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城中之水。」

新會縣城池, 古無城,元季主簿徐聞可始築垣。明 洪武十七年,邑人岑得才請置千戶所及城池,是年, 都指揮王榛立柵鎮守。二十四年「始築土城,外環以 池。三十年,千戶宋斌始砌以磚及四門樓櫓。天順六 年,知縣陶魯始築子城,內設馬路,外浚重濠,外又築 竹基重塹,周六百二十八丈,高二丈二尺,上廣一丈, 下」廣二丈。城樓四,敵樓四,警鋪三十一,雉堞二千四 百,門四。萬曆元年,知縣伍睿增築外城,為門三,小門 四,水關四。其池一千六百八十丈,廣三丈,深二丈。子 城濠塹,外濠二千一百二十五丈,深一丈五尺,廣二 丈二尺。竹基二千五百八十七丈。外塹三千一百六 十八丈,深八尺。順治四年,內外城各增高三尺。十一 年,增建砲臺敵樓五座。

廣海衛城池 在新會。「洪武三十年,指揮夏必振包 砌,周圍九百三十二丈九尺,高二丈二尺,上廣一丈, 下廣二丈。城樓四,雉堞二千四百,警鋪四十三,門四。 池九百六十四丈一尺,廣二丈,深一丈。」

香山縣城池, 宋初開設,繚以土垣,號「鐵城」,陳天覺 所築。明洪武二十八年置守禦千戶所。千戶陳豫更 為磚城,周六百三十六丈,高一丈七尺,上廣一丈,下 廣一丈八尺。城樓四,敵樓四,警鋪十二,雉堞三千六 百四十,皆甃以磚,四門以其方名之。弘治中,知縣劉 信環築子城,高七尺,其池五百四十七丈,旱塹一百 四十六丈,濠塹周六百九十三丈,廣四丈五尺,深一 丈三尺。崇禎間,知縣顧其言增高城四尺,又築臺二, 曰「鬱金」,曰「來青」,以廣眺望。原窩鋪一十四座,增造十 一。其縣原行香山門,崇禎十一年知縣劉大垣始改 行南門,今因之。

三水縣城池, 明嘉靖五年創築,周迴六百七十五 丈,廣二百二丈五尺,高一丈五尺。磚甃門四,曰南,曰 北,曰東,曰西。門雖設,不行城樓四,敵樓十二,東西各 有水關。康熙六年,知縣王于宣開熙阜門,與文明門 并行。十年,知縣蘇嵋捐俸建二門樓。今縣城共五門, 窩鋪一十二所。城腳洩竇二,一在文廟右,一在西關 塘右。

增城縣城池, 「古無城池,元季左丞何真始築土城。 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同知花茂奏設守禦千戶 所,調南海衛千戶趙禎立所更築。成化五年,僉事陶 魯請於巡撫陳濂,用磚石包砌,周八百餘丈,高廣踰 舊,廣一丈三尺,上廣二步,下廣四步。城樓四,敵樓、警 鋪四十八,門四,各以方名之。女牆一千六百裡,城亦 甃」以石。成化二十二年,千戶周銘以北門要害,建議 築月城護之。隆慶二年,知縣張孔築馬道。六年,知縣 王良心又於東、西、南三門創築月城,東曰「迎川」,西曰 「通市」,南曰「鎮海」,北曰「環山池。」萬曆二年,知縣王良心 重濬,長二百八十四丈,深一丈五尺,廣三丈。

龍門縣城池, 明弘治九年始築。十六年,知縣張翔 繕治,周四百九十餘丈,高一丈二尺,警鋪十,城樓四, 門四。隆慶二年,增高城四尺。其池南北、西三面俱枕 大溪。

花縣城池 舊名「平嶺」,為番禺慕德里司地。康熙二 十一年,立縣治。二十五年,知縣王永名創築城垣,議 用磚石。城高一丈四尺,厚一丈二尺,周圍四百四十 丈,雉堞六百三十,窩鋪一十二,東、西、南、北四門。外東、 西、北三面皆山,南無濠塹。

從化縣城池, 明弘治七年,自橫潭改徙今治。城周 「五百八十丈五尺。十一年重修,加磚,厚二尺。城樓四, 雉堞九百二十四。其池周圍二百餘丈,廣一丈,深八 尺。」

清遠縣城池, 舊無城池。元至正間,主簿白太平始 築土城。明洪武間,立守禦千戶所。二十二年,指揮花 茂奏置清遠衛。指揮李英築磚城,周一千四百五十 丈,高一丈九尺,雉堞四千四百,城樓五,敵樓五,門五。 成化初,指揮姚英更築城,中包土城四百三十七丈 限之,以便巡守。六年,知縣沈憲、指揮尹鐸仍措磚包 砌,復建串樓七百一十有五,城下旁築攔馬牆。萬曆 間,知縣劉幼學葺治一千四百六十丈八尺,深一丈, 廣二丈。

新寧縣城池, 明弘治十二年,知縣任鉞始為木柵。 正德間,御史周謨命通判朱源改築,周五百三十丈, 高一丈一尺。雉堞一千一百一十二,以磚包砌,外植 竹為子城。穴東、西、南三門,門各有樓。嘉靖間,撫按議 「將廣海衛官軍移駐本城守禦,復於城下周圍起蓋 營房。池廣一丈,深五尺,周五百五十丈。」

新安縣城池, 即隋東官郡舊治。明洪武二十七年, 指揮花茂奏設東莞守禦所于此。隆慶六年,建縣,其 城池因之,周五百七十八丈五尺,高二丈,廣一丈,基 廣二丈,城樓、敵樓各四,警鋪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 萬曆間,知縣曾《孔志》增建東、西南門子城,其池五百 九十二丈,廣二丈,深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