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卷08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七 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
卷八
卷九 
本作品收录于:《乾隆西安府志

西安府志卷第八

  大川志附水利 三原 盩厔 渭南 富平 醴泉 同官 耀州

 三原县

清谷水通志一名曲梁水在县南北两城之中自耀州流

入又东南迳泾阳复迳县境入高陵界水经注清水自历

县南原岀谓之清水口东南流绝郑渠又东南入高陵县

志亦名清河自耀州来至县西北十五里许出谷口西南

冶谷水自淳化来会又东迳县北门外东流至临潼界入

石川河

浊谷水通志在县北自耀州流入水经注浊水上承云阳

县东大黑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又东南岀原注郑渠又

东与沮水合耀州志浊谷水南至三原曰楼底河又东至

张村分数渠灌田至唐村无复河道县志在县北清谷水

东自耀州界出浮山峪口南下东流其水峻急浑浊

赵氏河县志在县东北其上源曰涧谷河自耀州流入下

流至富平界科子头与石川河会

焦获泽雍胜略在县西五里朱子诗传焦未详获在三原

县县志即今之渠口

五龙泉县志在县东北三十里五龙村五泉合流方一里

巳下水利

大白渠通志即北自渠自泾阳北限分水东入西关内

南流者为石囤斗又东经县城内出东关外支分南流者为平皋大小等斗今按此渠

昔时东北入富平今至大召村丘大白渠之下则为邢堰长安志图说堰

不知所起因北限地高水势不及遂引清冶二谷水经三

原龙桥镇以东至邢村截河为堰其水与泾合流下分二

渠中有深沟即古白渠故道也县志县西北里许清河南

岸古渠一道南抵白渠又清河上流东岸亦有古渠绕县

北关迤𨓦东北而去明宣德间遗迹尚存亦谓之邢堰旋

废邢堰之下又分二渠北曰务高今废南曰平皋|按平皋渠即今

白渠之经流县城者

中白渠通志在县南官村自高陵入县界东流至高家堡

支分为洪沙渠东入临潼界其白渠正流复入高陵常家

毛坊渠县志在县北三十五里洪水镇南清峪河北岸作

堰清峪河又自西而南为原成渠在闾村清河上流西岸

作堰按清河自耀州入县境毛坊里西流数十丈后折而南故毛坊渠在北岸原成渠在西岸其下流

入泾阳峪水又南为工进渠于杨杜村清峪河东岸作堰

经第五村又从东支分而南凡四斗其渠正身则东南穿

泾阳之鲁桥镇与下五渠合

五渠通志渠首在泾阳峪口西北清峪河东岸穿鲁桥镇

会工进渠折而东流入县界经潘家等堡又支分为斗门

渠身正东流至无量庙前会浊峪水东过西阳镇北又东

北经康马堡北为翟家堰又折而南从北岸支分者凡三

斗南岸支分者凡五斗又西流入西阳镇之东门又分二

支一支北流岀镇北门与先过西阳镇北之渠身合一支

西南流岀镇南门复西流为荐福堰

木涨渠通志渠首在泾阳鲁桥镇西谷口下清峪河东岸

五渠之下先时河底渠高水不能行王端毅恕命乡人从

谷口以上开渠与木涨接后因河水泛涨渠口冲坏其子

承裕尚书复于上流开新渠水得通行旧时作堰俱用小

石易于冲决梁中书希贽输三千金购大石垒砌宽厚名

曰滚堰涓滴不漏灌田七万馀亩

小毛堰通志在县北二十里引浊谷水于上流南岸作堰

经周家堡复东流子北岸作堰曰长孙堰按浊水来自耀州入县界先南

流后折而东故小毛堰在南长孙渠在北经流九郞庙长安志图说三原北境

高卬泾水不及今引浊峪水分为六渠以漑近山之地

乌龙泉通志在瓦窑沟又黄龙泉在二郞庙左又龙尾泉

在老虎沟一泉在上属富平一泉在下属县又白龙泉在

贾家陂居民并导以漑田

神泉通志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名白马泉上有白马神祠

