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类苑/卷26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事实类苑
◀上一卷 卷二十六 官职仪制(一) 下一卷▶


◆官职仪制(二)

赐球露金带[编辑]

球露金带,俗谓之笏头带,非二府文臣不得赐。武臣而得赐者,惟张耆为枢密使、李用和以元舅、王贻永为驸马都尉、李昭亮亦以戚里。四人者皆兼侍中,出于特恩。东轩记事。

职田[编辑]

天圣七年,晏元献公奏朝廷置职田,盖欲稍资俸给。其官吏不务至公,以差遣徇私侥幸者极众,屡致讼言,上烦听览,欲乞陈罢。时可其奏,但令佃户逐年收课利,类聚天下都数纽价,均散见任官员。至九年二月,忽降敕:国家均敷职土,以厉清白,向因侥幸,遂行停罢。风闻搢绅之间,持廉守道者甚众,苦节难守,宜布明恩,悉仍旧贯。审官三班流内铨,今后将有无职田处,均济公平定夺,差遣不得私徇。见湘山野录。

赐常参官冬衣[编辑]

建隆二年十月赐近臣冬服,有司言,累代故事,止赐将相学士诸军大校。太祖曰:“不赐百官,甚无谓也。宜亦赐之。”自是文武常参官,悉赐春衣,自此始。玉壶清话。

宰枢聚厅见客[编辑]

王元之尝谓宰相于政事堂,枢密于都堂,同时见客,不许本厅私接。议者以为是疑大臣以私也,遂寝。或以元之所请为当,但难其率宰相于政事堂共见耳。其后二府乞以朝退时聚厅见客,以杜请谒,从之。卒如元之言。渑水燕谈。

[编辑]

天禧中,宰臣奉中书枢密院接见宾客,然两府慎密之地,亦欲咨访天下之良苦,早暮接待,复滞留机务。又分厅言事,各有异同,欲乞今后中书枢密院,每有在外得替到阙,及在京主执臣僚,如有公事,并逐日于巳时以前,聚厅见客。已分厅,即俟次日,急速者,不在此限。非公事,不得到中书枢密院。玉壶清话。

学士预曲宴承旨预肆赦[编辑]

故事,便殿宴劳将帅,翰林学士预坐。开宝中,阁门使梁迥轻鄙儒士,启太祖以曲宴将相,安用此书生辈?遂罢之。淳化中,苏易简知政事,始引故事为请。诏自今后,当直学士与文明枢密直学士并预长春殿曲宴。又引元稹承旨厅记:“御楼肆赦,唯承旨得升丹凤楼之西南隅。”杨文公谈苑。

前两府白事宰相掇案[编辑]

熙宁中,曾孝宽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公事,未几,以父鲁公忧解去。服除,判司农寺。旧例,百官以事至中书,即宰相据案,百官北向而坐。前两府白事,即宰相去案,叙宾主东西行坐,时谓之掇案。及孝宽之至司农也,吴正宪公当国,不以前两府之礼待之,每至中书,不为掇案。自后每有建白,止令同判寺太常博士周直孺诣中书,孝宽不至矣,正宪颇疑之。未几,除直孺为两浙提刑,以张璪判寺,璪为翰林学士,班在端明之上,乃本寺官长也。异时白事,皆璪诣中书,而孝宽亦竟不至,于是正宪知其果以掇案为嫌,而世亦讥其隘矣。

两制下狱[编辑]

仁宗朝,两制近臣得罪,虽有赃污,亦止降为散官,无下狱者,旋亦收叙。熙宁初,龙图阁学士祖无择始以台官下秀州狱,是时,郑公知杭州,上章救解,言甚切直。尔后,许将、沈季长、刘奉世、舒亶相继下台狱,而天下习熟见闻,莫有救解之者。已上见东轩笔录。

前任班趁办[编辑]

唐朝,官有定员,阙则补之。后唐长兴二年,诏诸州得替节度、防御、团练、刺史,并令随常朝官逐日立班。二年,放免常朝,令五日赴起居。国初,尚多前资官,今阁门仪制,尚有见任前任防御团练使。倦游杂录。

节度使罢降麻不降麻[编辑]

真宗时,丁晋公谓自平江节度使除兵部尚书参知政事,节度使当降麻,而朝议惜之,遂止以制除。近者,陈相执中罢使相除仆射,乃降麻。庞籍罢节度使除观文殿学士,又不降麻,盖无定制也。

枢密使除罢降麻不降麻[编辑]

嘉祐二年,枢密使田公况罢为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罢枢密使当降麻,而止以制除,盖往时高若讷罢枢密使,所除官职正与田公同,亦不降麻,遂以为故事。

[编辑]

汉乾兴中,除枢密使,始降麻,如将相之制。本朝循之,石元懿罢为仆射,亦降麻,高文庄、田宣简、吕宝臣罢,止舍人院出诰。

三衙官不敢谒舍人逢之则立马[编辑]

