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State Council Gazette - 1991 - Issue 02.pdf/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页已校对

增长6%左右,这在世界范围内将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

——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科技进步,改善经济管理,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重点建设,为二十一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初步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

(3)我们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九十年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格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对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城市,围绕着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在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物资、商业、外贸、价格、劳动工资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权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教育体制和政治体制也相应进行了改革。十年改革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也为今后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1980年到1990年,全国进出口总额将由380亿美元增加到1130亿美元,增长近两倍。对外开放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

——生产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和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增长。1980年到1990年,粮食产量由3.2亿吨增加到4.2亿吨以上,增长31%;棉花由271万吨增加到425万吨,增长56.8%;原煤由6.2亿吨增加到10.9亿吨,增长75.8%;发电量由3006亿千瓦小时增加到6150千瓦小时,增长104.6%;钢由3712万吨增加到6580万吨,增长77.3%。十年间,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1000多个,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后续力量。

——智力开发不断加强,科技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过去十年间全国共取得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