县志泉有云气覆其上一名白龙泉焦源溥记池阳之间

有白龙谷白龙之水出焉有物居之其状如龟见则数雨

崇祯七年秦中大旱邑令张缙彦吁祀之雨三日岁乃大

熟又樊泉县志在县北二十里冯村山半味甘冽又夭寿

泉在张村里又孙家泉在孙家村又娘娘庙泉在罗汉堡

又无名泉六一在王村北一在小王村观音寺一在蔷薇

寺后一在苏家坡东一在李张村东一在蘧家坡西诸泉

积水一昼夜可灌田三四亩

 盩厔县

渭水禹贡锥指在县北五里自郿县流入又东迳兴平入

 县界水经注渭水东迳郿坞南按郿坞在今郿县东北十五里又东合

洛谷水按洛当作骆在县西南又东芒水从南来注之按水在县东南又东

迳槐里县南又东与芒水枝流合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就

水注之又东合田溪水又东迳槐里县故城南按城在今兴平东南

十一又东合甘水县志渭河由郿县青化堡入境东流迳

凤泉里四十里过县北为武功界又东流六十里入兴平

韦谷水长安志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青化

店入渭县志源岀韦谷其正流西迳郿县境支流东引为

韦谷渠散没县界又韦谷东之寻罗瓦庙二沟及马跑泉

三水合流至闹庄又北至油房头合于凤泉水又安乐山

东之火罏山红崖二沟水北至鸭口合流又合海子沟凤

皇泉二水至油房头合闹庄水经哑柏镇西北入渭

强谷水县志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强弩谷北流五里合稻

谷水又北迳阳化铺为阳化河东北入渭长安志曲河在

县西五里其水合乱泉北流入渭通志暖泉在县西南二

十里迳南旺里流三十里入渭又耐山寺前有泉至闫家

舍合暖泉水

 按隋地理志盩厔县有温汤疑即今之暖泉也

骆谷水通志在县东二里水经注洛谷水出南山洛谷北

流迳长城西入渭长安志沙河在县东自终南山北流迳

县界三十五里入渭县志骆谷水正流为沙河至人远村

南合新口谷水又北迳县东尖村北入渭其支流北至西

关引为城壕东西分流又合马家村河北入渭又清凉寺

泉下流至滹沱寨合时家山泉入于沙河

黑水河通志在县东十六里水经注芒水出南山芒谷北

流迳玉女房又北迳竹圃分为二流一水北流注渭其支

流自竹圃西北入渭县志黑水源出黑水谷即芒水也合

韩谷黄谷诸水流至红崖分为卢家河又东北至沙谷堆

分为泥河又东北迳司竹局黑河湾北入渭其卢家河自

红崖北流又有熨斗谷水北流至马召村北合虎谷水至

火烧庄北合新口谷枝水又迳高店西北入卢家河又东

北入渭其泥河则自沙谷堆北入渭

 按长安志有韩水在县南三十里岀南山蒲涧北流二

 十五里入渭疑即韩谷水也

就谷水通志在县东水经注就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

西北典黑水合水上承三泉就水之右三泉奇发言归一

凟北流左迳就水又北流注于渭县志就谷水流至三清

殿军寨之东为沙河又迳焦家巷西合飞升谷水迳大谷

村北合西观谷水又迳大坚社入于黑河

田谷水通志在县东二十里水经注田溪水岀南山田谷

北流迳盩厔故城西按故城在县东又东北与一水合水上承南

泉又北注田溪水又北流注于渭长安志田谷河出终南

山下北流至大坚社为万里河入于黑河其西支流为磨

渠至楼观村合闻仙谷水又至省村合东观谷水北流至

辛庄入黑河其东支流为金水渠北迳终南里东入黑河

 按田谷水今自流入渭不合黑水

赤谷水通志在县东南一名漏水水经注漏水出南山赤

谷东北流耿谷水注之又北注渭县志赤谷水自赤谷北

流牛谷水注之水出牛谷东北合檀谷水又迳马蓬头合

赤谷水至南寨涧为涧河北入渭

耿谷水通志在县东五十里水经注水发南山耿谷北流

