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輔黃圖/卷之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三輔黃圖序 三輔黃圖
卷之一
卷之二

三輔沿革

[编辑]

《禹貢》九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古豐、鎬之地。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陽。秦孝公十二年,於渭北作咸陽,徙都之。咸陽在九嵕山、渭水北,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陽。秦并天下,置內史以領關中。項籍滅秦,分其地爲三:以章邯爲雍王,都廢丘今興平縣地。;司馬忻爲塞王,都櫟陽;董翳爲翟王,都高奴;今延州金明縣。謂之三秦。漢高祖入關,定三秦,元年更爲渭南郡,九年罷郡,復爲內史。

五年,高帝在洛陽,婁敬說曰:「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爲固,卒然有急,百萬衆可立具。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又田肯賀高帝曰:「陛下治秦中,秦形勢之國,帶河阻山,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自是,漢始都之。

景帝分置左、右內史,此爲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爲京兆尹,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其理俱在長安古城中。

三輔治所

[编辑]

京兆,在故城南尚冠里。京,大也。天子曰「兆民」。《公羊》曰:「京,大也;師,衆也。天子所居。」

馮翊,在故城內太上皇廟西南。馮,憑也:翊,輔也。其地今同州。

扶風,在夕陰街北。扶,持也,助也。言助風化。今岐州。

三輔者,謂主爵中尉及左、右內史。漢武帝改曰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共治長安城中,是爲三輔。三輔郡皆有都尉,如諸郡。京輔都尉治華陰,左輔都尉治高陵,右輔都尉治郿。

王莽分長安城旁六鄉,置帥各一人,分三輔爲六尉郡。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義渠十縣,屬京尉大夫,府居故長安寺。高陵以北十縣,屬師尉大夫,府居故廷尉府。新豐以東至湖十縣,屬翊尉大夫,府居城東。霸陵、杜陵以東至藍田,西至武功、郁夷十縣,屬光尉大夫,府居城西。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縣,屬扶尉大夫,府居城西。長陵、池陽以北至雲陽、祋祤十縣,屬列尉大夫,府居城北。後漢光武之後,扶風出治槐里,馮翊出治高陵。案《百官表》顏師古注引《黃圖》云:京兆在尚冠前街東入,故中尉府。馮翊在太上皇廟西入,右扶風在夕陰街北入。故主爵府。長安以東爲京兆,長陵以北爲左馮翊,渭城以西爲右扶風。

咸陽故城

[编辑]

自秦孝公至始皇帝、胡亥,竝都此城。案孝公十二年作咸陽,築冀闕,徙都之。

始皇廿六年,徙天下高貲富豪於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臺、苑,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徹其宮室,作之咸陽北坂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之。

二十七年作信宮渭南,已而更命信宮爲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

始皇窮極奢侈,築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

橋廣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間,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橋之南北堤,激立石柱。

咸陽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鄠、杜,東至河,西至汧、渭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宮別館,相望聯屬。木衣綈綉,土被朱紫,宮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遍。

秦宮馳道閣附

[编辑]

萯陽宮,秦文王所起,在今鄠縣西南二十三里。

棫陽宮,秦昭王所作,在今岐州扶風縣東北。

西垂宮,文公元年居西垂宮。

平陽封宮,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于華山下。居於平陽封宮。

橐泉宮,《皇覽》曰︰「秦穆公冢,在橐泉宮祈年觀下。」

步高宮,在新豐縣,亦名市丘城。

步壽宮,在新豐縣步高宮西。

虢宮,秦宣太后起,在今岐州虢縣界。

長楊宮,在今盩厔縣東南三十里,本秦舊宮,至漢修飾之以備行幸。宮中有垂楊數畝,因爲宮名,門曰射熊觀,秦、漢游獵之所。

蘄年宮,穆公所造。《廟記》曰:「蘄年宮在城外。」《秦始皇本紀》:「蘄年宮在雍。」

梁山宮,始皇幸梁山,在好畤。

信宮,亦曰咸陽宮。解在前。

興樂宮,秦始皇造,漢修飾之,周迴二十餘里,漢太后常居之。

朝宮,始皇帝三十五年,以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曰:「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庭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

收天下兵,古以銅爲兵。聚之咸陽,銷以爲鐘鐻,高三丈。鐘小者皆千石也。

銷鋒鏑以爲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於宮門。《三輔舊事》云:鑄金狄人,立阿房殿前。坐高三丈,銘其後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爲郡縣,一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其大五丈,足迹六尺。」銘李斯篆,蒙恬書。

董卓悉椎破銅人、銅臺,以爲小錢。《英雄記》曰:「昔大人見臨洮而銅人鑄,臨洮生卓而銅人毀。」天下大亂,卓身滅,抑有以也。餘二人,魏明帝欲徙詣洛陽清明門裏,載至霸城,重不可致,便留之。

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十餘里。表南山之顛以爲闕,絡樊川以爲池。

作阿房前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建五丈旗。

以木蘭爲梁,以磁石爲門。磁石門,乃阿房北闕門也。門在阿房前,悉以磁石爲之,故專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隱甲懷刃,入門而脅止,以示神。亦曰却胡門。

周馳爲複道,度渭屬之咸陽,以象太極閣道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命之。作宮阿基旁,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

蘭池宮,始皇三十一年,爲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注渭城縣有蘭池宮。

鐘宮,在鄠縣東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銷爲鐘鐻,此或其處也。

馳道,按《秦本紀》:始皇二十七年治馳道。注曰:「馳道,天子道也。」蔡邕曰:「馳道,天子所行道也,若今之中道然。」《漢書‧賈山傳》曰:「秦爲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漢令,諸侯有制,得行馳道中者,行旁道,無得行中央三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車馬。

