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卷03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 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
卷三
卷四 
本作品收录于:《乾隆西安府志

西安府志卷第三

  名山志咸阳 兴平 临潼 高陵 鄠 蓝田泾阳

 咸阳县

毕原长安志在县北史记周本纪在镐东南杜中又云毕

公高与周同姓武王封之于毕通典初王季都之毕公高

封焉一名毕郢孟子文王卒于毕郢赵岐注近丰镐之地

一名毕陌元和志毕原咸阳县所理左传毕原鄷郇文之

昭也即谓此地南北数十里东西二百里无山川陂湖亦

谓之毕陌又名咸阳原雍大记咸阳原在渭水北九𡽀山

南一名渭城北阪又名咸阳北阪又有洪渎原在县北二

里东西一冈阔七里许马志其地有潦池故曰洪渎实即

毕原地也

 按毕原绵亘渭川南北其境甚广一统志谓在咸宁县

 西南者为文武周公所葬在长安咸阳西北者乃毕公

 高所封庶为得之

浊谷方舆纪要在县北近九𡽀山𪋤

短阴原元和志在县西南二十里水经注渭水又东与丰

水会于短阴山内水会无他高山异峦所有惟原阜石激

而巳禹贡锥指短阴原即短阴山也秦中诸原类有山体

故或谓之山不必峭拔也

高阳原县志在县东南二十里秦始皇作阿房宫依此马

志与长安接界

鲜原贾志在县东二十里诗大雅度其鲜原苏氏注文王

既克密须于是相其高原而徙都所谓程邑也朱子传其

地于汉为扶风安陵今在京兆府咸阳县

 按安陵故城在今县东二十一里汉地理志右扶风安

 陵阚骃以为周之程邑朱传本此然史记正义又云周

 王季宅郢郢故城在咸阳东二十一里则文王之程即

 王季之郢孟子所谓卒于毕郢亦即此地详见陵墓卷

 兴平县

黄𪋤山县志在县北一里或谓之黄山甘泉赋序北绕黄

山濒渭以东一名始平原长安志始平原东西五十里南

北八里东入咸阳北阪西至武功界武水东岸三秦记汉

时谓之北芒岩

马嵬坡县志在县西二十五里孙景安征途记马嵬人名

于此筑城以避难方舆纪要唐置马嵬驿景龙四年中宗

送金城公主入番别于马嵬驿天宝末元宗西幸至马嵬

驿大军不发因赐贵妃死葬于坡北详古

 临潼县

骊山县志在县南里许即蓝田北山绵亘而东五十馀里

新志初名丽山路史女娲继兴于丽周骊戎国于其下因

作骊汉地理志新丰骊山在南故骊戎国秦置郦邑又名

郦山一曰丽戎之山水经注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

金其阳多玉一名会昌山一名昭应山长安志天宝元年

更骊山曰会昌七载又攺曰昭应又名肺浮山水经注泠

水出肺浮山盖骊山连𪋤而异名也山北有女娲氏谷长

安志云女娲治处又云蓝田谷雍录山顶有露台乡唐中宗登

骊山高顶寓目诗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阊阖雄里闬城阙壮规模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金门披玉馆因此

识皇图苏 奉和圣制登骊山五律仙跸御层氛高高积翠分岩声中谷应天语半空闻丰树连黄叶函关入紫云

圣图恢㝢县歌赋少横汾寰宇记温泉出山下详古迹汉张衡温泉赋并序阳春之月百草萋

萋余在远行顾望有怀遂适骊山观温泉峪神井风中峦壮厥类之独美思在化之所原感洪泽之普施乃为赋云

览中域之珍怪兮无斯水之神灵控汤谷于瀛洲兮濯日月乎中营阴高山之比延处幽屏以闲清于是殊方䟦涉

骏奔来臻士女煜其鳞萃纷杂遝其如烟乱曰天地之德莫若生兮帝育烝民懿厥成兮六气淫错有疾厉兮温泉

汩焉以流秽兮蠲除苛慝服中正兮熙哉帝载保性命兮北齐刘逖浴温泉诗骊岫犹怀土新丰尚有家神井堪消

疹温泉足荡邪紫苔生石岸黄沫拥金沙振衣殊未巳翻能停使车唐元宗准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思

