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卷08
卷七 ◄ | 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 卷八 |
► 卷九 |
|
西安府志卷第八
大川志〈附水利 三原 盩厔 渭南 富平 醴泉 同官 耀州〉
三原縣
淸谷水通志一名曲梁水在縣南北兩城之中自耀州流
入又東南逕涇陽復逕縣境入高陵界水經注淸水自歴
縣南原岀謂之淸水口東南流絶鄭渠又東南入高陵縣
志亦名淸河自耀州來至縣西北十五里許出谷口西南
冶谷水自淳化來㑹又東逕縣北門外東流至臨潼界入
石川河
濁谷水通志在縣北自耀州流入水經注濁水上承雲陽
縣東大黑泉東南流謂之濁谷水又東南岀原注鄭渠又
東與沮水合耀州志濁谷水南至三原曰樓底河又東至
張村分數渠灌田至唐村無復河道縣志在縣北淸谷水
東自耀州界出浮山峪口南下東流其水峻急渾濁
趙氏河縣志在縣東北其上源曰澗谷河自耀州流入下
流至富平界科子頭與石川河㑹
焦穫澤雍勝畧在縣西五里朱子詩傳焦未詳穫在三原
縣縣志卽今之渠口
五龍泉縣志在縣東北三十里五龍村五泉合流方一里
許〈巳下水利〉
大白渠通志卽北自渠自涇陽北限分水東入西關內〈支分〉
〈南流者爲石囤斗〉又東經縣城內出東關外〈支分南流者爲平臯大小等斗今按此渠〉
〈昔時東北入富平今至大召村丘〉大白渠之下則爲邢堰長安志圖說堰
不知所起因北限地高水勢不及遂引淸冶二谷水經三
原龍橋鎭以東至邢村截河爲堰其水與涇合流下分二
渠中有深溝卽古白渠故道也縣志縣西北里許淸河南
岸古渠一道南抵白渠又清河上流東岸亦有古渠繞縣
北關迤𨓦東北而去明宣德間遺蹟尚存亦謂之邢堰旋
廢邢堰之下又分二渠北曰務高〈今廢〉南曰平臯|按平臯〈渠卽今〉
〈白渠之經流縣城者〉
中白渠通志在縣南官村自高陵入縣界東流至高家堡
支分爲洪沙渠東入臨潼界其白渠正流復入高陵常家
村
毛坊渠縣志在縣北三十五里洪水鎭南淸峪河北岸作
堰淸峪河又自西而南爲原成渠在閭村淸河上流西岸
作堰〈按淸河自耀州入縣境毛坊里西流數十丈後折而南故毛坊渠在北岸原成渠在西岸〉其下流
入涇陽峪水又南爲工進渠於楊杜村淸峪河東岸作堰
經第五村又從東支分而南凡四斗其渠正身則東南穿
涇陽之魯橋鎭與下五渠合
五渠通志渠首在涇陽峪口西北淸峪河東岸穿魯橋鎭
會工進渠折而東流入縣界經潘家等堡又支分爲斗門
渠身正東流至無量廟前會濁峪水東過西陽鎭北又東
北經康馬堡北爲翟家堰又折而南從北岸支分者凡三
斗南岸支分者凡五斗又西流入西陽鎭之東門又分二
支一支北流岀鎭北門與先過西陽鎭北之渠身合一支
西南流岀鎭南門復西流爲薦福堰
木漲渠通志渠首在涇陽魯橋鎭西谷口下淸峪河東岸
五渠之下先時河底渠高水不能行王端毅恕命鄉人從
谷口以上開渠與木漲接後因河水泛漲渠口衝壞其子
承裕尚書復於上流開新渠水得通行舊時作堰俱用小
石易於衝決梁中書希贄輸三千金購大石壘砌寛厚名
曰滾堰涓滴不漏灌田七萬餘畝
小毛堰通志在縣北二十里引濁谷水於上流南岸作堰
經周家堡復東流子北岸作堰曰長孫堰〈按濁水來自耀州入縣界先南〉
〈流後折而東故小毛堰在南長孫渠在北〉經流九郞廟長安志圖說三原北境
高卬涇水不及今引濁峪水分爲六渠以漑近山之地
烏龍泉通志在瓦窰溝又黃龍泉在二郞廟左又龍尾泉
在老虎溝一泉在上屬富平一泉在下屬縣又白龍泉在
賈家陂居民並導以漑田
神泉通志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白馬泉上有白馬神祠
縣志泉有雲氣覆其上一名白龍泉焦源溥記池陽之間
有白龍谷白龍之水出焉有物居之其狀如龜見則數雨
