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8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分水橋 府治有二,一在公安門外,一在新東門外 壕堤上。明弘治中,江水泛漲,衝塌城樓。荊州左衛指 揮張朝造此以殺水勢。

照影橋 在石首縣西八仙山下。相傳有仙人於此 照影。

天生橋 在枝江縣南三里三郎溪上。兩岸逼近水 中臥巨木如天生然,故以名橋。

花橋 在長陽縣,有二,一在縣南安得鄉,一在西安 寧鄉,俱建自元,因鑴有花草,故名。

《福建通志》

《福州府》

沈字橋 在古田縣四十一都。舊傳造橋時,有謝神 童過,題橋梁曰:「聖人必得壽,月重輪,星重輝,中國有 至仁。書同文,車同軌。」又曰:「衣錦東歸,擁高車,乘駟馬; 揚鞭西上,騎白鳳,跨紅鸞。」又曰:「款石梁,蹴天津,昇仙 有便。撼乾樞,斡地軸,利涉無邊。」又曰:「鐵柱千年,屹西 新之舊址;玉虹萬丈,據南郡之上游。」又曰:「含元殿,承 恩亭穩為柱石,般若舟,菩提岸,廣植津梁。其字題在 橋梁上,沈入半寸,故名。」

《福寧州》

花橋 在寧德縣石堂。宋淳熙間,朱熹過此,語人曰: 「後數十年,此中出儒者。」淳祐甲辰,陳普生,有鷓鴣百 數繞屋之祥。

《四川通志》

《成都府》

昇仙橋 府城北七里。司馬相如嘗題柱云:「大丈夫 不乘駟馬車,不復過此橋。」

萬里橋 在成都縣南門外,舊名七星。《寰宇記》:昔孔 明於此餞費褘聘吳,曰:「萬里之行,始於此矣。」又《唐史》 載,明皇狩蜀過此,問橋名,左右對以萬里。明皇嘆曰: 「開元末,僧一行謂更二十年國有難,朕當遠遊至萬 里之外,此是也。」因駐蹕於成都焉。列代因之以名。

《重慶府》

孝感橋 綦江縣治南六十里,紹興中,有里婦從其 姑過溪,姑落水中,婦救之,漂至灘下,恍若有人扶之 而出,婦姑俱全,因建。

《順慶府》

至喜橋 廣安州治東。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 至此始平,因名「至喜。」

《瀘州》

特稜橋 州治東北三十里。宋有女子,因母病歸省, 驟雨水阻,號泣不能渡。俄有一木橫亙水上,渡訖不 見,人以為孝,尋造橋。

《眉州》

忠孝橋 彭山縣治北。傍有漢張綱晉李密祠,因名。 埋輪橋 彭山縣治北二十里。漢朱遵與公孫述戰 於赤水門,先埋其車輪於橋側,後因以名。

麒麟橋 彭山縣治南。後漢朱褒獲麟於馬頰領,因 以名橋,一名「任公橋。」

《東川軍民府》

索橋 治北一百二十里,牛欄江下流。江闊水急,彝 人用木筒貫以藤索,人過則縛以筒,游索往來,相牽 以渡。

《廣東通志》

《韶州府》

遇仙橋 上通瀧水,遠接宜章。嘉靖二十六年,知府 陳大綸夢遊芙蓉山,次日登庵,果見一人修煉。詢之, 云漢康容,隨隱身不見。橋成,即名遇仙橋。

湞峽橋 在英德縣。知府符錫新開峽路,疊石為之。 後為𣊻水傾圮。康熙元年砌築,下至清遠,上至湞陽, 為橋五十三座,數百里內皆成坦途。

《惠州府》

東新橋 在惠陽門外。宋紹聖三年,道士鄧守安以 舟為浮橋,蘇軾捐犀帶助成之。

西新橋 在西湖上。宋僧希固築,蘇軾以金錢助之。 紹熙丙辰,郡守林復易以石橋,舊名「豐樂」,坡公名曰 「西新。」其長十一丈五尺,廣二丈一尺,崇三尋有三尺。 許騫《記》。

濟人橋 在海豐縣石橋場,計二百六十五間。創建 已,逸其人。兩岸皆水,而橋居海中。世傳有讖云:「石橋 場,臥水窟,五百年來狀元出。」

《廉州府》

仙人橋 在郡治東五十里新寮堡之前。溪中突起 一石,儼如巨舟;長四丈許,闊半之。南岸斗石聯穹,北 岸條石橫架,上有巨人跡,南有石人夾侍。西岸有地 址如城池。過東又一石橋,橋架小溪,橋頭有石佛、石 盤,又名「石溪橋。」

《雷州府》

龍鳳橋 在府治中道左。右有龍亭、「鳳仗」二坊,故名。

《廣西通志》

《桂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