与兆人共之乘暇巡游乃言其志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湲绩为蠲邪著功因养正宣愿

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又温汤对雪诗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白雪乍回散同云何惨烈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

灭表瑞良在兹庶几可怡悦王维和太常韦主簿五郞温泉寓目之作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青山尽

是春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皇甫冉温泉

即事诗天仗星辰转霜冬景气和树含温液润山入缭垣多丞相金钱赐平阳玉辇过鲁儒求一谒无路独如何北

魏元苌温泉颂夫驾轻烟勒麟凤驰及奔星走攀流月蝉变羽化之民食露吸霞之士斯盖有道存焉自非人世之

所𫌨缕至若泥行水骤血食之夫兴没自天去来非巳寸阴危于朝露百龄迅于灭电一物不谐则肬赘以生庶事

不康则风火以败故圣人口百姓之多疚撰药石以济之造物愍苍生之鸩毒设甘饵以救之盖温泉者乃自然之

经方天地之元医出于渭河之南泄于骊山之下渊华玉彻口清囗囗灵感超异畯口不测无樵薪之㸑而扬汤沸

于楚镬无囗囗而寒暑调于夏鼎高唐之云朝发于水湄巫山之雨夕收于渊际青林碧草含露而匝岸香风

列锦而环渚于是左汤谷右濛氾南九江北海千城厉国之民怀疾枕疴之客莫不宿枨而来賔疗苦于

水但上无天栋下无环墙悠悠君子我将安泊孤沗发轸咸池分条紫汉道属升平弱年敩仕既历通显朝望已隆

爰自常伯岀居分陜地居陆海之饶禄享封君之厚而报天之效无闻恤民之誉安在每思倾以为斯

泉天实置之而人略未备廼剪草开因林构字邃馆来风清檐驻月望想烟露迟羽衣之或顾愿言囗囗囗因兹

以荡秽廼作颂曰皇皇山灵愍我苍生浴彼温泉于此丽川其水伊何克神克圣济世之医救民之命其圣伊何排

霜吐旭其神伊何吞肬去毒无藉烟炭谁假樵木湛若虞渊沸如汤谷东枕华山西拒咸阳连畴接畛墟落相望彩

林争翠菉树成行香风旦起文灵夕张陂彼丽山望想于里廼作高堂鸿飞鳯起三辅之英五都之士慕我芳尘爰

居爰止其德既酋其声既远金华屑柱春山九转目送群羊手白犬控鹈来思俟我于堂而下阙二十字唐张说温泉箴

东山少连曰元冥氏之子曰壬夫安祝融氏之女曰丁芉倶学水仙是为温泉之神焉帝命之救万灵荡滞结腑藏

达肤腠泄下人多赖上帝是崇有飞廉氏之佚女姤之常欲大慁其功故入温泉必齐以洗心戒以防患恕以利物

含生之疾我愿除祓二神嘉之吹汤激邪珠连沤漯潏汩扬华此其效也若入温泉僻心秽行恶言淫形居食失节

动出躁轻二神丑之不匡人命飞廉佚女以裾𧝬人是走疰芒风疡眩齵之病夫有意之医照合神圣无恒之医身

为欲使莫之益伤之者至矣是以君子慎其微也北周王褒温泉铭挺此温谷骊岳之阴白礜上彻丹砂下沉华清

驻老飞流莹心谷神不死川德愈深

 按骊山温泉题咏繁艿今以唐元宗以前诗附入名山

 天宝以后怀古诸作分载古迹卷内

东绣岭雍大记在骊山右东有玉蕊峯又金斧山县志在县东南

二十五里方舆纪要石罅中有石如斧金色亦名金谷中常温金沙洞县志长生殿南石瓮谷

略在县东五里南山半腹长安志石瓮谷有悬泉激石成臼似瓮形因名县志石瓮谷中尽植兰蕙亦名芝兰谷

