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4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冊府元龜》云云。

長安元年十一月。又改為大明宮,十二月,改為大明殿。神龍元年二月,復改為含元殿。

上元二年置上陽宮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上陽宮在東都 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 居以聽政。 按《韋弘機傳》,高宗嘗言,「兩都我東西宅, 然因隋宮室日仆不全,將更作,奈財用何?」弘機言:「臣 任司農十年,省常費二十萬緡,以治宮室,可不勞而 成。」帝大悅,詔兼將作少府二官督營繕。初,造宿羽、高 山等宮,徙洛中橋於長夏門,廢利涉橋,人便之。天子 乃登洛北絕岸,延眺良久,歎其美,詔即其地營宮,所 謂「上陽」者。

按《六典》,「上陽宮在皇城之西南。東面二門,南曰提象 門,北曰星躔門。提象門內曰觀風門,南曰浴日樓,北 曰七寶閣,其內曰觀風殿,其西則有西上陽宮。北曰 化成院,西南曰甘露殿,殿東雙曜亭,又西曰麟趾殿, 東曰神和亭,西曰洞元堂。觀風之西曰本支院,又西 曰麗春殿,殿東曰含蓮亭,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 亭,北曰芬芳亭,其內曰芬芳殿。宮之南面曰僊洛門, 又西曰通仙門,其內曰甘湯院。次北東上曰玉京門, 門內北曰金闕門,南曰太初門。玉京之西曰客省院、 蔭殿、翰林院,又西曰上陽宮,宮西曰含露門。玉京西 北出曰僊桃門,又西曰壽昌門,門北出曰元武門,門 內之東曰飛龍廐。

調露元年五月戊戌作紫桂宮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河南澠池縣西 五里有紫桂宮。儀鳳二年置。調露二年曰避暑宮。永 淳元年改曰芳桂宮。弘道元年廢。」

按《冊府元龜》:五月造紫桂宮於澠池縣西。是年帝入 雒,乃移御雒北陰殿。尚書左僕射劉仁軌謂侍御史 狄仁傑曰:「古之陂池臺榭,皆在深宮重城之內,不欲 外人見之,恐傷百姓之心也。」韋弘機作列岸修廊,在 於堙堞之外,萬方朝謁,無不覿之。此豈致君堯舜之 意哉!弘機聞之曰:「天下有道,有司各奉職,輔弼之臣, 則思獻替之事,府藏之臣,行詔守官而已」,吾不敢越 分也。

永淳元年七月作萬全宮己亥作奉天宮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永淳元年作萬 全宮,弘道元年廢。 按《禮樂志》,永淳元年作奉天宮 於嵩山之南,遂幸焉。將以明年封禪,不克。至武后,遂 登封焉。 按《潘師正傳》,「師正居逍遙谷,高宗營奉天 宮,敕直逍遙谷作門曰仙遊,北曰尋真。時太常獻新 樂,帝更名祈仙、望仙、翹仙曲。」

按《會要》,「儀鳳三年正月七日,於藍田作涼宮,名萬全 宮」,弘道元年十二月七日廢。永淳元年,造奉天宮於 嵩山之陽,弘道元年十二月廢。

按《舊紀》,「永淳元年七月己亥,造奉天宮於嵩山之陽。 二年正月甲午朔。」奉天宮、

弘道元年徙政事堂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唐初,三省長官議事於門下省之政事堂。高 宗弘道元年十二月甲戌,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 徙政事堂於中書省。開元中,張說為相,又改政事堂 號「中書門下政事印」,亦改為「中書門下之印。」列五房 於後: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兵房,四戶房,五禮刑 房,分曹以主眾務焉。

高宗時史傳所紀尚有含光延福二殿

按《會要》,「總章元年,高麗平,獻俘於含光殿。」

按《通鑑總章》:二年「八月,御延福殿,召五品已上議巡 守。」

武后天授元年置晉陽宮

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北都天授元年 置,神龍元年罷,開元十一年復置,天寶元年曰北京, 上元二年罷,肅宗元年復為北都。晉陽宮在都之西 北,宮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都城左汾 右晉,潛丘在中,長四千三百一十步,廣三千一百二 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汾東曰 東」城,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築而城之。間有中城,武 后時築,以合東城。宮南有大明城,故宮城也。宮城東 有起義堂,倉城中有受瑞壇。高祖使子元吉留守,獲 瑞石,有文曰:「李淵萬吉」築壇,祀以少牢。

久視元年正月作三陽宮

按:《唐書武后本紀》云云。

長安元年十一月改含元宮為大明宮

按:《唐書武后本紀》云云。

長安二年,置「永安宮。」

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華原有永安宮, 長安二年置。

長安四年正月丁未,作興泰宮。

按:《唐書武后本紀》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