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6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齊書祥瑞志》。「武帝永明二年,順陽丹水縣山下得 古鼎一枚。」

三年,越州南《高涼》俚人海中網魚,獲銅獸一頭,銘曰 「作寶鼎,齊臣萬年,子孫承寶。」

《冊府元龜》:「貞觀二十二年九月,遂州涪水中獲古鼎, 受五石三斗,旁有銘刻。初取時風雨晦冥,響若洪鍾。」 《唐書。武后傳》:「太后祀天南郊,改明堂為通天宮,鑄九 州鼎,各位其方,列庭中。」

《姚璹傳》:則天時,九鼎成,后欲用黃金塗之。璹奏:「鼎者 神器,貴質朴,不待外飾。臣觀其上先有五采雜昈,豈 待塗金為符曜耶?」后乃止。

《續博物志》:「唐則天于東都造明堂,高三百尺。九州鼎 置明堂之下,當中豫州鼎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 石。餘各依方面,高一丈四尺,受一千二百石,用銅五 十六萬七百一十二斤。」

《全唐詩話》:「武后萬歲通天元年,鑄九鼎成,置于東都 明堂之庭。后自製《曳鼎歌》,令曳鼎者唱和。」

《冊府元龜》:開元二年八月,太子賓客薛謙光獻《東都 九鼎銘》,其《豫州鼎銘》,武后所製,文曰:「羲、農首出,軒、昊 膺期;唐、虞繼踵,湯、禹乘時。天下光宅,域內雍熙。上元 降祉,方建隆基。」宰相姚崇、盧懷慎等奏曰:「聖人啟運, 休兆必彰。故化馬為龍,預流謠頌;秀為天子,早著冥 符。臣等今見薛謙光所獻《東都鼎銘》,大聖天后所製」, 其文云:「上元降祉,方建隆基。」豫州處天地之中,所以 遠包四海。銘文獨聖后所製,固必先感二儀,靈慶昭 彰,曠絕今古。臣等忝陪近侍,喜萬常情,請宣付史官, 并頒示內外。許之。

十一年二月祠后土于汾陽之脽土太史奏「榮光出 河休氣四塞徘徊遶壇日揚其光」有司奏修壇掘地 獲古銅鼎二其大者容一斗色皆青。

二十一年六月庚子,眉州獻寶鼎,重七百斤,無耳足, 有篆文數字。時渝州刺史段懷本奏:「此鼎到陳州界 之封溪驛,雲霧暗合,有白虹逼鼎。臣恐淪失,不勝驚 懼,請至合州取陸路至京。」許之。

《玉海》:開元十三年十月壬申,萬年人王慶築垣掘地, 獲寶鼎五,獻之四鼎皆有銘。銘曰:「垂作尊鼎,萬福無 疆,子孫永保用。」

天寶元年五月,平涼獲古鐵鼎,獻之。

《唐書五行志》:「天寶五載四月,宰臣李適之常列鼎具 膳羞。中夜,鼎躍出相鬥,不解,鼎耳及足皆折。」

《冊府元龜》:元和二年正月,「詔以湖南所獻古鼎付有 司。初,永州百姓唐履昌于路側掘得古鼎,重一百一 十二斤,異之,故上獻。」

《宣室志》:「師道既以青齊叛,帝將討之,凡數年而王師 不勝,師道益驕。嘗一日坐于堂,其榻前有銀鼎,鼎忽 相鼓,一鼎耳足盡墜。後月餘,劉悟手刃師道,青州遂 平。」蓋銀鼎相鼓之兆也。

《五代史張策傳》:「策少聰悟,好學,通章句。父同,居洛陽 敦化里,浚井得古鼎,銘曰:『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 千。同以為奇。策時年十三,居同側,啟曰:『漢建安二十 五年,曹公薨,改元延康。是歲十月,文帝受禪,又改黃 初。是黃初元年無二月也,銘何謬耶』?同大驚異之』。」 《遼史道宗本紀》:「大安七年六月甲午,駐蹕赤勒嶺。己 亥」,倒塌嶺人進古鼎,有文曰「萬歲永為寶用。」

《玉海》:「真宗咸平三年九月丙戌,乾州獻古銅鼎,狀方 而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直昭文館句,中正與杜 鎬詳其文曰:『維六月初吉,史信父作鬵。甗斯萬年,子 子孫孫永寶用』。」中正等言:「『按《墨子》云:『夏后鑄鼎,四足 而方』。《春秋傳》云:『晉侯賜子產二方鼎』。此其類也』。又《說 文》云:『甗,甑也』。《爾雅》曰:『甑謂之鬵』。《詩》曰:『溉之釜鬵』。此所 獲有無疆之兆。請紀史冊,傳示千載。」從之。

祥符五年十二月辛未,南康軍獻古鼎,有篆字,人莫 能識。

《玉海》:「皇祐五年閏月,制三鼎鸞刀。郊壇正、配二位:太 廟七室,牛、羊、豕鼎各一。郊十二鼎,扃無文飾。廟二十 一鼎,三聖加三鼎。奉慈后廟分命大臣行禮,常祀公 卿攝事,十鼎皆塗金,扃以玉飾。」

皇祐五年九月,鑄鼎十有二,圓丘用五,宗廟七。又作 鸞刀,郊、廟各一。初,賈昌朝侍經筵,帝問《鼎卦》:「聖人亨 以享上帝。今郊何以無鼎?」昌朝不能對,曰:「容退而講 求。」于是詔禮官議,以為郊有亨牲進熟。遂命阮逸、胡 爰鑄銅鼎,制鸞刀,帝親書刻之。牛鼎容一斛,羊鼎五 斗,豕鼎三斗。乙酉,御崇政殿,觀新樂,及新作晉鼓、三 牲鼎、鸞刀,以補禮器之闕。

《宋史劉敞傳》:「敞字原父,嘗得先秦彝鼎數十,銘識奇 奧,皆案而讀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每曰: 『我死,子孫以此蒸嘗我』。」

《禮志》:「徽宗崇尚道教,用方士魏漢津之說,備百物之 象,鑄鼎九,于中太乙宮南為殿奉安之,各周以垣,上 施埤堄,墁如方色,外築垣環之,曰九成。宮中央曰帝 鼐,其色黃,祭以土,王日為大祠,幣用黃,樂用宮架。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