石鱼岩县志石瓮谷上风谷马志即石瓮谷右涧艾叶沟县志在骊山东南十二里中有蟒石

走马岭县志在山东南二十七里平坦可乘马

西绣岭雍大记在骊山左上二里即老君殿又飮鹿槽

骊山记在岭西南一名鹿飮泉今涸丹霞泉马志老母殿前殿西南饮济泉即潼水牡丹沟

在骊山西两岸尽植牡丹燕子龛县志降圣观南石骆驼峯县志在岭西硙子谷

志在县西南七里蟾谷拾遗记在白鹿观中鳯凰原县志在县西南十五里唐地理志清虚原即鳯

凰原长安志后汉延光三年鳯凰集新丰西亭即此原也亦骊山之别𪋤鹦鹉谷县志在县西南二十里一

名韩峪沟唐地理志幽栖谷即鹦鹉谷 按鳯凰原鹦鹉谷并见古迹 宋邵雍绣岭诗绣岭岌层峦岧嶤十九盘

微微经雨后杳杳出云端往事金舆远遗踪玉像残至今临渭水依旧见长安

普陀原县志在县北二十里渭河北岸即高陵之奉政原

或以为即藕原也

荆原县志在县北八十里即荆山脉尽处一名断原自三

原迤𨓦至富平临潼为𣾰沮水冲断因名

坑儒谷长安志在县西南五里坑儒乡详古迹唐罗隐焚书坑诗千载遗踪

一窖尘路旁耕者亦伤神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章碣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虗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司空图秦坑儒谷铭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雠儒祀

而族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铜人原县志在县西南二十里接咸宁界新志即今地窑

村水经注魏文帝黄初元年徙长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

霸城南人有见蓟子训与父老共摩铜人曰正见铸此时

计其日似近五百年矣

新丰原雍大记在县东南二十里县志西接阴槃东至泠

口蜿蜒二十馀里与渭南接

庆山长安志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唐五行志垂拱二年

月新丰露台乡大风雨震电有山涌岀高二十丈武后名

之曰庆山

种金原县志在县东新志今大小金山即其处

鸿门阪县志在县东十七里史记项羽本纪羽军在鸿门

下沛公在霸上相去四十里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不过

二十里水经注新丰县故城东三里有阪长二里馀堑原

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谓之鸿门雍胜略北有鸿陂南

有阪口故曰鸿门长安志汉旧大道北下阪口名也即亭

尉呵李广处唐李贺公莫舞歌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

筝横楣麤锦生红纬日炙锦嫣王未醉腰下三看宝玦光项庄掉箾栏前起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芒

砀云瑞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铁枢铁楗重束关大旗五丈撞双镮汉王今日颁秦印绝膑刳肠臣不论王毂鸿