与柳泉合又东北与赤水会长安志耿谷水在𨝘县西南

三十里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砂石北流八兴平界合渭

水县志耿谷水一名白马河其正流迳槐道诸村至临川

寺五里入渭

甘谷水通志在县东六十里接𨝘县界水经注甘水岀南

山甘谷东合涝水长安志水在县西南二十二里阔三步

深一尺北流入兴平界合渭水县志甘谷水北流至李家

寨分二支其西支流迳𩀱溪镇西为沙河至宋村东北入

渭其东支流迳𩀱溪镇中为瑞福河至史家庄入渭

涝谷水县志在县东七十里谷岸西为本县境东为𨝘境

北流至涝店入兴平界

仙游潭县志在县南三十里即黑水潭宽二丈号五龙潭

宋时每岁降中使投金龙祀之旱祷多应潭上有石壁峭

绝相传宋苏轼章惇同游惇履险以𣾰墨书壁处又仙游

泽在县东十五里周十二里今淤宋苏轼仙游潭诗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光

摇岩上寺深到影中天我欲然犀看龙应抱宝眠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

望仙泽寰宇记在县东南三十七里水经注漏水又北迳

苇园西亦谓之仙泽元和志泽中有龙尾堆周地图记望

仙宫南泽中有石盘龙两所鳞甲动有云气声如鸣钟长

安志泽周十里县志檀谷南有红石洞洞有止泉洞口有

石盘龙其东有富谷堆疑即龙尾堆也

白龙泉长安志在县东北一里又没底泉在县北一里俱

北流三里入渭

永女泉通志一作涌女泉县志在县西七里又玉女洞泉

在县西南三十里中兴寺玉女秦弄玉也泉甘冽飮之愈

疾即宋苏轼置调水符处

金井贾志在县南三十里马召村县志有东西二井相傅

隋文帝尝飮此人呼为御井又东南六十五里有六耳泉

今存其一巳下水利

观音渠通志在县西南二十里引暖泉水东北流经南晤

堡又西南五里为兴隆渠知县梁克顺濬广济渠东岸支

流以漑新寺南望等处田按此渠今仅供民间食用无灌漑之利相近为新

口渠引新口谷水东流经枣林人远二村火烧庄又西南

五里为广济渠引西骆谷水北流经雷神寨诸处至西关

入城壕又北流入渭重濬广济渠碑记南山西骆谷水引

入县治循郭而东入渭元未堙塞正统癸亥郑公达来宰

是邑明年岁旱井泉俱涸汲者行六七里始得水公访求

故道亲为区画军民争操畚锸恐后渠道大辟奔注于壕

乃复岐之为二郭东西民利赖焉县志后淤塞县令骆锺

麟复疏濬之又西南五里为圣泽渠通志雍正四年引黑

营沟水北流经方家山至高庙斜里等堡以供食用又西

南五里为天河渠引车峪水及凤皇泉水北流经上宝峪

昌谷坊哑柏堡灌田

红崖渠通志在县南二十里卢河西岸开渠灌田北流三

里为二渠又北三里为李家渠又北二里为周家渠又北

二里为卢家渠又北二里为艾家渠又北二里为蔡家渠

又北二里为上官渠按八渠凡五堰

复盛渠通志在县东南十五里卢河东岸开渠作堰灌田

又东南十里为黄家堰渠在黑河东岸开渠作堰河水北

流为刘家渠在县东十里又北为李王渠在县东北十五

里又北为阿岔渠在县东北二十里又县东北十里有赵

家渠引淤泥泉水

就峪渠通志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引就峪水西支为渠

贡院泉渠通志在县东十五里引贡院泉水相近有龙泉

渠引龙泉水又东五里有苇园渠引天井泉水又东五里

有让泉渠引苇园水又让泉北有堰曰龙湾二泉渠在县

东北二十里流经黑河湾

磨渠通志在县东南三十里田峪水西岸引水西北流至

楼观村合闻仙谷水至省村合东观谷水其在田峪水东

岸引水东北流者为金水渠按后分水又攺入下堰亦名金水渠又赤峪渠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引赤峪水又东南五里为东磨渠引

