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丈長纓織宏圖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萬丈長纓織宏圖

——學習《沙家浜》藝術結構
武齊文
1971年1月26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是一幅人民戰爭的雄偉圖畫,它豐富多彩而又完整和諧,境界壯闊而又主題鮮明。它的藝術結構,達到了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儘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學習《沙家浜》的藝術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內容和形式的藝術辯證法,使我們懂得怎樣去創造適應革命內容而又能完美地表現革命內容的新的藝術形式。這對於提高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的藝術水平,使革命文藝更好地發揮「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戰鬥作用,是有重要意義的。

《沙家浜》從我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豐富複雜的鬥爭生活里,提煉出富於概括力的情節結構,鮮明而深刻地表現「武裝的革命消滅武裝的反革命」的主題思想,結構嚴謹,主線鮮明。劇本選取了沙家浜根據地被日偽侵占而又恢復的故事,通過當地我軍從防禦、相持到反攻的戰爭全過程,以革命武裝和反革命武裝這個主要矛盾作為貫串全劇情節的主線。自始至終,貫串着情節中心的戲劇衝突,是日偽千方百計要搜捕我新四軍傷病員和我軍民千方百計保存革命武裝力量以待機徹底消滅敵人。劇本緊緊抓住這個戲劇衝突,層層深入地展開,從各種角度烘托,使它始終指引着情節發展,支配着劇中人物的戲劇動作,也吸引着讀者和觀眾的注意力。由於情節主線鮮明和戲劇衝突集中,就使得武裝鬥爭的作用得到異常突出的表現。

《沙家浜》在表現革命武裝和反革命武裝的矛盾時,又是始終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描寫了革命武裝力量的支配地位和主導作用。劇本通過巧妙的布局,透過敵強我弱的表面現象,明確地表現了我軍真正強大的本質,揭示了我軍必然勝利的趨勢。在情節開展中,劇本沒有從消極防禦的觀點去表現我軍的活動,而是從消滅敵人的積極目的去表現我軍保存革命武裝力量的鬥爭。《沙家浜》安排了很多場次,熱情歌頌了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在戲劇衝突的開端,安排了「轉移」一場。這場戲通過郭建光以及眾戰士和人民的魚水關係,表現了革命戰爭的深厚群眾基礎;又通過郭建光宣傳、組織和武裝群眾的情節,表現了用毛主席建軍思想武裝的人民軍隊的高度政治覺悟。「堅持」一場是戲劇衝突發展的第一個高潮。這場戲的規定情境是:由於敵人嚴密封鎖,郭建光等與沙家浜群眾的聯繫暫時中斷,浪激水淹、糧缺藥盡,更增加了他們鬥爭的困難。然而,「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這場戲正是用形勢的險惡烘託了郭建光等「八千里風暴吹不倒,九千個雷霆也難轟」的英雄氣概,用鬥爭的艱苦烘託了他們「堅守待命,緊握手中槍」的高昂鬥志。而且在這場奮戰中,描繪了郭建光隨時隨地用毛澤東思想教育和鼓舞戰士,顯示出我軍戰士所以能做到環境艱險而鬥志更堅,正是由于堅決執行毛主席的政治建軍思想的結果。劇本在末尾用一氣呵成的「奔襲」、「突破」、「聚殲」三場戲來表現戲劇衝突的解決,以明快強烈的節奏,迅速推進的情節,通過飛兵奇襲的火熱戰鬥場景,謳歌了毛主席戰略戰術思想的無敵力量。劇本用來正面表現人民軍隊的這幾個重點場次,互相聯繫而又各有側重,反覆描寫而又層層推進,多方面而又完整地刻劃了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的英雄形象。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在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沙家浜》的藝術結構所以顯得異常精粹而又異常深刻,正是由於它的情節安排、場次布局、衝突開展、人物刻劃等各方面,都閃耀着這個革命真理的光輝。

《沙家浜》圍繞着武裝鬥爭的主線,縱橫交錯地展開了多種形式的鬥爭場景,從不同側面描寫了人民戰爭的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

