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存之道也。又戒此橋空東方之道。今東方歲荒民饑,

道路不通,東岳太師亟科條開東方諸倉,賑貸窮乏, 以施仁道。其更名霸館為長存館。」「霸橋為長存橋。 《吳地記》:『後漢郡人顧訓,家有百口,五世同居,鄉人效 之,共議近宅造百口橋,以彰孝義也』。」

《三國志張飛傳》: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使飛將二 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 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吳主傳》:「權征合肥,為魏將張遼所襲,乘駿馬,越津橋 得去。」《江表傳》曰:權乘駿馬上津橋,橋南已徹丈餘, 無版谷。利在馬後,使權持鞍緩控,利於後著鞭,以助 馬勢,遂得超度。

《華陽國志》:萬里橋在成都縣南八十里。蜀使費褘使 吳,諸葛亮送之于此,嘆曰:「萬里之行,始于此橋。」因名 萬里橋。

魚豢《魏略》:「景初中,洛陽城東橋、城西橋、洛水浮橋,三 柱三折。三柱,三公象也。時徭役大興,三公垂頭隱匿 故也。」

《三國志鍾會傳》:「司馬文王欲大舉圖蜀,以會為鎮西 將軍,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先命牙門將許 儀在前理道,會在後行,而橋穿馬足陷,於是斬儀。」 《晉書成都王穎傳》:「穎與河間王顒伐京都,進軍屯河 南,阻清水為壘,造浮橋以通河北,以大木函盛石,沈 之以係橋,名曰石鱉。」

《杜預傳》:預以孟津渡險,有覆沒之患,請建河橋於冨 平津。議者以為殷周所都,歷聖賢而不作者,必不可 立故也。預曰:「造舟為梁,則河橋之謂也。」及橋成,帝從 百僚臨會,舉觴屬預曰:「非君,此橋不立也。」對曰:「非陛 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

《溫嶠傳》:王敦搆逆,加嶠持節都督東安北部諸軍事。 及王含、錢鳳奄至都下,嶠燒朱雀桁以挫其鋒。帝怒 之,嶠曰:「今宿衛寡弱,徵兵未至,若賊豕突,危及社稷, 陛下何惜一橋?」賊果不得渡。

《水經注》:趙建武中,造浮橋於延津上採石為中濟,石 無大小,下輒流去,用功百萬,經年不就。石虎親閱工 作,沈璧於河,明日璧流渚上,波蕩上岸,遂斬將而還。 《襄陽耆舊傳》:「豬蘭橋,其名荻蘭橋。橋之左右,豐蒿荻 於橋東。劉季和大養豬,襄陽太守曰:『此中作豬屎臭, 可易名豬蘭橋』。」初如戲言,而百姓遂以為名矣。 《沙州記》:「吐谷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厲,長一百五十 步,兩岸累石作基陛,節節相次,大木從橫,更鎮壓,兩 邊俱來,相去三丈,並大材以板橫次之,施句欄,甚嚴 飾。」

《秦州記》:「枹罕有河夾岸,岸廣四十丈。義熙中,乞佛於 河上作飛橋,橋高五十丈,三年乃就。」

《南史齊和帝紀》:「先是東昏與群小別立帽,騫其口而 舒兩翅,名曰『鳳度三橋』。」梁武帝舊宅在三橋。鳳度之 名,鳳翔之驗也。

《梁書韋叡傳》:「天監五年,魏中山王元英寇北徐州,高 祖詔叡率豫州之眾會焉。魏人先於兩岸為兩橋,樹 柵數百步,跨淮通道。叡裝大艦,使梁郡太守馮道根、 廬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釗等為水軍。值淮水 𣊻長,鬥艦競發,皆臨壘以小船載艸,灌之以膏,從而 焚其橋。風怒火盛,煙塵晦冥,敢死之士拔柵斫橋,水 又漂疾,倏忽之間,橋柵盡壞。元英見橋絕,脫身遁去。」 《南史孝義傳》:「郭世通子原平稟至,行宅上種竹,夜有 盜其筍者,原平遇見之,盜者奔走墜溝,原平乃於所 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通又採筍置籬外,鄰里慚愧, 無復取者。」

《魏書于栗磾傳》:栗磾遷豫州刺史。洛陽雖歷代所都, 久為邊裔,城闕蕭條,野無煙火。栗磾刊闢榛荒,勞來 安集,德刑既設,甚得百姓之心。太宗南幸盟津,謂栗 磾曰:「河可橋乎?」栗磾曰:「杜預造橋,遺事可想。」乃編次 大船,構橋于治坂。六軍既濟,太宗深嘆美之。 《崔亮傳》:亮除安西將軍,雍州刺史。城北渭水,淺不通 船,行人艱阻。亮謂僚佐曰:「昔杜預乃造河梁,況此有 異長河。且魏晉之日,亦自有橋,吾今決欲營之。」咸曰: 「水淺不可為浮橋,汎長無恆,又不可施柱,恐難成立。」 亮曰:「昔秦居咸陽,橫橋渡渭,以像閣道,此即以柱為 橋,今唯慮長柱不可得耳。」會天大雨,山水𣊻至,浮出 長木數百根,藉此為用,橋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猶 名「崔公橋。」

《諸帝子孫傳》:「艾陵伯萇,世宗時為北中郎將,帶河內 太守。萇以河橋船緪路狹,不便行旅,又秋水汎漲,年 常破壞,乃為船路。遂廣召空車從京出者,率令輸石 一雙,累以為岸,橋闊,往來便利,近橋諸郡無復勞擾, 公私賴之。」

《伽藍記》宣陽門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橋,所謂永橋 也。神龜中,常景為勒銘,其辭曰:「浩浩大川,泱泱清洛。 道源熊耳,控流巨壑。納穀吐伊,貫周淹亳。近達河宗, 遠朝海若。非惟洛食,實曰土中。上映張柳,下據河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