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万丈长缨织宏图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万丈长缨织宏图

——学习《沙家浜》艺术结构
武齐文
1971年1月26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是一幅人民战争的雄伟图画,它丰富多彩而又完整和谐,境界壮阔而又主题鲜明。它的艺术结构,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沙家浜》的艺术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艺术辩证法,使我们懂得怎样去创造适应革命内容而又能完美地表现革命内容的新的艺术形式。这对于提高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艺术水平,使革命文艺更好地发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是有重要意义的。

《沙家浜》从我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丰富复杂的斗争生活里,提炼出富于概括力的情节结构,鲜明而深刻地表现“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的主题思想,结构严谨,主线鲜明。剧本选取了沙家浜根据地被日伪侵占而又恢复的故事,通过当地我军从防御、相持到反攻的战争全过程,以革命武装和反革命武装这个主要矛盾作为贯串全剧情节的主线。自始至终,贯串着情节中心的戏剧冲突,是日伪千方百计要搜捕我新四军伤病员和我军民千方百计保存革命武装力量以待机彻底消灭敌人。剧本紧紧抓住这个戏剧冲突,层层深入地展开,从各种角度烘托,使它始终指引着情节发展,支配着剧中人物的戏剧动作,也吸引着读者和观众的注意力。由于情节主线鲜明和戏剧冲突集中,就使得武装斗争的作用得到异常突出的表现。

《沙家浜》在表现革命武装和反革命武装的矛盾时,又是始终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描写了革命武装力量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剧本通过巧妙的布局,透过敌强我弱的表面现象,明确地表现了我军真正强大的本质,揭示了我军必然胜利的趋势。在情节开展中,剧本没有从消极防御的观点去表现我军的活动,而是从消灭敌人的积极目的去表现我军保存革命武装力量的斗争。《沙家浜》安排了很多场次,热情歌颂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在戏剧冲突的开端,安排了“转移”一场。这场戏通过郭建光以及众战士和人民的鱼水关系,表现了革命战争的深厚群众基础;又通过郭建光宣传、组织和武装群众的情节,表现了用毛主席建军思想武装的人民军队的高度政治觉悟。“坚持”一场是戏剧冲突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场戏的规定情境是:由于敌人严密封锁,郭建光等与沙家浜群众的联系暂时中断,浪激水淹、粮缺药尽,更增加了他们斗争的困难。然而,“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场戏正是用形势的险恶烘托了郭建光等“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的英雄气概,用斗争的艰苦烘托了他们“坚守待命,紧握手中枪”的高昂斗志。而且在这场奋战中,描绘了郭建光随时随地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和鼓舞战士,显示出我军战士所以能做到环境艰险而斗志更坚,正是由于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政治建军思想的结果。剧本在末尾用一气呵成的“奔袭”、“突破”、“聚歼”三场戏来表现戏剧冲突的解决,以明快强烈的节奏,迅速推进的情节,通过飞兵奇袭的火热战斗场景,讴歌了毛主席战略战术思想的无敌力量。剧本用来正面表现人民军队的这几个重点场次,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反复描写而又层层推进,多方面而又完整地刻划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沙家浜》的艺术结构所以显得异常精粹而又异常深刻,正是由于它的情节安排、场次布局、冲突开展、人物刻划等各方面,都闪耀着这个革命真理的光辉。

《沙家浜》围绕着武装斗争的主线,纵横交错地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场景,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人民战争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沙家浜》用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党的秘密工作,但这是作为武装斗争主线的一条副线出现的。

“智斗”、“授计”和“斥敌”三场戏,都紧密地联系着全局,配合着革命武装斗争各个阶段的任务。情节的中心是阿庆嫂领导众乡亲为保护新四军伤病员和侦察敌人兵力部署而进行的英勇斗争,这完全是配合我军反攻任务的。这三场戏虽然直接写的是秘密工作,但也是间接描写革命武装斗争。

正是在秘密工作配合革命武装斗争的情节开展中,剧本着力刻划了阿庆嫂这个党的秘密工作者的光辉形象。日伪侵占沙家浜之后,力量对比是敌强我弱,因此斗争形势是尖锐复杂的;敌人的身份是公开的,而阿庆嫂的真实身份是隐蔽的,因此斗争方式是迂回曲折的。剧本为了通过这场特殊的战斗充分刻划阿庆嫂的英雄品质,采取了多层次、多转折的结构方式。第四场“智斗”,紧紧围绕着新四军伤病员问题,在胡传魁、刁德一和阿庆嫂之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这场戏的情节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阿庆嫂的机智勇敢的英雄性格,也正是通过这三个层层递进的战斗回合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不仅每场戏的内部结构变化多端,而且这三场戏的衔接发展也是跌宕起伏的。从第四场茶馆智斗到第六场和县委书记程谦明巧接头,似乎阿庆嫂已开始跨越险境步入坦途,不料奇峰突起,又出现了第七场匪穴的试探,真可说是暗礁四伏,险象环生。然而剧本就是通过道路的曲折,表现了阿庆嫂的大智大勇;通过斗争的艰苦,表现了阿庆嫂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无限忠诚。

表现秘密工作的三场戏,不但由于直接联系于革命武装斗争的主线而发出灿烂的光辉,并且从全剧布局来看,它们是发挥着烘托正面表现革命武装斗争的场次的作用。第四场“智斗”的激烈斗争围绕着新四军伤病员问题而展开,这就突出了保存革命武装力量对斗争全局的重要性,从而为第五场“坚持”正面表现新四军伤病员的英雄形象作了有力的铺垫。到“授计”和“斥敌”两场,敌我矛盾已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敌人的卑劣残暴和革命群众的英勇不屈都已充分地展示出来,这就突出地显示了矛盾解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然而然地把剧情推向最后三场的高潮,有力地烘托了革命武装斗争在解决敌我矛盾中的决定性作用。

剧本根据“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的原则,把群众斗争的场面和人民军队以及秘密工作的斗争场面有机地穿插在一起,着力表现革命武装斗争是在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下进行的。在“转移”一场,通过沙奶奶对郭建光等新四军伤病员母亲般的关怀,直接表现了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和对革命战争的巨大支持。又通过沙奶奶苦难家史的抒写,揭示了她这种革命感情的阶级基础。在“斥敌”一场,则是将沙奶奶置于同敌人面对面的激烈斗争中,表现了她对革命武装斗争的忘我支持。这两场戏在安排上是遥相呼应的,“转移”中所描写的沙奶奶对人民军队的鱼水深情,正是为“斥敌”中她对敌人的英勇斗争提供了基础,而沙奶奶大义凛然地怒斥敌人的英雄行为,也正是她无限热爱人民军队的必然表现。这两场戏,把革命武装同反革命武装斗争过程中人心的向背充分地揭示了出来。这种巧妙的艺术布局,生动地体现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伟大真理。

《沙家浜》在突出武装斗争的前提下,正确地处理了武装斗争和秘密工作的关系,正确地处理了军民的关系,把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全面地宣传了毛主席的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这样的艺术结构,决不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独立存在的固定框框,也不是脱离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的纯粹技巧,而是用毛泽东思想概括工农兵的生活斗争,使革命文艺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一种艺术手段。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1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