崇禎七年秦中大旱邑令張縉彥籲祀之雨三日歲乃大
熟又樊泉縣志在縣北二十里馮村山半味甘冽又夭壽
泉在張村里又孫家泉在孫家村又娘娘廟泉在羅漢堡
又無名泉六一在王村北一在小王村觀音寺一在薔薇
寺後一在蘇家坡東一在李張村東一在蘧家坡西諸泉
積水一晝夜可灌田三四畝
盩厔縣
渭水禹貢錐指在縣北五里自郿縣流入又東逕興平入
縣界水經注渭水東逕郿隖南〈按郿隖在今郿縣東北十五里〉又東合
洛谷水〈按洛當作駱在縣西南〉又東芒水從南來注之〈按水在縣東南〉又東
逕槐里縣南又東與芒水枝流合又東北逕黃山宮南就
水注之又東合田溪水又東逕槐里縣故城南〈按城在今興平東南〉
〈十一里〉又東合甘水縣志渭河由郿縣靑化堡入境東流逕
鳳泉里四十里過縣北爲武功界又東流六十里入興平
界
韋谷水長安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靑化
店入渭縣志源岀韋谷其正流西逕郿縣境支流東引爲
韋谷渠散沒縣界又韋谷東之尋羅瓦廟二溝及馬跑泉
三水合流至鬧莊又北至油房頭合於鳳泉水又安樂山
東之火罏山紅崖二溝水北至鴨口合流又合海子溝鳳
皇泉二水至油房頭合閙莊水經啞栢鎭西北入渭
強谷水縣志在縣西二十里源出強弩谷北流五里合稻
谷水又北逕陽化舖爲陽化河東北入渭長安志曲河在
縣西五里其水合亂泉北流入渭通志暖泉在縣西南二
十里逕南旺里流三十里入渭又耐山寺前有泉至閆家
舍合暖泉水
按隋地理志盩厔縣有溫湯疑卽今之暖泉也
駱谷水通志在縣東二里水經注洛谷水出南山洛谷北
流逕長城西入渭長安志沙河在縣東自終南山北流逕
縣界三十五里入渭縣志駱谷水正流爲沙河至人遠村
南合新口谷水又北逕縣東尖村北入渭其支流北至西
關引爲城壕東西分流又合馬家村河北入渭又淸涼寺
泉下流至滹沱寨合時家山泉入於沙河
黑水河通志在縣東十六里水經注芒水出南山芒谷北
流逕玉女房又北逕竹圃分爲二流一水北流注渭其支
流自竹圃西北入渭縣志黑水源出黑水谷卽芒水也合
韓谷黃谷諸水流至紅崖分爲盧家河又東北至沙谷堆
分爲泥河又東北逕司竹局黑河灣北入渭其盧家河自
紅崖北流又有熨斗谷水北流至馬召村北合虎谷水至
火燒莊北合新口谷枝水又逕高店西北入盧家河又東
北入渭其泥河則自沙谷堆北入渭
按長安志有韓水在縣南三十里岀南山蒲澗北流二
十五里入渭疑卽韓谷水也
就谷水通志在縣東水經注就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
西北典黑水合水上承三泉就水之右三泉奇發言歸一
凟北流左逕就水又北流注於渭縣志就谷水流至三淸
殿軍寨之東爲沙河又逕焦家巷西合飛昇谷水逕大谷
村北合西觀谷水又逕大堅社入於黑河
田谷水通志在縣東二十里水經注田溪水岀南山田谷
北流逕盩厔故城西〈按故城在縣東〉又東北與一水合水上承南
泉又北注田溪水又北流注於渭長安志田谷河出終南
山下北流至大堅社爲萬里河入於黑河其西支流爲磨
渠至樓觀村合聞仙谷水又至省村合東觀谷水北流至
辛莊入黑河其東支流爲金水渠北逕終南里東入黑河
按田谷水今自流入渭不合黑水
赤谷水通志在縣東南一名漏水水經注漏水出南山赤
谷東北流耿谷水注之又北注渭縣志赤谷水自赤谷北
流牛谷水注之水出牛谷東北合檀谷水又逕馬蓬頭合
赤谷水至南寨澗爲澗河北入渭
耿谷水通志在縣東五十里水經注水發南山耿谷北流
與柳泉合又東北與赤水會長安志耿谷水在𨝘縣西南
三十里濶三歩深一尺其底並砂石北流八興平界合渭
水縣志耿谷水一名白馬河其正流逕槐道諸村至臨川
寺五里入渭
甘谷水通志在縣東六十里接𨝘縣界水經注甘水岀南
山甘谷東合澇水長安志水在縣西南二十二里濶三歩
深一尺北流入興平界合渭水縣志甘谷水北流至李家