《沙家浜》用一定的篇幅描寫了黨的秘密工作,但這是作為武裝鬥爭主線的一條副線出現的。

「智斗」、「授計」和「斥敵」三場戲,都緊密地聯繫着全局,配合着革命武裝鬥爭各個階段的任務。情節的中心是阿慶嫂領導眾鄉親為保護新四軍傷病員和偵察敵人兵力部署而進行的英勇鬥爭,這完全是配合我軍反攻任務的。這三場戲雖然直接寫的是秘密工作,但也是間接描寫革命武裝鬥爭。

正是在秘密工作配合革命武裝鬥爭的情節開展中,劇本着力刻劃了阿慶嫂這個黨的秘密工作者的光輝形象。日偽侵占沙家浜之後,力量對比是敵強我弱,因此鬥爭形勢是尖銳複雜的;敵人的身份是公開的,而阿慶嫂的真實身份是隱蔽的,因此鬥爭方式是迂迴曲折的。劇本為了通過這場特殊的戰鬥充分刻劃阿慶嫂的英雄品質,採取了多層次、多轉折的結構方式。第四場「智斗」,緊緊圍繞着新四軍傷病員問題,在胡傳魁、刁德一和阿慶嫂之間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戲劇衝突。這場戲的情節發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阿慶嫂的機智勇敢的英雄性格,也正是通過這三個層層遞進的戰鬥回合得到了淋漓酣暢的表現。不僅每場戲的內部結構變化多端,而且這三場戲的銜接發展也是跌宕起伏的。從第四場茶館智斗到第六場和縣委書記程謙明巧接頭,似乎阿慶嫂已開始跨越險境步入坦途,不料奇峰突起,又出現了第七場匪穴的試探,真可說是暗礁四伏,險象環生。然而劇本就是通過道路的曲折,表現了阿慶嫂的大智大勇;通過鬥爭的艱苦,表現了阿慶嫂對毛主席革命路線的無限忠誠。

表現秘密工作的三場戲,不但由於直接聯繫於革命武裝鬥爭的主線而發出燦爛的光輝,並且從全劇布局來看,它們是發揮着烘托正面表現革命武裝鬥爭的場次的作用。第四場「智斗」的激烈鬥爭圍繞着新四軍傷病員問題而展開,這就突出了保存革命武裝力量對鬥爭全局的重要性,從而為第五場「堅持」正面表現新四軍傷病員的英雄形象作了有力的鋪墊。到「授計」和「斥敵」兩場,敵我矛盾已發展到十分尖銳的程度,敵人的卑劣殘暴和革命群眾的英勇不屈都已充分地展示出來,這就突出地顯示了矛盾解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然而然地把劇情推向最後三場的高潮,有力地烘託了革命武裝鬥爭在解決敵我矛盾中的決定性作用。

劇本根據「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的原則,把群眾鬥爭的場面和人民軍隊以及秘密工作的鬥爭場面有機地穿插在一起,着力表現革命武裝鬥爭是在群眾的支持和配合下進行的。在「轉移」一場,通過沙奶奶對郭建光等新四軍傷病員母親般的關懷,直接表現了群眾對人民軍隊的無限熱愛和對革命戰爭的巨大支持。又通過沙奶奶苦難家史的抒寫,揭示了她這種革命感情的階級基礎。在「斥敵」一場,則是將沙奶奶置於同敵人面對面的激烈鬥爭中,表現了她對革命武裝鬥爭的忘我支持。這兩場戲在安排上是遙相呼應的,「轉移」中所描寫的沙奶奶對人民軍隊的魚水深情,正是為「斥敵」中她對敵人的英勇鬥爭提供了基礎,而沙奶奶大義凜然地怒斥敵人的英雄行為,也正是她無限熱愛人民軍隊的必然表現。這兩場戲,把革命武裝同反革命武裝鬥爭過程中人心的向背充分地揭示了出來。這種巧妙的藝術布局,生動地體現了「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的偉大真理。

《沙家浜》在突出武裝鬥爭的前提下,正確地處理了武裝鬥爭和秘密工作的關係,正確地處理了軍民的關係,把三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全面地宣傳了毛主席的人民戰爭的偉大思想。這樣的藝術結構,決不是凌駕於生活之上的獨立存在的固定框框,也不是脫離思想內容的形式主義的純粹技巧,而是用毛澤東思想概括工農兵的生活鬥爭,使革命文藝作品「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的一種藝術手段。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