耿谷水东流其在耿谷水西岸者为西磨渠其下流为白

马河县志河东北行者淫两岸圯冲决为害知县骆锺麟

修濬水循故道其正北行者至官家庄冲决锺麟复为修

干沟河通志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即强谷水下流章泰干沟新河

记河源岀翠凤山即俗所称娘娘山也由山𪋤发源迤逦东行以渐而北至七渠寺则地平土踈易于冲漫每常夏

秋雨水骤至洪流四布恣纵奔腾明天启间邑令梁克顺留心沟洫导水东行绕六屯之南槐花之东曲折十馀里

以入于渭既经涂纡远失其自然之性又岁久淤积河身寖高以故在在泛溢荡析田庐余初临此地相度地势另

辟新河由七渠寺直达渭河不但河中之水不能旁溢为灾并平地沮洳低洼泥淖之道俱成𤏟上遂使六十年之

涂泥泽国顿攺乐郊

沙河通志在县东二十里沙泉流出县令章泰以南淇水

以下黑水湾以上首尾六七里河身仅宽数尺水不能容

泛溢为患康熙二十年春开广三丈濬深一丈两岸坚筑

高堤水行堤中止及其半稻田大稔花谷倍收

 按盩厔故渠计三十有一而例报册内仅载二十一道

 因观音等渠水流微细灌漑无多故也惟广济一渠发

 源西骆谷历黄甫寨等十三村直注县西城壕既利田

 功更资汲取所关甚钜乾隆三年曾经动

帑兴修计长五千四百丈宽八尺深六尺销银五百五十

 两至二十年以后久未䟽濬渐致淤塞三十八年徐大

 令作梅亲加履勘见水源甚旺挹注无资因劝谕䟽通

 居民争操𤰳锸从事渠道大开灌田无算馀水仍注城

 壕并责成水老启闭疏泄毋使淤塡以资利赖又县有

 园碁寨堤一道长三百二十丈宽五尺高一丈七八尺

 亦于乾隆二十年修筑计销银四百两至古渠堰在县

 者有𣾰渠长安志在县南五里又灵轵渠通志在县北

 河渠书关中灵轵引诸水汉沟洫志作引诸川水汉地理志盩厔

 县灵轵渠武帝穿水经注盩厔县北有蒙茏源上承渭

 水于郿县东迳武功县为成林源东迳县北亦曰灵轵

 源通志源在故上林苑中今堙又韦谷渠在县西南四

 十五里盩厔郡县界自扫帚岭流岀经塔庙渠至青花

 镇今虽堙没渠形尚存长安志韦谷渠自南山流下至青花店疑即寰宇记县境之𣲗

 又红龙渠县志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引车谷水西流

 入涝池又中望渠在县西南引耐山寺泉及暖泉水又

 斑竹园泉通志在县东三十里又稻峪水在县西南三

 十里又莲花池清泉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今并湮废

 渭南县

渭水禹贡锥指自临潼界来东迳县北四里又东入华州

界水经注渭水自合泠水又东得首水又东得西阳东阳

二水又东与竹水合县志渭水自临潼交口渡入县境城

北曰上涨渡又东南流至仓堡嘴曰下涨渡又东北流至

大李渡入华州境按上涨下涨二渡今湮

泠水县志在县西四十里发源马峪老池头北流迳南雒

底又白庄沟水岀驹儿岭北西北流与泠水合又西北合

三岔河迳临潼之零口镇北入渭

杜化谷水马志在县西南十里长安志水出零谷县志零

谷口水在县西步高宫东历新丰原北入渭

湭水通志在县西门外水经注首水南岀倒虎山南总五

水单流北注入渭元和志酋水出县西南石楼山北八渭

朱可衧湭水桥记湭水古首水也源出石鼓山麓与武渠

小峪羊峪曹峪清水石泉诸水合流于清涧头迤𨓦而北

迳邑城西北二门东注于渭县志湭水山石鼓山北流迳

石泉岩峪又迳望竿岭西武渠沟至清涧头有羊河源岀

元𧰼山之大峪又有小峪河源岀小峪山流迳花园村东

合于清水河河一名花园川以曹后花园名在县南三十里一名清涧源

岀黄狗峪迳南北月圆山合小峪水又有曹峪水源岀曹

峪流迳伴红坡俱北流入于湭水又北迳丰原北麓之口

又北迳密畤台之右循县城西北入渭

 按酋与首疑因字形似而讹然字书湭水名在雍州则

 其来巳久又渞亦音湭也

明光峪水县志在县东三里源出明光峪相传昔时崖畔

有光其水北流入渭

西阳水通志在县东八里源出西阳谷其东为东阳水源

出东阳谷水经注二水并南岀广乡原北垂北入渭县志

阳谷水在县东其水北流至官路突起如脊名分水岭东

