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tate Council Gazette - 1991 - Issue 02.pdf/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页已校对

树造林,提高绿化水平,为人民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范围,实行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使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45)积极解决城乡劳动就业问题。合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社会安定的必要条件。努力开拓城乡就业门路,增加劳动岗位,充分发挥城镇集体经济和其他各种经济成分在安排就业方面的作用。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改革就业制度。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展精耕细作,实行多种经营,努力植树造林,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逐步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应当与经济发展和城镇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46)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企业改革、适应人口老龄化和促进计划生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在城镇各类职工中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待业保险的范围,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在农村采取积极引导的方针,逐步建立不同形式的老年保障制度。同时,要改革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认真做好优抚工作和社会救济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扶贫工作。继续开展生产自救,以工代赈。

(47)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坚决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增强全党、全国人民的人口意识。切实加强领导,依法管理,加快县、乡、村计划生育网络的建设,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使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基层。今后十年,争取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二点五以内。

(48)发展卫生保健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卫生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协调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针。多渠道增加卫生投入,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整顿医疗秩序。切实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三级医疗卫生网。有步骤地推动预防保健事业的发展,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和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严重危害健康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