寨分二支其西支流逕𩀱溪鎭西爲沙河至宋村東北入
渭其東支流逕𩀱溪鎭中爲瑞福河至史家莊入渭
澇谷水縣志在縣東七十里谷岸西爲本縣境東爲𨝘境
北流至澇店入興平界
仙遊潭縣志在縣南三十里卽黑水潭寛二丈號五龍潭
宋時每歲降中使投金龍祀之旱禱多應潭上有石壁峭
絶相傳宋蘇軾章惇同遊惇履險以𣾰墨書壁處又仙遊
澤在縣東十五里周十二里今淤〈宋蘇軾仙遊潭詩翠壁下無路何年雷雨穿光〉
〈搖巖上寺深到影中天我欲然犀看龍應抱寶眠誰能孤石上危坐試僧禪〉
望仙澤寰宇記在縣東南三十七里水經注漏水又北逕
葦園西亦謂之仙澤元和志澤中有龍尾堆周地圖記望
仙宮南澤中有石盤龍兩所鱗甲動有雲氣聲如鳴鐘長
安志澤周十里縣志檀谷南有紅石洞洞有止泉洞口有
石盤龍其東有富谷堆疑卽龍尾堆也
白龍泉長安志在縣東北一里又沒底泉在縣北一里俱
北流三里入渭
永女泉通志一作湧女泉縣志在縣西七里又玉女洞泉
在縣西南三十里中興寺玉女秦弄玉也泉甘冽飮之愈
疾卽宋蘇軾置調水符處
金井賈志在縣南三十里馬召村縣志有東西二井相傅
隋文帝嘗飮此人呼爲御井又東南六十五里有六耳泉
今存其一〈巳下水利〉
觀音渠通志在縣西南二十里引暖泉水東北流經南晤
堡又西南五里爲興隆渠知縣梁克順濬廣濟渠東岸支
流以漑新寺南望等處田〈按此渠今僅供民間食用無灌漑之利〉相近爲新
口渠引新口谷水東流經棗林人遠二村火燒莊又西南
五里爲廣濟渠引西駱谷水北流經雷神寨諸處至西關
入城壕又北流入渭重濬廣濟渠碑記南山西駱谷水引
入縣治循郭而東入渭元未堙塞正統癸亥鄭公達來宰
是邑明年歲旱井泉俱涸汲者行六七里始得水公訪求
故道親爲區畫軍民爭操畚鍤恐後渠道大闢奔注於壕
乃復岐之爲二郭東西民利頼焉縣志後淤塞縣令駱鍾
麟復疏濬之又西南五里爲聖澤渠通志雍正四年引黑
營溝水北流經方家山至高廟斜里等堡以供食用又西
南五里爲天河渠引車峪水及鳳皇泉水北流經上寳峪
昌谷坊啞栢堡灌田
紅崖渠通志在縣南二十里盧河西岸開渠灌田北流三
里爲二渠又北三里爲李家渠又北二里爲周家渠又北
二里爲盧家渠又北二里爲艾家渠又北二里爲蔡家渠
又北二里爲上官渠〈按八渠凡五堰〉
復盛渠通志在縣東南十五里盧河東岸開渠作堰灌田
又東南十里爲黃家堰渠在黑河東岸開渠作堰河水北
流爲劉家渠在縣東十里又北爲李王渠在縣東北十五
里又北爲阿岔渠在縣東北二十里又縣東北十里有趙
家渠引淤泥泉水
就峪渠通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引就峪水西支爲渠
貢院泉渠通志在縣東十五里引貢院泉水相近有龍泉
渠引龍泉水又東五里有葦園渠引天井泉水又東五里
有讓泉渠引葦園水又讓泉北有堰曰龍灣二泉渠在縣
東北二十里流經黑河灣
磨渠通志在縣東南三十里田峪水西岸引水西北流至
樓觀村合聞仙谷水至省村合東觀谷水其在田峪水東
岸引水東北流者爲金水渠〈按後分水又攺入下堰亦名金水渠〉又赤峪渠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引赤峪水又東南五里爲東磨渠引
耿谷水東流其在耿谷水西岸者爲西磨渠其下流爲白
馬河縣志河東北行者淫兩岸圯衝決爲害知縣駱鍾麟
修濬水循故道其正北行者至官家莊衝決鍾麟復爲修
築
乾溝河通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卽強谷水下流〈章泰乾溝新河〉
〈記河源岀翠鳳山卽俗所稱娘娘山也由山𪋤發源迤邐東行以漸而北至七渠寺則地平土踈易於衝漫每常夏〉
〈秋雨水驟至洪流四布恣縱奔騰明天啟間邑令梁克順留心溝洫導水東行遶六屯之南槐花之東曲折十餘里〉
〈以入於渭旣經塗紆遠失其自然之性又歲久淤積河身寖高以故在在泛溢蕩析田廬余初臨此地相度地勢另〉