门䜩诗寰海沸兮争战苦风云愁兮会龙虎四百年汉欲开基项荘一剑何虚舞殊不知人心去暴秦天意归明主

项王足底踏汉土席上相看浑未悟明李东阳鸿门高诗鸿门高高屹屹日光荡云雾塞双舞剑三示玦壮士入目

眦拆谋臣怒王斗裂网弥天龙有翼龙一去难再得

 按县志鸿门阪在新丰南原又县东十五里有项王营

 可证孟康后汉郡国志注鸿门在新丰东十七里盖误

 指县治而言

 高陵县

奉政原一统志在县南十一里长安志东西长三十里南

北阔三里县志原自泾阳来过境尽于临潼高者四五丈

泾渭之不得北徙者此原障之也一名降驾原相传汉文

帝自代来次高陵毘沙镇四日通志奉政一作奉正

鹿苑原长安志在县西南三十里东西长十五里南北阔

一里黄图安陵有果园名鹿苑县志原自咸阳来当泾渭

二水间阳陵之所在也按阳陵故城在县西南亦名奉政原通志一名鹿台

毕原寰宇记关中记云高陵北有毕原秦谓之池阳原汉

名长平阪又名石安原

 𨝘县

终南山元和志在县东南十里县志山在县境随地异名

远者三十里近者二十里皆终南也

涝峪一统志在县西南二十里接盩厔界本作劳谷汉郊

祀志宣帝时京师近县祠𨝘则有劳谷去谷二里有支锅

潭南有卧龙石十八盘朝阳洞及桃花磨石瓦统银洞诸

沟沿谷两岸西为盩厔东为𨝘县分界谷内有苦竹沟八

里坪犁辕坪三处土田肥美

 按秦地多谓谷为峪考尔雅释水注谿曰谷音学五书

 今人读谷为榖亦加山作峪乃读为裕盖音本相通也

 今并从诸志互称不复更正

 又按长安志五林山在县境汉书𨝘有五林方舆纪要

 五林山终南支阜今考郊祀志武帝所兴有五床祠宫

 宣帝即位京师近县祠𨝘则有劳谷五床山知五林乃

 五床之讹也诸志削之顾氏亦未实指其地今附识于

 此

栗峪县志在县西南二十里内有马连岔车辕坡石墙东

夹西夹诸沟山口至黑龙大王岭三十里相近有马峪又

皂峪亦在西南二十里内有黄土坡子房洞賔东平西平

铁楼诸沟又石门有仙人迹将军石山口至上银洞三十

里附近为直峪

牛首山通志在县西南二十三里黄图甘泉宫有牛首山

元和志山南接终南在上林苑中县志南有层山万仞小

洞在其下宛若牛伏首东镇清流尾西蟠胡岭又东为牛

心岭上有晋王池樊家山山西有华阳峪最高者曰将军

 按山海经云牛首之山涝水岀焉水经注又云涝水岀

 南山涝谷其地并在县西南疑牛首与涝谷古为一山

 也

白云山通志在县南二十里与县治对下有老子泉相近

为檀峪五里坡李靖泉又曲峪峪内有莲花山石灰洞蒿

平潭石青洞班鸠岭上至一碗泉岭又黄柏峪内有土地

岭又乌桑峪内有长仙洞观音淬赤干岭

圭峯一统志在白云山东其形如圭东有小圭峯相近为

太平峪有长啸洞

丫髻山县志在县南二十五里分岐似髻相近有指壁崖

鸡头山长安志在县东南三十里雍胜略俗呼小武当山

又五里有高冠峪县志内有高冠潭老君渴苍头岔唐岑参高

冠谷口招郑鄠诗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

碧氛氲又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唐昨日山有信祇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

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又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昨夜云际宿旦从

西峯囘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峯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狝猴台崖

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坟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

