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洋橋 在府北門外,跨南洋水。宋曾肇記,米芾書。 明弘治七年,橋毀。萬曆二十二年,知府衛一鳳、知縣 劉養浩甃石。長二十丈,闊一丈,改名「萬年橋。」

月樣橋 在府城東南二十五里白馬廟東。采石凝 結如天成。

《山西通志》

《太原府》

赤橋 在太原縣西南七里,晉水北渠上,智伯引水 灌城,初名「豫讓橋」,宋太宗鑿臥龍山,血出成河,因更 今名。

張慶橋 在榆次縣西南二十里。巨石為梁,下為水 門四,雖洪流巨浸,不能衝毀。給事中張國儒有《記》。 天橋, 在保德州東北二十里,下臨深澗,上接石峽, 橋跨兩山之崖。

《平陽府》

飛虹橋 在襄陵縣西南三十里義店村。眾木攢成, 不見斧痕,俗呼「魯班橋。」

豫讓橋 在趙城縣南十里。昔豫讓為智伯報讎殺 趙襄子,伏於其下。明正統中,知縣何千聰甃石為之, 後人改名曰「國士橋。」

蒲津橋 在蒲州西門外,橫跨黃河,即唐明皇帝所 製浮橋也。

孟盟橋 在蒲州東一十里。秦將孟明伐晉,濟河焚 舟,盟師必克,故以名橋。

義橋 在稷山縣。絳州人。孝子。三十喪父母,五十猶 衰麻。嘗成橋於稷山縣汾水上,鄉黨義之,因名。崔祐 甫有記。

《汾州府》

彝吾橋 在石樓縣東,以晉公子彝吾封屈而名。縣 東二十五里有彝吾館。

《大同府》

八角橋 在廣靈縣東十里。相傳有民八家環居於 此,共建,後人誤稱曰「八角橋。」

淶源橋 在廣昌縣東一里,左右水碾、水磨,周圍樹 木叢茂,盛暑乘涼,最為勝境。明嘉靖五年建,有《碑記》。

《河南通志》

《開封府》

陳橋 在府城北四十里。即宋太祖擁立處。

南關橋 在新鄭縣南門外溱洧河上。子產以乘輿 濟人,即此處。

虹橋 在汜水縣西北一里。石介有「雨霽蝀光橫古 岸,月明龍影浸寒波」之句。

《歸德府》

酇城橋 在永城縣南二十里,一名「圯橋」,即《張良進 履》處。

《彰德府》

石竇橋 在臨漳縣西南。昔魏武帝引漳水入鄴城, 道經石竇,即此。

《河南府》

天津橋 在府城外西南。隋大業間建,邵雍《聞杜鵑》 處。

皋門橋 在府城西,晉惠帝建。潘岳《西征賦》:「駐馬皋 門」,即此。

河橋 在孟津縣東北。晉杜預請建橋於富平津,即 此。

《汝州》

洗耳橋 在州城西門外,即許由洗耳處。

《陝西通志》

《西安府》

灞橋 在府城東二十五里。隋開皇二年造。漢時送 行者至此,折柳贈別,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 中渭橋 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本名橫橋,又名三 橋。秦始皇作離宮於渭南北,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 橋南度,以法牽牛。廣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 間,七百五十柱,二百二十二梁。

東渭橋 在高陵縣東南二十里,灞水合渭之地。漢 高帝造,以通櫟陽道。唐德宗有碑在橋側,旌表西平 剋復之功。

崇仁橋 「三原縣南北城,對跨深谿,清水貫其中,往 來直下數十丈。夏水暴漲,艱於罌綆。」明少保溫純採 北山青石規建,作「白虹屬天之勢,自是南北相通,平 如砥矢。」

板橋, 在商州北四十里。唐詩「人跡板橋霜」,即此。 聖女橋, 在白水縣東南三十里,傳三神女一夜成 之。

駐馬橋 在華陰縣西門外。華山之秀,過者皆於此 攬轡駐望,因名。

《延安府》

石坂橋 在葭州西五里。下瞰深澗,上眺危峰,鳥道 百尺。

《漢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