雲閣,二世所造,起雲閣欲與南山齊。

望夷宮,在涇陽縣界長平觀道東,北臨涇水,以望北夷,以爲宮名。

林光宮,胡亥所造,從廣各五里,在雲陽縣界。

漢長安故城

[编辑]

漢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長安宮城,自櫟陽徙居此城,本秦離宮也。初置長安城,本狹小,至惠帝更築之。

按惠帝元年正月,初城長安城。三年春,發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三十日罷。城高三丈五尺,下闊一丈五尺,六月發徒隸二萬人常役。至五年,復發十四萬五千人,三十日乃罷。九月城成,高三丈五尺,下闊一丈五尺,上闊九尺,雉高三坂,周迴六十五里。城南爲南斗形,北爲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爲斗城是也。

《漢舊儀》曰:「長安城中,經緯各長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三頃,八街九陌,三宮九府,三廟,十二門,九市,十六橋。」地皆黑壤,今赤如火,堅如石。父老傳云,盡鑿龍首山土爲城,水泉深二十餘丈。樹宜槐與榆,松柏茂盛焉。城下有池周繞,廣三丈,深二丈,石橋各六丈,與街相直。

秦漢風俗

[编辑]

《漢志》曰:秦有四塞之固。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大王徙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業甚備。秦都咸陽,徙天下豪富十二萬戶。漢高帝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於長陵。後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貲富人及豪傑兼并之家於諸陵,强本弱末,以制天下。是故五方錯雜,風俗不一,貴者崇侈靡,賤者薄仁義,富强則商賈爲利,貧窶則盜賊不禁。閭里嫁娶,尤尚財貨,送死過度,故漢之京輔,號爲難理,古今之所同也。

都城十二門

[编辑]

長安城東出南頭第一門曰霸城門,民見門色青,名曰青城門,或曰青門。門外舊出佳瓜。廣陵人邵平,爲秦東陵侯,秦破爲布衣,種瓜青門外,瓜美,故時人謂之「東陵瓜」。《廟記》曰:「霸城門,亦曰青綺門。」《漢書》王莽天鳳三年,霸城門災,莽更霸城門曰仁壽門無疆亭。

長安城東出第二門曰清明門,一曰籍田門,以門內有籍田倉,一曰凱門。《漢書》平帝元始四年東風吹屋瓦且盡,即此門也。《漢宮殿疏》曰:「第二門名城東門。」莽更名曰宣德門布恩亭。

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曰宣平門,民間所謂東都門。《漢書》曰:「元帝建昭元年,有白蛾羣飛蔽日,從東都門至枳道。」又疏廣太傅、受少傅,上疏乞骸骨歸,公卿大夫爲設祖道,供張東都門外,即此門也。其郭門亦曰東郭,即逢萌掛冠處也。王莽更名曰春王門正月亭。東都門至外郭亭十三里。

長安城南出東頭第一門曰覆盎門,一號杜門。《廟記》曰:「覆盎門與洛門,相去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門外有魯班輸所造橋,工巧絶世。」長樂宮在城中,近東直杜門,其南有下杜城。《漢書集注》云:「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門。」又曰端門,北對長樂宮。《漢書》曰:「戾太子所斫覆盎門出奔湖。」王莽更名曰永清門長茂亭。

長安城南出第二門曰安門,亦曰鼎路門,北對武庫。王莽更名曰光禮門顯樂亭。

長安城南出第三門曰西安門,北對未央宮,一曰便門,即平門也。古者「平」、「便」皆同字。武帝建元二年初作便門橋,跨渡渭水上,以趨茂陵,其道易直。《三輔決錄》曰:「長安城西門曰便門,橋北與門對,因號便橋。」王莽更名曰信平門誠正亭。

長安城西出南頭第一門曰章城門。《漢宮殿疏》曰:「章城門,漢城西面南頭第一門。」《三輔舊事》曰:「章城門亦曰光華門,又曰便門。」《漢書》成帝元延元年,章城門牡自亡。顏師古注云:牡所以下閉者也,亦以鐵爲之。王莽改曰萬秋門億年亭。

長安城西出第二門曰直城門。《漢宮殿疏》曰:「西出南頭第二門也。」亦曰故龍樓門,門上有銅龍,本名直門,王莽更曰直道門端路亭。

長安城西出北頭第一門曰雍門。本名西城門,王莽改曰章義門著誼亭。其水北入有函里,民呼曰函里門。

長安城北出東頭第一門曰洛城門,又曰高門。《漢宮殿疏》曰:「高門,長安北門也,又名鸛雀臺門,外有漢武承露盤,在臺上。」王莽更曰進和門臨水亭。

長安城北第二門曰厨城門。長安厨在門內,因爲門名。王莽更名建子門廣世亭。

長安城北出西頭第一門曰橫門。《漢書》虒上小女陳持弓走入光門,即此門也。門外有橋曰橫橋。《漢書》作「走入橫城門」,如淳曰「橫音光」。王莽更名朔都門左幽亭。

漢城門皆有候,門候主候時、謹啓閉也。《三輔決錄》曰:「長安城,面三門,四面十二門,皆通達九逵,以相經緯,衢路平正,可竝列車軌。十二門三塗洞闢,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爲往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班固《西都賦》云:「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又張衡《西京賦》云:「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參塗夷庭,方軌十二,街衢相經」是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