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用石墁之,并修石橋,至今孔道益固。

永濟橋 在武寧縣下南鄉,跨白石山澗,舊名「黃婆 橋。」明成化十九年,知縣馮琦伐石重造,郡人張元禎 有記。

跨鰲橋 在寧州治西二里。跨鰲坑之水。下有數石, 崛突若鰲頭,故名。

《饒州府》

王公橋 在府城西隅。宋知州王十朋徙知夔州,民 走諸司,乞留不得,至斷其橋。十朋乃以車從間道去, 眾葺斷橋,因名。

胭脂橋 在府城永福寺東,鄱陽王蕭儼宅。宮人嘗 遺胭脂,水流出,故名。

格勒橋 在府城三都,跨湖水尾,東通小渡鋪路。晉 王遙升仙,從者王氏方擔柴經其地,聞之棄而去。俗 以擔柴器為「格勒」,故名。

孝烈橋 在安仁縣二都。宋謝疊山女,適金竹周銓, 早寡,聞父與母李氏死節,遂出奩貲作橋。橋成,赴水 死。鄉人義之,故名。

《廣信府》

諸溪橋 在府城西十里。宋紹興間建。按《圖志》以溪 岸多櫧木,名櫧溪。或曰眾流之所會也,故從今名。 戴星橋 在貴溪縣北五里。元至治間造成橋之日, 其夜鄉人見有星墜其間,故名。

龍津橋 在貴溪縣南七十里龍虎山前,乃聖井龍 神出入之所。明洪武間鄉人胡子亮建。

《南康府》

三石梁 在府西三十里廬山上。長數丈,廣不盈尺, 杳然無底。世傳晉吳猛與弟子躡石梁而渡,見金闕 玉房,有老人坐桂樹下,以玉杯盛甘露漿與猛弟子 竊一寶器。須臾雲霧晦冥,梁化如指。猛令送還,乃手 引諸徒,閉目而返。唐李白詩:「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 倒挂三石梁。」即指此也。

枕流橋 在白鹿洞書院口。橋下即小三峽,峽勒「枕 流」二字。

《建昌府》

通福橋 在府城東二里,跨東江上。以其路通福建, 故名。

龜湖橋 在府城東三里。宋淳祐五年,知縣趙必揆 因洪水衝破,造四浮橋,一通福建,一通沙溪,一通潭 步源,一通龜峰入大源。今之通福橋,其龜湖四橋之 一也。

《臨江府》

惠政橋 在新淦縣城南。宋元祐中,蘇軾謫嶺南,道 經此,題曰「惠政。」

暮膳橋 在峽江縣城南五里。宋隆祐孟太后道經 此,進暮膳,故名。

萊公橋 在峽江縣城西一里。宋寇萊公謫潮時經 此,故名。

《吉安府》

集仙橋 在安福縣北門外。宋紹興間,邑令向子賁 建。相傳居人夜聞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惟見書 「呂洞賓」字於橋柱,故易今名。

鳳停橋 在安福縣北。唐元和間,有異人以鳳毛浮 水而下,遇止處,立廟,揭名曰「鳳停廟。」宋熙寧間,道士 朱龜岳就廟前架木為橋,因名。

《袁州府》

萬年橋 在分宜縣清源古渡東。明嘉靖丙辰,少師 嚴嵩建,名以「萬年」,祝天子萬壽,自為《記》。

萍實橋 在萍鄉縣西南,以楚昭王得萍實名。吳寶 鼎間,邑人李熹甃石為橋,而屋其上。

宗濂橋 在萍鄉縣東五十里盧溪鎮。宋周濂溪監 稅於此,因名。

康樂橋 在萬載縣東北。謝康樂襲封康樂公,頻遊 此,因名。

《湖廣通志》

《武昌府》

朱紫橋 在崇陽縣上津渡。有宋孟珙「朱紫橋」三大 字碑存,橋廢。

甘棠橋 在崇陽縣。宋張乖崖詠為令時,民多種茶 為業。令曰:「茶利厚,官將榷之,不如栽桑。」後果榷茶。他 邑民多為茶失業,而崇桑已成,又為鑿山引水溉田, 惠愛甚沃,民為立甘棠橋,以誌不忘。

《黃州府》

海棠橋 在府治。宋時有老書生家橋側,海棠叢開。 秦觀嘗醉臥於此,明日題其柱,有詩。

綠楊橋 在蘄水縣,因東坡醉臥橋上,有「解鞍欹枕 綠楊橋」之句,遂名。

《德安府》

績麻橋 在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

渡蟻橋 在應山縣。即宋郊編橋渡蟻處。

《荊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