西流入渭

大赤水贾志在县东二十里华渭之界一名竹水水经注

竹水南岀竹山北流迳郿加谷历广乡原东俗谓之大赤

水北流注于渭县志一名清水河相传晋周处斩蛟于此

又县东南有羊峪水东有黑掌峪水葫芦峪水俱东北流

入赤水

 按水经注赤水有二竹水为大赤水在西灌水为小赤

 水在东寰宇记大赤水一名箭峪水盖以水出竹山竹

 箭之义相通也华州志以小赤水为出箭峪混二水为

 一悮矣

大岭川通志在县西南百五十里县志自青冈坪至东西

川南总谓大岭川

万寿涡通志在县北渭河北寰宇记在下邽县南四十里

此涡或兴雾起云时有牛马猪羊变见形状游沙渚间今

王尚泽长安志在县西十五里

齐家滩县志在县东北十里龙背寨东北

吕家沟县志在县东南二十里又东南五里坳底村有灵

池长安志后魏永熙元年水自涌成池周八十步

涌泉县志在城北径百馀亩中莳荷芰

袁公泉县志在襟湭门外官路北

梁泉长安志在县东南百五步县志龙尾坡东有梁泉西

有姜泉又有甘泉

 按长安志甘泉在县城内以渭南故城在今县东南也

 今泉在县神川原东南

蔡泉县志在县城东亦名蔡顺井又名蔡孝子井神川原

北麓旧有井九一曰魏王井相传西魏都长安时所甃馀

并湮塞

龙泉县志在县西南四十里清涧又灵源泉在龙泉西南

即西魏置灵源县处按灵源故城在县西南又县西南五十里马峪

口有石泉一作十泉

东西咸井县志在县东北四十里甘泉社巳下水利

东阳谷水渠通志在县东十里引东阳谷水自康家沟流

经候马等村灌田

杜化谷水渠通志在县西十里引杜化谷水灌田

瑞泉通志在县南五里当龙尾坡之半悬流如线旱祷多

应又南十五里有龙泉又南二十里有清水河渠引清水

河又南十里有小谷水渠

 按古渠堰在渭南者有漕渠长安志在县北一里县志

 自临潼来东入华阴界又白渠通志在县北自临潼县

 流入入渭水水经注白渠东迳秦孝公陵北又东南迳

 居陵城北莲勺城南又东注金氏陂又东南注于渭

 地理志载华阴有白渠即此长安志以白渠在栎阳入渭今考水经注云白渠东注金氏陂而唐地理志亦载

 武德二年引白渠水灌下邽金氏陂则县境白渠唐时尚流至宋后始废也又金氏陂通志

 在县东北隋地理志下邽县有金氏陂寰宇记汉昭帝

 时以金日䃅有功赐其地因名即今渠西废陂是也唐

 武德二年引白渠入陂贞观三年于陂侧置监十二年

 废监以其田赐王公古云此陂水满则关内豊稔陂西

 又有东陂又南有月陂形如月皆名金氏陂又义堤通

 志在县北渭河岸邑人光禄卿史记事筑又赤水堤在

 县东南轩赤水堤碑记赤水镇西堡田旧称膏腴嘉隆

 中奔流冲决堡墉渐圯畦陇变为沙汀不啻千亩张令

 栋观水度势植柳筑堤下穿水眼以通灌漑自堡东北

 隅开渠至西北隅汇于北门左之古渠于是水不为堡

 患田亦有秋又湭水县志湭水西湄人恒筑堰作渠自

 风门达之西关北至槐衙灌田可数十顷又县东关北

 崖下昔有稻田数百亩崖下有泉十馀又间穿井取水

 以灌又西阳谷水贾志可资灌漑又古湫池县志在渭

 南县城东北五十里交斜镇又盐池通志在县东北六

 十里汉宣帝纪宣帝尝困于莲勺卤中如淳注莲勺有

 盐池纵横十馀里其乡人曰卤中莲勺故城在县东北县志莲花

 池在县东北来化镇即莲勺县故阯今并涸

 富平县

𣾰沮水通志在县南自耀州流入又南入临潼界水经注

沮水历土门南原下东迳怀德城甫按城在县西南非朝邑之怀德故城也

又东迳叹太上皇陵北按元和志陵在栎阳县东二十五里东注郑渠分为

二水一木东南出即浊水也至白渠与泽泉合俗谓之㭍

水又谓之㭍沮水绝白渠东迳万年县故城北其一水东

岀即沮水也东与泽泉合又循郑渠东迳当道城南又东

迳莲勺县故城北按当道城在县东北莲勺今属渭南括地志沮水一名石

川水源出富平东南入栎阳长安志𣾰沮水在县西北四

十五里过义亭脾阳丰润三乡县志𣾰沮水从县西而南

至盘龙原涧谷水入之又东流历荆山之阴自㫁原口而

南温泉河入之

金定河通志在县西十八里一名赵氏河县志即耀州涧

谷河之下流自田家营入境至程家堡入石川河计流县

境十里

泽多泉通志在县西北即泽泉水水经注泽泉水岀沮东

