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天生橋 在褒城縣七盤山下,大石橫亙江中,咫尺 可渡,天然生成,不假人力,最為奇嶮。

《慶陽府》

清水橋 在合水縣西南一里。天雨滂沛,流而不濁, 故名。

《臨洮府》

洩湖橋 在河州東三十里。禹未鑿時,州地即湖也, 既鑿,入黃河,故名。兩岸禹鑿,石蹟猶存。

《江南通志》

《江寧府》

淮青橋 在府大中橋西,以接秦淮、青溪二水,故名。 烏金橋, 在溧陽縣北五十五里,石出烏金。

《蘇州府》

乘魚橋 在子城西北,昔琴高乘鯉升仙之地。 臨頓橋 在府臨頓,吳時館名。吳王嘗頓憩軍士,因 此置橋。唐陸龜蒙居此。

百口橋 在府東。漢顧訓五世同居,聚族百口,故因 其居名橋。

鶴舞橋 在府內。吳王夫差葬女舞鶴於此,故名。 織里橋 在府本。吳王織里,故名。

石巖橋 在府治西。唐刺史白居易建,名「白頭橋。」有 石刻三字。

皋橋 在閶門內。漢議郎皋伯通居其側,梁鴻所寓 也。

都亭橋 在府承天寺西。吳王壽夢嘗於此作「都亭」, 以招賢士。

吳門橋 在府上,有石刻三大字,舊名「新橋。」下有三 洞,最長,又稱「三條橋。」

寶帶橋 在府西南十五里,跨澹臺湖南北,長三十 餘丈,今呼為「小長橋。」相傳為唐王仲舒建,捐帶助費, 故名。

狀元涇橋 在維亭。有「潮到維亭出狀元」之讖,故名。 垂虹橋, 在吳江縣東門外,東西千餘丈。橋中有垂 虹亭,下開七十二洞。洪武、正統間,相繼重修。

甘泉橋 在吳江縣,又名「第四橋。」其水甚清冽,在《水 品》第六。

《常州府》

長橋, 在宜興縣南二百步。晉周處斬蛟之所。

《揚州府》

二十四橋 在府舊城,隋置,並以「城門坊市」為名。後 韓令坤置州城,分布阡陌,別立橋梁二十四橋,存廢 莫考矣。

小市橋 在北水關外,俗呼為「宵市橋。」相傳隋煬帝 時於此開夜市。

鳳凰橋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相傳昔有鳳凰止於 此。

惠政橋 在邵伯鎮梵行寺東。舊謂「謝安以政惠民」, 故名。

胥浦橋, 在儀真縣西十里,即伍子胥渡江處。 瑞芝橋, 在寶應縣東北,跨市河,嘗產芝草,因名。 魚骨橋, 在通州餘東場東,以魚骨為之。

《太平府》

南津橋 即上浮橋,明洪武二年建,走青山道也。 孝烈橋 在蕪湖縣東南一里金馬門外。宋烈女詹 氏投水於此。

《鳳陽府》

北爐橋 在定遠縣城西九十里。相傳有人於此置 爐鑄劍,故名。

胭脂橋, 在泗州南門外,橋下有池,水色紅紫。 鳳凰橋, 在天長縣前,石上鑿鳳形。

七星橋 在潁州城南五十里,水中有七石,形如北 斗,故名。

《廣德州》

星橋 在州治東五里無量溪上。舊傳,此地星隕為 石,因名「福星橋。」

暗橋 在建平縣東北六十里,護形山之麓。舊傳伍 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 暗,遂名為「暗橋。」

《浙江通志》

《杭州府》

六橋: 第一橋名「映波」,通赤山教場營;西湖「環碧」,東 指西泠,營構完密。明末時有媚璫者嘗於此為之立 廟,而橋遂非當日舊址矣。第二橋名「瑣瀾」,通赤山麥 嶺。第三橋名「望仙」,通花家山巷。第四橋名「壓堤」,通茅 家埠。第五橋名「東浦」,通麪巷。第六橋名「跨虹」,通耿家 埠。

豐樂橋 此橋南屬錢塘,北屬仁和,在一郡正中處。 宋時橋上有豐樂樓,朝士每多會飲於此。金魚紫貂, 解懸欄楯,璀璨照映,行者佇觀。橋南有謝氏賣酒,酤 飲甚多,蓋即古豐樂樓。酒家子孫世業,至今有名焉。 「侍郎橋」 在錢塘縣。宋郡人郎簡以工部侍郎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