〈闢新河由七渠寺直達渭河不但河中之水不能旁溢爲災並平地沮洳低窪泥淖之道俱成𤏟上遂使六十年之〉
〈塗泥澤國頓攺樂郊〉
沙河通志在縣東二十里沙泉流出縣令章泰以南淇水
以下黑水灣以上首尾六七里河身僅寛數尺水不能容
泛溢爲患康熙二十年春開廣三丈濬深一丈兩岸堅築
高隄水行隄中止及其半稻田大稔花穀倍收
按盩厔故渠計三十有一而例報冊內僅載二十一道
因觀音等渠水流微細灌漑無多故也惟廣濟一渠發
源西駱谷歴黃甫寨等十三村直注縣西城壕旣利田
功更資汲取所關甚鉅乾隆三年曾經動
帑興修計長五千四百丈寛八尺深六尺銷銀五百五十
兩至二十年以後久未䟽濬漸致淤塞三十八年徐大
令〈作梅〉親加履勘見水源甚旺挹注無資因勸諭䟽通
居民爭撡𤰳鍤從事渠道大開灌田無算餘水仍注城
壕並責成水老啓閉疏洩毋使淤塡以資利頼又縣有
園碁寨隄一道長三百二十丈寛五尺高一丈七八尺
亦於乾隆二十年修築計銷銀四百兩至古渠堰在縣
者有𣾰渠長安志在縣南五里又靈軹渠通志在縣北
河渠書關中靈軹引諸水〈漢溝洫志作引諸川水〉漢地理志盩厔
縣靈軹渠武帝穿水經注盩厔縣北有蒙蘢源上承渭
水於郿縣東逕武功縣爲成林源東逕縣北亦曰靈軹
源通志源在故上林苑中今堙又韋谷渠在縣西南四
十五里盩厔郡縣界自掃帚嶺流岀經塔廟渠至靑花
鎭今雖堙沒渠形尚存〈長安志韋谷渠自南山流下至靑花店疑卽寰宇記縣境之湋〉
〈水也〉又紅龍渠縣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引車谷水西流
入澇池又中望渠在縣西南引耐山寺泉及暖泉水又
斑竹園泉通志在縣東三十里又稻峪水在縣西南三
十里又蓮花池淸泉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今並湮廢
渭南縣
渭水禹貢錐指自臨潼界來東逕縣北四里又東入華州
界水經注渭水自合泠水又東得首水又東得西陽東陽
二水又東與竹水合縣志渭水自臨潼交口渡入縣境城
北曰上漲渡又東南流至倉堡嘴曰下漲渡又東北流至
大李渡入華州境〈按上漲下漲二渡今湮〉
泠水縣志在縣西四十里發源馬峪老池頭北流逕南雒
底又白莊溝水岀駒兒嶺北西北流與泠水合又西北合
三岔河逕臨潼之零口鎭北入渭
杜化谷水馬志在縣西南十里長安志水出零谷縣志零
谷口水在縣西歩高宮東歴新豐原北入渭
湭水通志在縣西門外水經注首水南岀倒虎山南總五
水單流北注入渭元和志酋水出縣西南石樓山北八渭
朱可衧湭水橋記湭水古首水也源出石鼓山麓與武渠
小峪羊峪曹峪淸水石泉諸水合流於淸澗頭迤𨓦而北
逕邑城西北二門東注於渭縣志湭水山石鼓山北流逕
石泉巖峪又逕望竿嶺西武渠溝至淸澗頭有羊河源岀
元𧰼山之大峪又有小峪河源岀小峪山流逕花園村東
合於淸水河河一名花園川〈以曹後花園名在縣南三十里〉一名淸澗源
岀黃狗峪逕南北月圓山合小峪水又有曹峪水源岀曹
峪流逕伴紅坡俱北流入於湭水又北逕豐原北麓之口
又北逕宻畤臺之右循縣城西北入渭
按酋與首疑因字形似而訛然字書湭水名在雍州則
其來巳久又渞亦音湭也
明光峪水縣志在縣東三里源出明光峪相傳昔時崖畔
有光其水北流入渭
西陽水通志在縣東八里源出西陽谷其東爲東陽水源
出東陽谷水經注二水並南岀廣鄉原北垂北入渭縣志
陽谷水在縣東其水北流至官路突起如脊名分水嶺東
西流入渭
大赤水賈志在縣東二十里華渭之界一名竹水水經注
竹水南岀竹山北流逕郿加谷歴廣鄉原東俗謂之大赤
水北流注於渭縣志一名淸水河相傳晉周處斬蛟於此
又縣東南有羊峪水東有黑掌峪水葫蘆峪水俱東北流
入赤水
按水經注赤水有二竹水爲大赤水在西灌水爲小赤
水在東寰宇記大赤水一名箭峪水葢以水出竹山竹