泽中与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谓是水为𣾰水也东流

迳薄昭墓南又迳怀德城北东南注郑渠合沮水长安志

泽多泉在县西十三里永润乡温泉村东入薄台川三十

按薄台川在县南八里东甫入𣾰沮河县志一名温泉河源岀县

西北中山麓隆冬不水又涧头泉在县西北十里流迳怀

德城西泽多泉入之为薄台河又流至县北北泉入之又

至窦村丰泉入之按丰泉俗称稻地泉今涸又东至南阳村北陆川入

按北陆川在县东北五里即军塞西泉也又至安头南入石川河

频水通志在县东北七十里源岀频山即大小石谷二涧

水长安志大石谷涧在美原县北十五里小石谷涧在县

北十里县志频水微甚出山不一二里即涸山前为通川

一名锦川秦主翦求美田即其地又梁邱涧在县北五十

卤泊滩通志在县东即盐池魏地形志频阳有盐池一名

盐池泽唐地理志富平有盐池泽元和志盐池泽在县东

南二十五里周𢌞二十里县志白马泉在咸泉东十里即

阴村右泉东流至张北里东南与龙泉水合而东流五里

为卤泊滩一名明水滩一名东滩冬夏不竭可煮盐又县

西二十里为臧村滩岁旱其土可煎盐谓之西滩又县东

十里有盐泉曩时味咸近甘可飮

五龙泉县志在县西北巳下水利

官渠县志𣾰沮水历县西北隅曰岔口河自北而南水滨

皆可导灌田亩其由东滨而南者初曰官渠一名判官渠在县

西北五十里按此渠今失修濬次文昌渠长安志文昌渠在县西

北十七里永闰乡自义林乡引𣾰沮河水漑民田十里又

南为通镇渠又南为永济渠长安志永济渠在县西北二

十五里引𣾰沮河水灌民田十里又南为石惠渠又南为

自在渠又南为永兴渠又南为新渠又南为顺阳渠又南

为石水渠长安志石水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引𣾰沮河

漑民田十里

永润渠县志起木节口抵故漏泽园近则水至南关南为

广济渠又南为永丰渠又南为溢水渠又南为遗爱渠又

南为千年渠河水又自南而东流为阳九渠长安志阳渠

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引𣾰沮水漑民田十五里县志一名

广惠渠遇雨泽时降则引石川河水旱则由金定渠筑堰

借引赵氏河水此石川东滨之灌田者其由西滨而南者

最北曰偃武渠长安志偃武渠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义林

乡来自华原县流经县界漑民田八里南为中渠按石川诸渠旱

甚则流亦微细惟堰武中渠长流不竭以兼引梁家泉水故也又南为小白马渠又南为

大白马渠长安志白马渠在县西北四十里义林乡信义

村引𣾰沮水漑民田十五里又南为永兴渠

洞子渠县志起十八坊灌田南为河西广济渠雍正三年

开又南为永寿渠又南为长泽渠长安志长泽渠在县西

北三十里义林乡西阳村引𣾰沮水漑田十五里

金定渠乔因阜金定渠记渠起县西十里盘龙湾引赵氏

河水抵义城石川深二丈五尺阔一丈八尺长二十馀里

又渠堰为障水计长十二丈底阔一丈五尺顶阔八尺邑

令刘兑开又西十里为直城渠长安志直城渠一名簿台

河在县西南二十里漑民田二十里县志邑水灌田次者

温泉河也引泉水历南岸灌齐堡村者为直城渠东流与

泽多泉合由北岸引以灌田者为怀德渠支分为顺城渠

起老堰止焦村傍河易崩损县令刘兑分怀德渠水由温

泉石桥槽而南至于县隍更渠名玉带复横穿温泉河而

南至县北门外经流窦村又东为圃田渠

顺阳渠通志在县东北频山下山后同官界地势甚高诸

山之水皆自频山下注分东西二河东河自赵老峪岀分

为二派东曰顺阳渠西曰薛家渠按薛家渠旧灌薛家沟等十二村田今渠口犹

存而各村堡支分小渠大半圯废利益无多西河出山南流其在河东者为孙

家渠弘治间开濬在河西者为朝阳渠

 按富平渠堰皆资𣾰沮赵氏温泉三河故渠凡三十有

 七久未修濬日渐湮塞崔大令龙见重加勘视䟽通昔

 志所载自在新开二渠久废其广济大白马新渠永济

 杨家清泉小判官永兴遗爱长泽十渠灌田如旧文昌

 石惠通镇永济永兴永丰广泽永昌溢水石水千年永

