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为农业服务的路子越走越宽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为农业服务的路子越走越宽

——太原市南郊区小店人民公社农具厂调查报告
《人民日报》通讯员
1971年9月22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太原市南郊区小店人民公社农具厂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高潮中建立起来的。十几年来,他们立足为农,一切从有利于农业生产出发,成为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力支柱。

这个厂在走上为农业生产服务这条道路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在这个小小的农具厂里也是非常激烈的。在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对这个厂就是个严重的考验。当时设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材料供应也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发展生产呢?这时,混进领导班子里的一个坏人,乘机破坏,说什么“八斗的瓮装不下一石;没有那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反对为农业服务,鼓动到城里去揽活干。有些路线觉悟不高的同志一时受了他的蒙蔽,从社会上揽回一些与农业生产无关的东西来加工;对生产队送来修理的农机具不认真修理。农民批评他们“挂农具厂的牌子,不干为农业服务的事”,农具坏了,不愿找他们修理,因此,这个厂的路子越走越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揭开了这个厂阶级斗争盖子,提高了群众的路线斗争觉悟,大家认识到,影响社办工业发展的拦路虎,首先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人的思想。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指示,把立场转到为农业生产服务这方面来,一切从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凡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他们就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他们看到不少生产队因为缺少轴承,平车停使现象很严重,就决心生产轴承。他们组织了技术革新小组,一边学习制造产品,一边自制设备,经过两年艰苦奋斗,终于制成了一套生产轴承的简易设备,节约了一大笔资金,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就是这样,农业生产迫切需要什么产品,他们就努力生产什么产品;生产什么产品,就尽力制造什么设备。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过程中,工厂也逐步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现在他们已从当初只能打打铁锹,发展到能制造适合当地农业生产需要的通用犁、播种机、追肥耧、碾场机、脱粒机、切草机、粉碎机以及红旗11型四轮拖拉机等二十多种产品,并能包修许多较大型的农业机械。

在生产和维修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他们常常碰到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有人主张从生产队抽调。但大多数同志不同意这样做,认为对生产队原有的技术力量不能轻易调动,否则就给生产队造成很多不便。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从战争学习战争”的教导,一方面积极争取大厂的帮助,一方面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师带徒,徒帮徒。现在,许多人既是师傅,又是徒弟。铸工组长任秉忠,进厂前是个对工业一窍不通的农民,几年来,在干中学,学中干,就掌握了翻砂技术。厂里缺少电工,他又自告奋勇学电工,向大厂下乡支农小组的师傅请教,拜生产队的电工为师,刻苦钻研,现在又成了一个熟练的电工。如今,象他这样的“多面手”,厂里还有很多。这个厂靠这批“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克服了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

这个厂不仅不从生产队调人,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为生产队培养技术人员。开始有人觉得为生产队培养技术人员是“母鸡下蛋”,白尽义务。但是大多数同志认为合算不合算要从整体利益来考虑。生产队有了自己的技术力量,能够做到小修不出队,不误农时,节省开支,对农业生产有利;同时,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农具厂的修配任务,使农具厂腾出手来更好地完成生产队还担负不了的大修任务,怎么会不合算呢?现在,这个厂已为十七个生产队培养出了八十名农机具修配人员,还有一批正在培养中。培训人员进厂后,老师傅首先跟他们一块忆苦思甜,讲厂内两条路线斗争史,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批判资本主义的邪门歪道,树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思想,使培养出来的人员心红手巧,回到队里真正发挥作用。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1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