箭之義相通也華州志以小赤水爲出箭峪混二水爲
一悞矣
大嶺川通志在縣西南百五十里縣志自靑岡坪至東西
川南總謂大嶺川
萬壽渦通志在縣北渭河北寰宇記在下邽縣南四十里
此渦或興霧起雲時有牛馬豬羊變見形狀遊沙渚間今
涸
王尚澤長安志在縣西十五里
齊家灘縣志在縣東北十里龍背寨東北
呂家溝縣志在縣東南二十里又東南五里坳底村有靈
池長安志後魏永熙元年水自湧成池周八十歩
湧泉縣志在城北徑百餘畝中蒔荷芰
袁公泉縣志在襟湭門外官路北
梁泉長安志在縣東南百五歩縣志龍尾坡東有梁泉西
有姜泉又有甘泉
按長安志甘泉在縣城內以渭南故城在今縣東南也
今泉在縣神川原東南
蔡泉縣志在縣城東亦名蔡順井又名蔡孝子井神川原
北麓舊有井九一曰魏王井相傳西魏都長安時所甃餘
並湮塞
龍泉縣志在縣西南四十里淸澗又靈源泉在龍泉西南
卽西魏置靈源縣處〈按靈源故城在縣西南〉又縣西南五十里馬峪
口有石泉〈一作十泉〉
東西鹹井縣志在縣東北四十里甘泉社〈巳下水利〉
東陽谷水渠通志在縣東十里引東陽谷水自康家溝流
經候馬等村灌田
杜化谷水渠通志在縣西十里引杜化谷水灌田
瑞泉通志在縣南五里當龍尾坡之半懸流如線旱禱多
應又南十五里有龍泉又南二十里有淸水河渠引淸水
河又南十里有小谷水渠
按古渠堰在渭南者有漕渠長安志在縣北一里縣志
自臨潼來東入華陰界又白渠通志在縣北自臨潼縣
流入入渭水水經注白渠東逕秦孝公陵北又東南逕
居陵城北蓮勺城南又東注金氏陂又東南注於渭〈按隋〉
〈地理志載華陰有白渠卽此長安志以白渠在櫟陽入渭今考水經注云白渠東注金氏陂而唐地理志亦載〉
〈武德二年引白渠水灌下邽金氏陂則縣境白渠唐時尚流至宋後始廢也〉又金氏陂通志
在縣東北隋地理志下邽縣有金氏陂寰宇記漢昭帝
時以金日磾有功賜其地因名卽今渠西廢陂是也唐
武德二年引白渠入陂貞觀三年於陂側置監十二年
廢監以其田賜王公古雲此陂水滿則關內豊稔陂西
又有東陂又南有月陂形如月皆名金氏陂又義隄通
志在縣北渭河岸邑人光祿卿史記事築又赤水隄在
縣東南軒赤水隄碑記赤水鎭西堡田舊稱膏腴嘉隆
中奔流衝決堡墉漸圯畦隴變爲沙汀不啻千畝張令
棟觀水度勢植柳築隄下穿水眼以通灌漑自堡東北
隅開渠至西北隅滙於北門左之古渠於是水不爲堡
患田亦有秋又湭水縣志湭水西湄人恆築堰作渠自
風門達之西關北至槐衙灌田可數十頃又縣東關北
崖下昔有稻田數百畝崖下有泉十餘又間穿井取水
以灌又西陽谷水賈志可資灌漑又古湫池縣志在渭
南縣城東北五十里交斜鎭又鹽池通志在縣東北六
十里漢宣帝紀宣帝嘗困於蓮勺鹵中如淳注蓮勺有
鹽池縱橫十餘里其鄉人曰鹵中〈蓮勺故城在縣東北〉縣志蓮花
池在縣東北來化鎭卽蓮勺縣故阯今並涸
富平縣
𣾰沮水通志在縣南自耀州流入又南入臨潼界水經注
沮水歴土門南原下東逕懷德城甫〈按城在縣西南非朝邑之懷德故城也〉
又東逕嘆太上皇陵北〈按元和志陵在櫟陽縣東二十五里〉東注鄭渠分爲
二水一木東南出卽濁水也至白渠與澤泉合俗謂之㭍
水又謂之㭍沮水絶白渠東逕萬年縣故城北其一水東
岀卽沮水也東與澤泉合又循鄭渠東逕當道城南又東
逕蓮勺縣故城北〈按當道城在縣東北蓮勺今屬渭南〉括地誌沮水一名石
川水源出富平東南入櫟陽長安志𣾰沮水在縣西北四
十五里過義亭脾陽豐潤三鄉縣志𣾰沮水從縣西而南
至盤龍原澗谷水入之又東流歴荊山之陰自㫁原口而
南溫泉河入之
金定河通志在縣西十八里一名趙氏河縣志卽耀州澗
谷河之下流自田家營入境至程家堡入石川河計流縣
境十里
澤多泉通志在縣西北卽澤泉水水經注澤泉水岀沮東
澤中與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謂是水爲𣾰水也東流
逕薄昭墓南又逕懷德城北東南注鄭渠合沮水長安志