 润偃武小白马兴隆中渠永寿十七渠计今灌田二百

 七十二顷六十一亩数皆视昔有加县志旧称中渠灌田千亩永寿灌田

 二万亩皆妄此𣾰沮河渠现在二十七道之情形也又赵氏

 河自县西乡盘龙湾抵交口入𣾰沮为渠二一曰广惠

 灌田十二顷一曰金定灌田十顷温泉河渠六曰怀德

 顺城即旧志之直城玉带即旧志之顺城倒回宏济圃田灌田数目与

 前略同又顺阳河一道开渠名直城者自西乡神下村

 发源至齐堡村灌田四十亩按即前志之顺阳薛家二渠非温泉河之直城也

 又大水峪古渠灌田六顷三十亩统计境内渠三十七

 道今并时加濬治一律深通至渠名及经流村落志乘

 每互有异同良以渠道非大川可比多凭农民口述及

 案牍流传留心履勘自能画一也他县并仿此至古渠

 堰在富平久巳堙废者有郑渠通志在县北自三原流

 入又东入蒲城界又北白渠周文帝纪大统十六年泾

 州刺史贺兰祥修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长安志

 渠在县南二十里来自三原漑富平民田四十里其水

 东入𣾰沮河又龙门堰石川堰并在县南二十里常平

 堰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又寇莱公渠县志在县东南南

 入临潼界有故迹世传莱公修者又潼河县志在县北

 三尺岭北说者谓导潼河水而南由赵老峪岀借顺薛

 二渠灌山前田岁可一二千顷潦不灌时引水令历盖

 村而西从河故道至于后坡旱潦可恃无恐明县令时

 泰屡议䟽凿未成而罢

 醴泉县

泾水通志在县东北五十里自淳化𢌿流入县境又东雨

入泾阳界水经注泾水东迳九𡽀山东仲山西县志泾水

入县界泔水流入焉东岸则郑白渠所出也

泔河通志在县北十里自乾州流入又东合于泾水一作

甘河长安志甘河自县西北甘北镇来至县东北泾甘渡

入泾水又作甘泉魏地形志宁夷县有甘泉隋地理志醴

泉县有甘泉水

石泉谷水县志在县西北四十里水自石出两水合流入

于泔民因其流为水磨一名浪水隋地理志醴泉县有浪

水寰宇记承阳山有石泉黄图谓之浪水

白水谷水通志在县北八十里又波水谷豆卢谷二水俱

在县东北七十里又巴谷水流迳昭陵之右并南流入于

泔水

 按惰地理志醴泉县有波水当即波水谷水也

泥河通志在县城北源出泥泉东流入泔水北岸有志公

泉相传梁僧宝志卓锡于此

岩谷水通志在县东北观音堂水岀石罅中南流入泔水

湫池县志在县东南十五里显圣庙南水清而深祷雨有

醴泉贾志在县东南三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汉宣帝

时涌岀隋置县于此

麻池通志在县东五十里

郑公泉县志在县城西北县令郑廷秀修望干桥有泉涌

岀因名

郑泉县志在县东北七十里已下 水利

 按县志郑子真躬耕谷口挹泉于此考子真谷口在褒

 城箕山今云在醴泉盖误详见前

龙洞渠通志在县东北六十里长安志图说醴泉本汉谷

口治所在泾水西今犹有田在于泾东与其灌漑夫役不

及宋修石渠六县夫无醴泉泾阳志醴泉在渠上游所漑

之田甚少今分泾阳王屋斗内水灌田三千三百馀亩

 按古渠堰在醴泉者有安谷水县志在县北二十里明

 嘉靖四年谷中岀水居民引以灌田又巴谷水在县北

 八十里经昭陵右万历间邑人赵云璧创渠于此又屺

 峪河在县南又观音泉在县东北与巴谷水合流漑田

 今皆无灌漑之利

 同官县

沮水通志在县西四十馀里自宜君界迳耀州流入县界

又南流复入耀州界即宜君水也耀州志宜君水自州西

北受府西河南入同官境为梁寨河又南受吕村河又西

南受沙罗水又南复入州境

铜官川通志在县东北一里西南流合𣾰水入耀州界太

元九年苻秦堰铜官川水以困姚苌即此水经注铜官水

岀祋祤县东北西南迳铜官川谓之铜官水又西南流迳

祋祤县东县志亦谓之同水源岀哭泉自县北南流与𣾰

水合

𣾰水县志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北高山西南流合铜官

川又南受雄同川水按长安志水在县东四十里又西南受雷平川水

