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春震建,圍一千二百餘丈,門四。順治十七年,饒鎮總 兵吳六奇重建,圍六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二尺。 南澳城池, 縣信寧都海島中。明萬曆四年,副將晏 繼芳建,高二丈二尺,圍五百丈,門四。

惠來縣城池, 明嘉靖四年,守備指揮程鑒、通判陳 碩始建。周圍七百丈,高一丈七尺,門四,上各有樓。嘉 靖間,塞北門,通判諸燮拓南城四十四丈,合舊城七 百七十四丈。隆慶己巳,知縣施冔增設敵臺一十四 座,其池廣一丈五尺,東西水關二。

靖海守禦千戶所城池, 縣南大圯都。明洪武二十 七年建,高二丈一尺,圍五百六十丈,門四。

神泉澳城池 縣南十里。嘉靖三十三年,知縣林春 秀建。圍三百丈,高一丈三尺,東西二門。

大埔縣城池, 明嘉靖五年,始立縣築城據茶山之 麓,前臨大溪,周圍五百一十九丈四尺,高一丈七尺, 廣一丈二尺,上廣九尺,內外甃以磚石,門三,東朝陽, 北拱辰,西通津。後知縣曾廣翰、吳思丘繼修,重建窩 鋪。

三河鎮城池 縣西,灤州都。嘉靖間,知縣張冕建。周 圍一百九十丈,高一丈三尺,門四。

平遠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一年建,周圍五百二十 丈,高一丈二尺。門四:正南曰南門,正西曰西門,東南 曰東門。萬曆二十五年,知縣王文雷改正東曰東門, 北曰「北門」,建鎮山樓,設警鋪一十二間。城北依山,其 池東西、南三面皆阻水。

澄海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二年,始置縣建城。周圍 九百二十五丈四尺,基廣一丈八尺,垣高一丈一尺, 腰城三尺,雉堞三尺,共高一丈七尺。萬曆三年,知縣 顧奕增高三尺五寸。垛垣一千二百一十三,門五:東、 西、南、北門四,小北門一,樓四:東曰常春,南曰承明,西 曰保義,北曰拱辰。樓前為過道城。北垣設水關窩鋪 二十有六。其池東北未鑿,西南鑿未竣。

蓬州守禦千戶所城池, 洪武三十一年,百戶董興 建。周圍六百四十丈,高一丈五尺。門四。原屬揭陽,嘉 靖四十二年,改隸「澄海。」

水寨城池 在澄海縣西蘇灣都。明洪武三年,指揮 俞良輔創築,圍「二百一十三丈八尺,立四門,鑿池置 水關,西北隅通海港,可泊戰船。池圍二百一十丈,深 一丈。」

普寧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三年始建縣。萬曆十四 年城成,其池亦萬曆十四年浚。

鎮平縣城池, 明崇禎六年,析程鄉之松源、龜漿下 半圖,并平遠之石窟一、二圖,共四里置。今縣城圍八 百丈,高一丈九尺,崇禎間增高三尺,為四門。

肇慶府

肇慶府城池, 宋皇祐中,始築子城。政和癸巳,郡守 鄭「敦義築石城,周八百七十一丈,高二丈,闊一丈。南 臨大江,西南隅至東南隅,三面遶以壕,壕深闊各一 丈,周四百五十八丈,四門。東宋崇西鎮,西南端溪。北 朝天明。洪武初,千戶郭純以城南濱江,甃涯以石,高 平城址。天順間,知府黃瑜浚壕立柵,外樹刺竹,內環 敵」樓。成化元年,增城上串樓八百一十間。三年建披 雲樓於城上西北舊址。四年建南門樓。五年建東西 二門樓及四隅角樓。參將楊廣建北門樓。十年,知府 李璲以披雲樓近壕,增城七十餘丈,厚一丈,高並舊 城,改四門:「東慶雲,西景星,南南薰,北朝天。」嘉靖七年, 兵備僉事李香、知府鄭璋撤串樓,修雉堞。其池自西 門城外遶而北,各深一丈,闊十丈,周四百八十丈,過 北門橋至東門,謂之「外壕。」自西門城內起小水通竇, 過南門街至清軍館後,謂之「上壕」;復通竇過塘基頭 街下注,謂之「下壕。」下壕通竇出城,接外壕達江,自西 門石嘴引江而入,謂之「西壕。」《舟楫避濤》:古澳在東門 外,自東門水埠頭起,至天寧寺前,接內壕達江,乃其 故址,亦謂之「外壕。」城北外壕,舊從西門外遶披雲樓 後轉東,萬曆三十七年,知府陳濂以府治龍脈自西 來,命工築塞,分北壕為兩截。城北、內壕原有監軍道 左渠,日久淤塞。三十八年,知府江中楠修濬。崇禎二 年,知縣張明熙復濬之。高要縣附郭。

四會縣城池, 故無城。明洪武二十四年,設千戶所, 始立木柵為城。天順三年,知府黃瑜請於巡撫葉盛, 奏築磚城,周五百七十六丈八尺,高二丈,厚一丈四 尺六寸,串樓五百四十有八,四門:東陽和,西德澤,南 清寧,北鎮安。萬曆十七年,知縣黃應元改蔭室之半 為陽城,池闊三丈,深九尺。正德九年,巡撫丁階濬之。 萬「曆間,因西門瀕河,屢遭衝齧,復架木疊石以障之。」 新興縣城池, 「宋建炎四年,州守王敦仁始用磚石 修築,周一千二百七十八步,即古新州舊址。紹興二 十年,州守王濟以城隘,于城外植刺竹遶之,周一千 四百八十丈。明洪武十三年,增土城于刺竹之內,高 八尺,厚五尺,周一千一百八十丈。」四門:東曰「朝陽」,西 曰「德勝」,南曰「長生」,北曰「拱辰。」天順七年,都御史葉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