澤多泉在縣西十三里永潤鄉溫泉村東入薄臺川三十
里〈按薄臺川在縣南八里〉東甫入𣾰沮河縣志一名溫泉河源岀縣
西北中山麓隆冬不水又澗頭泉在縣西北十里流逕懷
德城西澤多泉入之爲薄臺河又流至縣北北泉入之又
至竇村豐泉入之〈按豐泉俗稱稻地泉今涸〉又東至南陽村北陸川入
之〈按北陸川在縣東北五里〉卽軍塞西泉也又至安頭南入石川河
頻水通志在縣東北七十里源岀頻山卽大小石谷二澗
水長安志大石谷澗在美原縣北十五里小石谷澗在縣
北十里縣志頻水微甚出山不一二里卽涸山前爲通川
一名錦川秦主翦求美田卽其地又梁邱澗在縣北五十
里
鹵泊灘通志在縣東卽鹽池魏地形志頻陽有鹽池一名
鹽池澤唐地理志富平有鹽池澤元和志鹽池澤在縣東
南二十五里周𢌞二十里縣志白馬泉在鹹泉東十里卽
陰村右泉東流至張北里東南與龍泉水合而東流五里
爲鹵泊灘一名明水灘一名東灘冬夏不竭可煮鹽又縣
西二十里爲臧村灘歲旱其土可煎鹽謂之西灘又縣東
十里有鹽泉曩時味鹹近甘可飮
五龍泉縣志在縣西北〈巳下水利〉
官渠縣志𣾰沮水歴縣西北隅曰岔口河自北而南水濱
皆可導灌田畝其由東濱而南者初曰官渠〈一名判官渠〉在縣
西北五十里〈按此渠今失脩濬〉次文昌渠長安志文昌渠在縣西
北十七里永閏鄉自義林鄉引𣾰沮河水漑民田十里又
南爲通鎭渠又南爲永濟渠長安志永濟渠在縣西北二
十五里引𣾰沮河水灌民田十里又南爲石惠渠又南爲
自在渠又南爲永興渠又南爲新渠又南爲順陽渠又南
爲石水渠長安志石水渠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引𣾰沮河
漑民田十里
永潤渠縣志起木節口抵故漏澤園近則水至南關南爲
廣濟渠又南爲永豐渠又南爲溢水渠又南爲遺愛渠又
南爲千年渠河水又自南而東流爲陽九渠長安志陽渠
在縣西南二十八里引𣾰沮水漑民田十五里縣志一名
廣惠渠遇雨澤時降則引石川河水旱則由金定渠築堰
借引趙氏河水此石川東濱之灌田者其由西濱而南者
最北曰偃武渠長安志偃武渠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義林
鄉來自華原縣流經縣界漑民田八里南爲中渠〈按石川諸渠旱〉
〈甚則流亦微細惟堰武中渠長流不竭以兼引梁家泉水故也〉又南爲小白馬渠又南爲
大白馬渠長安志白馬渠在縣西北四十里義林鄉信義
村引𣾰沮水漑民田十五里又南爲永興渠
洞子渠縣志起十八坊灌田南爲河西廣濟渠雍正三年
開又南爲永壽渠又南爲長澤渠長安志長澤渠在縣西
北三十里義林鄉西陽村引𣾰沮水漑田十五里
金定渠喬因阜金定渠記渠起縣西十里盤龍灣引趙氏
河水抵義城石川深二丈五尺濶一丈八尺長二十餘里
又渠堰爲障水計長十二丈底濶一丈五尺頂濶八尺邑
令劉兌開又西十里爲直城渠長安志直城渠一名簿臺
河在縣西南二十里漑民田二十里縣志邑水灌田次者
溫泉河也引泉水歴南岸灌齊堡村者爲直城渠東流與
澤多泉合由北岸引以灌田者爲懷德渠支分爲順城渠
起老堰止焦村傍河易崩損縣令劉兌分懷德渠水由溫
泉石橋槽而南至於縣隍更渠名玉帶復橫穿溫泉河而
南至縣北門外經流竇村又東爲圃田渠
順陽渠通志在縣東北頻山下山後同官界地勢甚高諸
山之水皆自頻山下注分東西二河東河自趙老峪岀分
爲二派東曰順陽渠西曰薛家渠〈按薛家渠舊灌薛家溝等十二村田今渠口猶〉
〈存而各村堡支分小渠大半圯廢利益無多〉西河出山南流其在河東者爲孫
家渠弘治間開濬在河西者爲朝陽渠
按富平渠堰皆資𣾰沮趙氏溫泉三河故渠凡三十有
七久未修濬日漸湮塞崔大令〈龍見〉重加勘視䟽通昔
志所載自在新開二渠久廢其廣濟大白馬新渠永濟
楊家淸泉小判官永興遺愛長澤十渠灌田如舊文昌
石惠通鎭永濟永興永豐廣澤永昌溢水石水千年永
潤偃武小白馬興隆中渠永壽十七渠計今灌田二百
