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2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力之所當予」 ,凡此皆奮發人心於平時之素也。若夫城郭之所以為固者,亦不過任萬民而用其材器,使其地之人自為守而已。

凡守者受法焉,以通守政。有移甲與其役財用,唯是 得通與國,有司帥之,以贊其不足者。

黃氏曰:「凡守者,皆受法于掌固,故得通守政 。」 鄭康成曰:「凡守者,士庶子及他要害之守吏。通守政者,兵甲役財,難易多少,轉移相給也。其他非是,不得妄離部署 。」 王昭禹曰:「甲兵有時而不足用,則無以扞患;力役有時而不足供,則無以即工;財用有時而不足給,則無以同事。以其有餘者移之以足一時之所頒,不亦」 可乎?若守者則不可移,故曰:「唯是得通 。」 《易氏》曰:「與國有司帥之,則非掌固之所敢專帥之於掌甲、掌役,掌財用之有司,亦以贊其甲役、財用之不足者 。」 劉執中曰:「受法于掌固,必通其守政,不可執一隅而死其所守也。與國有司帥其所移之物以贊其不足者,此之謂通守政焉。」

「晝三巡之,夜亦如之」,夜三鼜以號戒。

易氏曰:「此掌固所設之法,非其自巡也。晝三巡,則察其部伍之失次者;夜事尤謹,故亦如之 。」 鄭康成曰:「巡,行也。行守者為眾庶之解惰 。」 劉執中曰:「此其守者受法於掌固也。夜則不見其三巡,故以鼜及號為信也 。」 易氏曰:「每巡必鼓鼜,鼜即鼓軍事之鼖鼓也。鼜,其聲也。號則呼其所守者之名,戒則警其所守者之事。」

若造都邑,則治其固與其守法。

王昭禹曰:「上文所言,皆王國之守固也。若造都邑,則治其固與其守法,則都鄙之事。」 鄭康成曰:「都邑亦為城郭。」 黃氏曰:「或曰鄙,或曰畺,守法詳焉。」

凡國都之竟,有溝樹之固;郊亦如之。

鄭康成曰:「竟,界也。」 鄭鍔曰:「外焉。國都畺竟之上,則為之溝池,種植樹木以為固,四郊之內,鄉遂之民所居也,亦為之溝樹焉。蓋外焉環而守之,則中邦可無意外之患。」

民皆有職焉。

鄭康成曰:「職謂守與任。」 鄭鍔曰:「國中也;都,邑也,國都之竟也。近地之民各有職於所守之地,非惟各愛護其國,亦不患其力之不給。」 劉執中曰:「邊境之民則受田以養之,分地以任之,使治溝種樹,猶邊洫者受田以治溝洫也。」

若有山川,則因之。

鄭康成曰:「山川若殽、皋、河、漢。」 賈氏曰:「殽若殽有二陵,皋若東成皋,漢若楚之漢水,河為四瀆之宗,又齊西有濁河。」 王昭禹曰:「因之以為阻固也。夫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因其高下自然之勢,以為之阻固,則用力不勞,而為備也易矣。」 楊氏曰:「因之不為城郭溝池樹渠以為固也。」

《司險》,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薛平仲曰:「《掌固》所以先其在國,《司險》所以詳其在野,自國而野,自野而疆,遠近勢異。今也先其國中之固而及諸野外之險,則險固可恃而內外之勢立矣。」

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

王昭禹曰:「九州之圖,山林川澤之阻,若《職方氏》所謂『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之類是也 』。」 鄭鍔曰:「《易》之坎,指山川丘陵為地之險,則險者地勢自然之阻,非人所為固也。九州之地各有險,王者制御諸侯,不可以不周知也。使司險之官案圖以周知凡水絕壤斷之處,山高水深」 之所,皆欲知之無遺也 。鄭康成曰:「達道路者,山林之阻則開鑿之,川澤之阻則橋梁之。」

設國之五溝五涂,而樹之林,以為阻固,皆有守禁,而 達其道路。

賈氏曰:「此五溝五涂而言樹之林以為阻固,皆有守禁,非《遂人》田間五溝五涂也。此溝涂所作,隨大小為之,皆準約田間五溝五涂,溝上亦皆有道路以相湊之,故以五溝五涂言之 。」 劉執中曰:「王畿之內,非鄉、遂都、鄙之地,可以田者為五溝五涂,不可田者樹以林木,用為險固,必因其地之民,授之田,使職其守禁。」

國有故,則藩塞阻路而止行者,以其屬守之,唯有節 者達之。

鄭康成曰:「有故,喪災及兵也 。」 《易氏》曰:「守以道路為急,阻以道路,而後險為可恃,使內外無禁,往來不察而姦偽者。邪慝者,物之犯禁者,人之有辠。奇衺者或得乘間而入,雖險猶無險也。故司險於國,有故則藩塞阻路而止行者 。」 鄭鍔曰:「已藩塞阻路,則使其徒四十人守之,惟有節者則達焉,而無旌節者,不使得通也。」 鄉大夫於國有故,則令民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