太平峪一统志在鸡头山东内有万花山长啸洞重云阁

诸胜县志又有药王洞黄崖洞草坪其外即隋太平宫唐

避暑宫遗址

紫阁峯白阁峯黄阁峯县志俱在县东南三十里雍胜略

紫阁峯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形上耸若楼阁然白阁阴

森积雪弗融又大顶凌霄罗汉三峯俱在三阁东内有羊

圏崖鱼盘岭又子房山在紫阁峯北中有黄石洞相传张

良辟谷处唐邵谒紫阁峰诗壮国山河倚空碧回㧞烟霞侵太白绿崖下视千万㝷青天只据百馀尺宋

程子游紫阁峯诗仙掌远相招萦纡度石桥暝云生涧底寒雨下山腰树色于层乱天形一罅遥吏纷难久住回首

羡渔

神水峪通志在县东南三十里内有睡佛洞又太微峯在

东南四十里一统志形胜嵯峨直接太虚俗传老子于此

升天下有炼丹峯又云际山在东南六十里县志东接长

安界唐岑参题云际南峯眼上人读经堂诗结宇题三藏焚香老一峯云间独坐卧祗是对山松宋程子云际

山诗南药东边白阁西登临身共白云齐上方顶上朝来望徒觉群峯四靣低

 蓝田县

终南山县志在县西南七十里与咸宁接界

秦岭一统志在县南又东接商州界县志即南山别出之

岭凡入商洛汉中者必越岭而后达东出即蓝田关矣

横岭长安志在县北三十五里自临潼骊山东入县界横

接华州界县志下有水名横河北即桓公堆晋书桓温伐

苻徤遣子生弟雄等屯峣柳愁思塠以拒温长安志后名

桓公堆

 按唐书广德初回纥吐蕃入寇长安郭子仪收兵屯商

 州遣长孙全绪为先𨦟北出蓝田至韩公堆吐蕃引𨚫

 又李商隐诗云韩公堆上䟦马时𢌞望秦川树如荠所

 称韩公堆疑即此地盖桓与韩音相近而讹耳

阿福原县志在县北四十里世传为太白神祖居今有太

白祠相近有下驾原秦昭王冡在焉

白鹿原雍胜略在县西二里寰宇记周平王东迁有白鹿

游此原以是名盖秦运之象雍录白鹿原南山之𪋤东西

二十五里南北四十里霸水行于原上三秦记昔文帝至

霸陵居此临厕指新丰路示慎夫人韦昭曰高峯夹水为

厕今斯原夹二水也按霸陵今属咸宁东为鹿走沟县志俗名卢

子沟又西十五里有凫峪又西五里有獐坡又龙鳯坡在

县南二十里白鹿原之尾也接咸宁界

辋谷长安志在县西南二十里雍大记商岭水流至蓝桥

复流至辋谷如车辋环凑落叠嶂入深潭有千圣洞细水

洞茶园栗岭唐右丞王维庄在焉县志辋川口即峣山之

口去县南八里两山夹峙川水从此北流入㶚其路则随

山𪋤凿石为之计五里许甚险狭所谓匾路此第一区也

过此则豁然开朗团转而南凡十三区其胜渐加计三十

里至鹿苑寺即王维别墅又县西南三十里有采谷长安

志与辋谷并有细路通上洛按上洛今属商州

石门谷长安志在县西南四十里通志谷有汤泉又西南

五里有风凉原长安志南接石门山北入万年县界水经

注关中图曰丽山之西川中有阜曰风凉原在磈山之阴

雍州之福地

库谷长安志在县西南五十里

 按唐六典库谷在鄠县就谷在盩厔兼置将作监掌采

 伐材木处也地理志复云蓝田县有库谷谷有关今并

 仍之

七盘山长安志在县南二十里唐地理志贞元七年刺史

李西华患此路之险自蓝田至内乡开新道七百馀里回

山取𡍼人不病涉谓之偏路县志七盘山延亘绵远西接

终南东通商洛险峻纡回又䋫坡在东南通典七盘十二

䋫蓝田之险路也一称七盘岭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诗独游于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戸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雍李商隐商于新开路诗六百商于路