七十二頃六十一畝數皆視昔有加〈縣志舊稱中渠灌田千畝永壽灌田〉
〈二萬畝皆妄〉此𣾰沮河渠現在二十七道之情形也又趙氏
河自縣西鄉盤龍灣抵交口入𣾰沮爲渠二一曰廣惠
灌田十二頃一曰金定灌田十頃溫泉河渠六曰懷德
順城〈卽舊志之直城〉玉帶〈卽舊志之順城〉倒廻宏濟圃田灌田數目與
前畧同又順陽河一道開渠名直城者自西鄉神下村
發源至齊堡村灌田四十畝〈按卽前志之順陽薛家二渠非溫泉河之直城也〉
又大水峪古渠灌田六頃三十畝統計境內渠三十七
道今並時加濬治一律深通至渠名及經流村落志乘
每互有異同良以渠道非大川可比多憑農民口述及
案牘流傳留心履勘自能畫一也他縣並仿此至古渠
堰在富平久巳堙廢者有鄭渠通志在縣北自三原流
入又東入蒲城界又北白渠周文帝紀大統十六年涇
州刺史賀蘭祥修富平堰開渠引水東注於洛長安志
渠在縣南二十里來自三原漑富平民田四十里其水
東入𣾰沮河又龍門堰石川堰並在縣南二十里常平
堰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又㓂萊公渠縣志在縣東南南
入臨潼界有故跡世傳萊公修者又潼河縣志在縣北
三尺嶺北說者謂導潼河水而南由趙老峪岀借順薛
二渠灌山前田歲可一二千頃潦不灌時引水令歴葢
村而西從河故道至於後坡旱潦可恃無恐明縣令時
泰屢議䟽鑿未成而罷
醴泉縣
涇水通志在縣東北五十里自淳化𢌿流入縣境又東雨
入涇陽界水經注涇水東逕九𡽀山東仲山西縣志涇水
入縣界泔水流入焉東岸則鄭白渠所出也
泔河通志在縣北十里自乾州流入又東合於涇水一作
甘河長安志甘河自縣西北甘北鎭來至縣東北涇甘渡
入涇水又作甘泉魏地形志寧夷縣有甘泉隋地理志醴
泉縣有甘泉水
石泉谷水縣志在縣西北四十里水自石出兩水合流入
於泔民因其流爲水磨一名浪水隋地理志醴泉縣有浪
水寰宇記承陽山有石泉黃圖謂之浪水
白水谷水通志在縣北八十里又波水谷豆盧谷二水俱
在縣東北七十里又巴谷水流逕昭陵之右並南流入於
泔水
按惰地理志醴泉縣有波水當卽波水谷水也
泥河通志在縣城北源出泥泉東流入泔水北岸有誌公
泉相傳梁僧寶誌卓錫於此
巖谷水通志在縣東北觀音堂水岀石罅中南流入泔水
湫池縣志在縣東南十五里顯聖廟南水淸而深禱雨有
應
醴泉賈志在縣東南三十里周數十歩深不可測漢宣帝
時湧岀隋置縣於此
麻池通志在縣東五十里
鄭公泉縣志在縣城西北縣令鄭廷秀修望乾橋有泉湧
岀因名
鄭泉縣志在縣東北七十里〈已下 水利〉
按縣志鄭子眞躬耕谷口挹泉於此考子眞谷口在褒
城箕山今雲在醴泉葢誤詳見前
龍洞渠通志在縣東北六十里長安志圖說醴泉本漢谷
口治所在涇水西今猶有田在於涇東與其灌漑夫役不
及宋修石渠六縣夫無醴泉涇陽志醴泉在渠上游所漑
之田甚少今分涇陽王屋斗內水灌田三千三百餘畝
按古渠堰在醴泉者有安谷水縣志在縣北二十里明
嘉靖四年穀中岀水居民引以灌田又巴谷水在縣北
八十里經昭陵右萬歷間邑人趙雲璧創渠於此又屺
峪河在縣南又觀音泉在縣東北與巴谷水合流漑田
今皆無灌漑之利
同官縣
沮水通志在縣西四十餘里自宜君界逕耀州流入縣界
又南流復入耀州界卽宜君水也耀州志宜君水自州西
北受府西河南入同官境爲梁寨河又南受呂村河又西
南受沙羅水又南復入州境
銅官川通志在縣東北一里西南流合𣾰水入耀州界太
元九年苻秦堰銅官川水以困姚萇卽此水經注銅官水
岀祋祤縣東北西南逕銅官川謂之銅官水又西南流逕
祋祤縣東縣志亦謂之同水源岀哭泉自縣北南流與𣾰
水合
𣾰水縣志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北高山西南流合銅官
川又南受雄同川水〈按長安志水在縣東四十里〉又西南受雷平川水
〈按通志水在縣西二十里〉又西南入州界其水善溢甚爲邑害