按通志水在县西二十里又西南入州界其水善溢甚为邑害

乌泥川县志在县东北十五里源出车挽沟又有汉井泉

水在县东北三十里南流合乌泥川东入蒲城界通志乌

泥川源出鳌背山迳县东南流入白水县为白水又入蒲

城县为南河水又东南入洛又东北十五里为大石盘川

又有小石盘川在县北四十里耀州志循马兰山北而东

流合大石盘水长安志川东流入坊州宜君县界

清廉泉贾志在县署又芹井通志在儒学味甘比他井斤

重二两洪武二年开平王常遇春行军至此凿

柏榆泉长安志在县西南一里又三山泉通志在县东南

疗宿疾又亭子泉长安志在县东一里巳下水利

䕶城堤县志在县城东起金山之东环城东南接嶂山之

麓明万历二十一年县令马铎以𣾰沮二水为城患筑堤

障之四十五年县令刘泽远增筑完厚水去城百丈许

 耀州

沮水通志在州西门外自同官界流入又东南入富平界

水经注沮水迳宜君川世谓之宜君水按水在鄜州冝君界又得黄

嵚水口按水出云阳县石门山黄嵚谷东南流注宜君水云阳今淳化县东南流迳祋祤

县故城西按城在今耀州东一里又南合铜官水又南出土门山西

谓之沮水禹贡锥指沮水岀中部子午岭迳州西而东会

𣾰水州志沮水自宜君东北界来一岀银儿坪一出太子

石俱西南至杨秀川合流为宜君水又南受郑川水又过

唐家店受大峪河水又南过耙楼山受𥿄房河水又南受

姚谷河水又南受石觜河又南受府西河水又南入同官

境合诸水又南至苏家店复入州境为堰头河又南受胡

思泉始名沮水过锦阳川迳州城西循西乳山受梁家泉

水东会𣾰水合流出鹳鹊谷入富平界通名为石川河

𣾰水通志即铜官水禹贡锥指在州东门外水出同官县

东北西南注铜官水又西南至州南与沮水合水经注铜

官水又东南流迳祋祤县东西南流迳其城南原下而西

南注宜君水长安志𣾰水同官界来经县十五里南流入

富平界合沮水俗名石川水州志自同官西南入州境尹

师涧水入焉按涧在五台山北五里又南迳城东五台山西至乳山

下合沮水

涧谷河通志一名金定河在州西南十五里水清见石又

名见底河州志水出州西北孝义乡焦岩村东南过牛村

名申家河又东南名鱼池河又东南入三原界

浊谷水通志在州西南水经注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

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又东南岀原注郑渠州志水出州

西北甲池堡南马鞍口南流二十里为宝泉河又南为凉

泉河又南至三原曰楼底河

清谷水通志一名清河在州西三十五里自三水县流入

又南入三原界水经注清水流迳黄嵚山西又南入祋祤

县历原南出谓之清水口州志水一名清河出州西北石

门山麓南至小邱合环河南经泾阳三原至临潼之相桥

入石川河又州境有三谷水皆流入峡中石上往往有凿

孔深广尺许盖旧时碾硙遗迹也又环河在州西北六十

里源岀大唐山流过金圭车盖二山东南与清谷水合

绣女房沟通志在州西北百十里有石洞相传后周明帝

为宜州刺史采女于此

凉泉通志在州西南三十里凉泉里其水极凉又州境有

御池泉五龙泉俱自山顶涌岀巳下水利

𣾰水渠州志在州东南五里南为退滩渠𣾰水经同官终

县境无灌漑利流经耀州城东南始有二渠俱明成化时

知州邓真开灌城东南负郭地

新开渠通志在州西北二十里引沮水灌田南为烟雾渠

在州西北十里又南为甘家中渠二渠俱嘉靖中知州李

廷宝开又南为甘家渠又南为通城渠灌北关田入城中

灌在城园田名洒街水盖金元故渠永乐初州判华子范

开成化时知州邓真重修又南至阴家村为水磨渠又南

至城西为越城渠灌城西南负郭田沮水又南合𣾰水入

富平界

 按古渠堰在耀州者有强公渠通志在州西南唐书强

 循传循仕雍州司士参军华原无泉人畜多渴死循教

 民凿渠浸田一方利之号强公渠又州东有𣾰水堤宋

 河渠志熙宁七年知州阎充国募民治𣾰水堤州志成

 化中𣾰水啮州东城嘉靖二十五年知州周廷杰作东

 城石堤或以为就宋堤治之也今并堙废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