﨑区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吴融登七盘岭诗才非

贾傅亦迁官五月驱羸上七盘从此自知身计定不能回首望长安七盘岭上一长号将谓青天鉴郁陶近日青天

都不鉴七盘应是未高高

蒉山县志在县南十里其下即辋川口汉高帝纪沛公引

兵绕峣关逾蒉山击秦军蓝田南遂西入咸阳又南五里

有虎坷山即辋川之北垞相近有悟真谷地为蓝田绝胜

峣山一称峣岭长安志在县南二十里峣关因此名汉书

注山在上洛北蓝田南武关之西雍录峣山一名青泥岭

故水经曰峣柳城俗谓之青泥城

全山县志在县南五十里与碧仙洞对洞在蓝桥东高数

十丈相传为韩湘修真处又县东北三十里亦有全山

王顺山长安志在县东南二十里县志王顺隐此山得道

因名俗呼望舜者音讹也相近有蓝谷

蓝田山长安志在县东南三十里括地志骊山之阳即蓝

田山一名覆车山述征记山形如覆车之象一名玉山汉

地理志山出美玉后魏风土记山巓方二里仙圣游集之

所下有神祠甚严又西有华胥氏尊卢氏陵次北有女娲

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县志山有唐公主洞相

传唐时有公主好道辟此居之唐于良史宿蓝田山口寄沈员外诗山暝飞群鸟川

长泛四邻烟归河畔草月照渡头人朋友怀东道乡关恋北辰去留无所适岐路独迷津

倒囘谷长安志在县东南五十里谷内通商州洛南界一

名蓝田谷水经注霸水岀蓝田谷一名鸦谷县志鸦谷在

县东南即白鸦谷也

 按一统志雅谷在县东南二十里与倒囘谷相距甚远

 县志谓二谷为一恐误

倾谷同谷长安志倾谷在县东五十里同谷在倾谷西又

作铜谷轻谷水经注蓝田谷西北有铜谷次东有轻谷又

东十里有阜儿山长安志俗传尝有禽止此众鸟随之因

名鳯儿山语讹为阜

倒虎山县志在县东接渭南界寰宇记覆车山北

 按汉地理志蓝田县有虎候山长安志引地道记亦云

 虎候山在县境通志云无考或即倒虎山也

金山县志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风后逐蚩尤有功封为

金山之神立祠祀焉又县南五里有蚩尤岭

 泾阳县

嵯峨山贾志在县北五十里元和志嵯峨山东西二十五

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云必雨人以为候雍胜略山东北

属三原西北属淳化西南属泾阳一名嶻嶭山汉地理志

池阳嶻嶭山在北按池阳故城在县西北水经注郑渠故凟东迳嶻

嶭山南一名慈峨山魏地形志泥阳县有慈峩山按泥阳故城即

旧祋祤县今属耀州境东北云阳宫记云阳东有慈峩山昔黄帝铸鼎

于此县志山在县北东抵清谷西抵冶谷亘二十里上有

三峯东曰钵盂台旱祷多应中曰大台峯顶有仰天池西

峯有石窟深五六里风从内岀金元之季人多避乱于此

丰稔原一统志在县北二里起仲山𪋤东南至高陵始尽

一曰北原方舆纪要唐永泰初回纥吐蕃合兵围泾阳郭

子仪拒之遂屯北原即此

覆车原一统志在县西北三十里起仲山𪋤东至冶谷口

方舆纪要又北十里为西城原自天井渠抵洪门监按洪门县

西北白渠堰口也旧设监于此接醴泉县界去县七十里

冶谷通志在县西北六十里一曰谷口一曰寒门汉郊祀

志申公曰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

谷口也服䖍注黄帝升仙处师古曰谷口仲山之谷口也

汉时为县今呼冶谷以仲山之北寒凉故谓此谷为寒门

也寰宇记云阳宫记曰冶谷去云阳宫八十里其山出铁

有冶铸之利因以为名入谷便洪潦沸腾清泉激射两岸

皆峭壁孤𥪡横盘坎谷凛然凝冱常如八九月中朱明盛

夏当昼暂暄凉秋晩候缊袍不暖所谓寒门者也县志冶

谷亦曰东谷口与泾水所岀之谷口东西相去二十馀里

有岩曰郑岩泉曰郑泉冶谷水东岸曰百顷原东西十里

西岸曰丰乐原东西十五里南北各五六里东南岸曰清

凉原俱逶迤嵯峩山前宜黍稷

 按泾阳醴泉志并谓谷口郑岩即郑子真隐处考郑朴

 字子真褒中人舆地纪胜褒城县箕山有道人谷即子

 真隐处其说较为有据

仲山通志在县西北七十里长安志云阳宫记云宫南三

十里有仲山山有竹箭生焉俗谓高祖兄仲所居有仲子

庙一作中山封禅书武帝获宝鼎于汾阴将荐之甘泉迎

至中山曣㬈有黄云盖焉徐广音义关中有中山非冀州

也索隐山在冯翊谷口县西近九𡽀山按谷口县今属醴泉河渠书

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水经注郑渠东迳中山南俗谓之

仲山非也又有小仲山长安志在云阳县西北四十里方

舆纪要山东北接嵯峩西𪋤中隔冶谷西南连九𡽀山泾

水迳其中故曰中山或曰以山在冶水西泾水东也县志

山𪋤有虎坪相近有石蛇山临江潭上有古石类蛇首因

名下即郑岩

甘泉山通志在县西北路史云阳氏都于雍之甘泉山注

甘泉山亦曰云阳战国策范睢说秦北有甘泉谷口长安

志一名石鼓原俗名摩石岭在云阳县西北九十里周六

十里关中记曰甘泉宫在其上又县西北三十八里有车

箱阪水经注谓之长箱阪即冶谷口

 按甘泉山北属淳化汉时宫阙在其北今不录

石安原长安志在县西南七里元和志高二十丈东西三

十八里南入咸阳界县志即毕原又谓之南原西自武功

东讫高陵在泾渭之间绵亘二三百里晋时石勒置石安

县以此按石安县今属咸阳境其北陲傍泾者入县境东西三十八

长平阪县志在县西南十里汉宣帝纪甘露三年上自甘

泉宿池阳宫登长平阪如淳注阪在池阳南上原之阪有

长平观去长安五十里颜师古注泾水南原眭城阪是也

元和志亦名长平坡方舆纪要秦时置狱处也

金锦峪县志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原通志作金线峪东南

有台即唐瀛洲故址东西相向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