烏泥川縣志在縣東北十五里源出車挽溝又有漢井泉
水在縣東北三十里南流合烏泥川東入蒲城界通志烏
泥川源出鼇背山逕縣東南流入白水縣爲白水又入蒲
城縣爲南河水又東南入洛又東北十五里爲大石盤川
又有小石盤川在縣北四十里耀州志循馬蘭山北而東
流合大石盤水長安志川東流入坊州宜君縣界
淸廉泉賈志在縣署又芹井通志在儒學味甘比他井斤
重二兩洪武二年開平王常遇春行軍至此鑿
柏榆泉長安志在縣西南一里又三山泉通志在縣東南
療宿疾又亭子泉長安志在縣東一里〈巳下水利〉
䕶城隄縣志在縣城東起金山之東環城東南接嶂山之
麓明萬歴二十一年縣令馬鐸以𣾰沮二水爲城患築隄
障之四十五年縣令劉澤遠增築完厚水去城百丈許
耀州
沮水通志在州西門外自同官界流入又東南入富平界
水經注沮水逕宜君川世謂之宜君水〈按水在鄜州冝君界〉又得黃
嶔水口〈按水出雲陽縣石門山黃嶔谷東南流注宜君水雲陽今淳化縣〉東南流逕祋祤
縣故城西〈按城在今耀州東一里〉又南合銅官水又南出土門山西
謂之沮水禹貢錐指沮水岀中部子午嶺逕州西而東會
𣾰水州志沮水自宜君東北界來一岀銀兒坪一出太子
石俱西南至楊秀川合流爲宜君水又南受鄭川水又過
唐家店受大峪河水又南過耙樓山受𥿄房河水又南受
姚谷河水又南受石觜河又南受府西河水又南入同官
境合諸水又南至蘇家店復入州境爲堰頭河又南受胡
思泉始名沮水過錦陽川逕州城西循西乳山受梁家泉
水東㑹𣾰水合流出鸛鵲谷入富平界通名爲石川河
𣾰水通志卽銅官水禹貢錐指在州東門外水出同官縣
東北西南注銅官水又西南至州南與沮水合水經注銅
官水又東南流逕祋祤縣東西南流逕其城南原下而西
南注宜君水長安志𣾰水同官界來經縣十五里南流入
富平界合沮水俗名石川水州志自同官西南入州境尹
師澗水入焉〈按澗在五臺山北五里〉又南逕城東五臺山西至乳山
下合沮水
澗谷河通志一名金定河在州西南十五里水淸見石又
名見底河州志水出州西北孝義鄉焦岩村東南過牛村
名申家河又東南名魚池河又東南入三原界
濁谷水通志在州西南水經注濁水上承雲陽縣東大黑
泉東南流謂之濁谷水又東南岀原注鄭渠州志水出州
西北甲池堡南馬鞍口南流二十里爲寳泉河又南爲涼
泉河又南至三原曰樓底河
淸谷水通志一名淸河在州西三十五里自三水縣流入
又南入三原界水經注淸水流逕黃嶔山西又南入祋祤
縣歴原南出謂之淸水口州志水一名淸河出州西北石
門山麓南至小邱合環河南經涇陽三原至臨潼之相橋
入石川河又州境有三谷水皆流入峽中石上徃徃有鑿
孔深廣尺許葢舊時碾磑遺跡也又環河在州西北六十
里源岀大唐山流過金圭車葢二山東南與淸谷水合
繡女房溝通志在州西北百十里有石洞相傳後周明帝
爲宜州刺史采女於此
涼泉通志在州西南三十里涼泉里其水極涼又州境有
御池泉五龍泉俱自山頂湧岀〈巳下水利〉
𣾰水渠州志在州東南五里南爲退灘渠𣾰水經同官終
縣境無灌漑利流經耀州城東南始有二渠俱明成化時
知州鄧眞開灌城東南負郭地
新開渠通志在州西北二十里引沮水灌田南爲煙霧渠
在州西北十里又南爲甘家中渠二渠俱嘉靖中知州李
廷寶開又南爲甘家渠又南爲通城渠灌北關田入城中
灌在城園田名灑街水葢金元故渠永樂初州判華子範
開成化時知州鄧眞重修又南至陰家村爲水磨渠又南
至城西爲越城渠灌城西南負郭田沮水又南合𣾰水入
富平界
按古渠堰在耀州者有強公渠通志在州西南唐書強
循傳循仕雍州司士叅軍華原無泉人畜多渴死循敎
民鑿渠浸田一方利之號強公渠又州東有𣾰水堤宋
河渠志熙寧七年知州閻充國募民治𣾰水隄州志成
化中𣾰水齧州東城嘉靖二十五年知州周廷傑作東
城石堤或以爲就宋隄治之也今並堙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