諸道,量事疏決,及宣布時令。除犯贓賄、名教、十惡死 罪,自餘徒已下特宜放免,迥日奏聞。務在欽恤,以稱 朕懷。」七月己巳,冊皇太子。是日,大赦天下。《制》曰:「自昔 聖人恭有神器,必立儲兩,崇其繼明,所以尊宗廟,重 社稷也。朕獲纘」休運,丕承寶曆,五聖之業,敢不克勤; 萬邦之本,期諸永固。是以式遵彝訓,乃擇元良。太子 璵,植性溫恭,因心孝友,文武之道既著,君親之義以 弘,有命之初,咸聞慶躍,興言士庶,能協朕心。是用擇 以吉辰,申之冊命,思惠率土,以暢休期。可大赦天下。 自開元二十六年七月二日昧爽已前,大辟罪無輕 「重,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繫囚見徒,常赦所 不免者,咸赦除之。比年已來,十道採訪使通官人惡 狀,以其微瑕,為終身之累,豈得永無甄敘,許以自新。 宜令御史臺及刑部大理寺,參詳所犯輕重,類例開 奏。內外文武職事官,九品已上,各賜勳一轉,五品已 上子為父後者,亦賜勳一轉。其忠王」府官及侍讀侍 書,除賜之外,三品已上賜爵一級,四品已下各加一 階,仍並即與改轉。緣冊命行禮官各賜物有差。今月 番見上飛騎萬騎監直長三衛引駕細伏執扇黃衣 長上等,各賜勳一轉,彉騎番兵各放免一番。天下侍 老八十已上各賜粟三石,帛三段,百歲已下賜粟五 石,綿帛五段,并加版「授。至如磧西之人,路途遙遠,往 復勞弊,頗異諸軍。其中願長往者,已別有處分訖,年 鎮向藩,應合放還,未到之間,稍省優假。其家內諸色 雜科,並宜放免。如有營農不自辦者,州縣量事助借, 各使存濟。京畿近輔,百姓所出,雖庶務簡省,終異於 諸州。其百姓等應單貧下戶者,特放今年半租,率土 之內,『賜酺三日』。」

開元二十七年二月群臣上尊號大赦。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二十七年二月己巳,群臣上 尊號曰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大赦,免今歲稅,賜文武 官階爵版,授侍老百歲以上下州刺史,婦人郡君;九 十以上上州司馬,婦人縣君;八十以上縣令,婦人鄉 君。賜民酺五日。」

按《冊府元龜》,開元二十七年二月己巳,加尊號開元 聖文神武皇帝,大赦天下。制曰:「夫執大象、建皇極者, 必藉彝訓而受鴻名,所以應乎天而順乎人也。朕嗣 守丕業,二十七年,受命之初,既膺明號,尚多祗懼,已 謂崇高。而公卿宗子,緇黃耆艾,披誠瀝懇,詣闕上言, 僉以為乃聖乃文,祖宗大烈,恭惟纘服,必在欽承。願」 以休名,施於薄德,抑而不許,凡已十年。爰迨於今,又 陳入請,上追奉先之義,下稽從眾之言,將從至公,不 可固拒。以今日敬請大號曰《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勉 從典訓,良增感懼。惟新之號,既不私於朕躬;非常之 澤,宜普覃於率土。大赦天下。自開元二十七年二月 七日昧爽已前,大辟罪已下,罪無輕「重,已發覺未發 覺,已結正未結正,繫囚見徒,常赦所不免者,咸赦除 之。自開元以來,諸色應員痕累人等,咸從洗滌,令許 自新,所司更不須以此為累。其有別敕停官,及亡官 失爵者放歸不齒之類,量加收敘。左降官及諸色流 人,並稍量移近處。朕每於黎甿,常恐失所,求其賑困 乏,必在及時。比來諸州,或有傷損處,所請賑給,例逼 春農,比及奏報,又淹時月,既無救於懸絕,亦何成於 惠養。自今已後,每年至秋收後,即宜遣使分道宣慰, 仍與採訪使及州縣相知巡簡。百姓間或有乏絕不 自支濟者,應須蠲放及賑給,便量事處置訖奏聞。天 下百姓,宜放今年地稅。」古者三載考績,黜陟幽明,允 葉大「猷,以勸天下。諸道所通善狀,但優仕進之軰,與 為選調之資,責實存名,或乖古義。自今日已後,諸道 更不須通善狀。每至三年,朕當自擇使臣,觀察風俗, 有清白政理著聞者,當別擇用。宗廟致敬,必先於如 在;神人所依,無取於非族。深惟至理,用切因心。其應 緣太廟五享,於宗子及嗣郡王中揀擇有德望者,令 攝三公行事。其異姓官吏,不須令攝。其草澤間有殊 才異行,文堪經國,為眾所知,不求聞達者,所由州長 官以禮徵送。」皇太子璵男及慶王琮已下男,宜並封 授官。邠王守禮寧王憲各與一子三品官。其內外文 武官,三品已上賜爵一級,四品已下各加一階。長公 主公主及嗣王郡王各與「一子官,郡主、縣主各放一 子出身。二王後及諸方蕃客,宜各賜物。諸致仕官量 與進改,依前致仕。」天下侍老,百歲已上,版授下州刺 史,婦人版授郡君,賜粟五石,綿帛五段;九十已上,版 授上州司馬,婦人版授縣君,賜粟三石,綿帛三段;八 十已上,版授縣令,婦人版授鄉君,賜粟兩石,綿帛兩 段。京城父「老等宜共賜物三千段,僧尼等賜物一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