宝元、康定之间,余自贬所还,过京,见王景贶初作舍人,自契丹使归舍,在坐见都知押班殿前马步军联骑立门外,呈榜子,称不敢求见舍人,遣人谢之而去。至庆历三年,余作舍人,此礼已废,然三衙管军臣僚于道路相逢,望见舍人呵引者,即敛马驻立,前呵者传声太尉立马,急遣人谢之。比舍人马过,然后敢行。后予官于外,十年而还,遂入翰林为学士,见三衙呵引甚雄,不复如当时与学士相逢,分道而过,更无敛避之礼,盖两制渐轻,而三衙渐重。

有偶出一时而为故事者[编辑]

朝廷之制,有因偶出一时,而遂为故事者。契丹人使见辞,赐宴,杂学士员虽多,皆赴坐,惟翰林学士祇召当直一员,馀皆不赴。诸王宫教授入谢祖宗时,偶因便殿不御袍带见之,至今教授入谢,必俟上入内解袍带,复出见之,有司皆以为定制也。

三班吃香群牧吃粪[编辑]

三班院所领使臣八千馀人,莅事于外,其罢而在院者常数百人。每岁乾元节,醵钱饭僧,进香合以祝圣寿,谓之香钱。判院官常利其馀以为餐钱,群牧司领内外坊监使判官,比佗司俸入最优,又岁收粪墼钱颇多,以充公用。故京师为之语曰:“三班吃香,群牧吃粪”是也。

官称讹谬[编辑]

官制废久矣,今其名称讹谬者多,虽士大夫皆从俗,不以为怪。皇女为公主,其夫必拜驸马都尉,故谓之驸马。宗室女封郡主者,谓其夫为郡马,县主者为县马,不知何义?唐制,三卫者有司阶、司戈、执干、执戟,谓之四色官。今三卫废,无官属,惟金吾有一人,每日为正衙,放朝唱,不坐直,谓之四色官,尤可笑也。

枢密使侍宴赐衣循唐旧[编辑]

国朝之制,大宴,枢密使副不坐,侍立殿上,既而退就御厨赐食,与阁门引进四方馆使列坐庑下,亲王一人伴食。每春秋赐衣门谢,则与内诸司使副班于垂拱殿外廷中,而中书则别班谢于门上,故朝中为之语曰:“厨中赐食,阶下谢衣。”盖枢密使,唐制以内臣为之,故常与内诸司使副为伍。自后唐庄宗用郭崇韬与宰相分秉政,文事出中书,武事出枢密,自此之后,其权渐盛。至今朝,遂号为两府,事权进用,禄赐礼遇与宰相均。惟日趋内朝、侍宴、赐衣等事,尚循唐旧。其任隆辅弼之崇,而杂用内诸司故事,使朝廷制度,轻重失序,盖沿革异时,因循不能厘正也。出归田录。

礼遇讲读官[编辑]

崇政殿之西,有延义阁南向,迎阳门之北,有迩英阁东向,皆讲读之所也。仁宗皇帝新即位,多御延义,每初讲读终篇,则宣二府大臣同听,赐飞白书,或遂赐宴。其后不复御延义,专御迩英,春以二月中至端午罢,秋以八月中至冬至罢。讲读官移门上赐食,俟后殿公事退,系鞋以入,宣坐赐茶,就南壁下以次坐,复以次起讲读。又宣坐赐汤,其礼数恩渥,虽执政大臣,亦莫得与也。出渑水燕谈。

堂札子[编辑]

唐中书指挥,谓之堂帖子,曾见唐人堂帖,宰相签押,略如今之堂札子也。

宣头[编辑]

予为史馆检讨时,枢密院札子问宣头所起。予按唐故事,中书舍人职掌诰诏,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谓之宣。中书承受,录之于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梁朝初置崇政院,专行密命。至后唐庄宗,复枢密使,使郭崇韬、安重诲为之,始分领政事,不关由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敕。小事则发头子,拟堂帖也。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亦用札子。但中书札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政以次向下。枢密院札子,枢长押字在下,副式以次向上,以此为别。头子惟给驿马之类用之。并湘山野录。

宣敕[编辑]

枢密院问降宣故事,具典故申院。按今有梁朝宣底二卷,朱梁正明三年四年事,每事下有月日,云臣李振宣,或除官、差官,或宣事于方镇等处,其间有云,宣德宣命旨者。梁朝以枢密为崇政院,始置使,以大臣领,任以政事。正明年是李振为使,当是以宣传上旨,故名之曰宣,而枢密院所出文字之名也,似欲与中书敕并行,虽无所明见,疑降宣始自朱梁之时。晋天福五年,改枢密院承旨为承宣,亦似相合。其底乃底本也,系日月姓名者,乃所以为底,闻今仍旧名。熙宁七年六月十三日。或问今之敕起何时,按蔡邕独断曰:“天子下书,有四,一曰策目,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自隋唐以来,除改百官,必有告敕,而从敕字。予家有景龙二年敕,其制盖须由中书门下,故刘祎之云:“不经凤阁鸾台,何谓之敕?”唐时政事堂在门下省,而除拟百官,必中书侍郎宣奉,舍人行进入书敕字,此所以为敕也。然后政事堂出牒,布于外,所云:“牒奉敕云云”也。庆历中,予与苏子美同在馆,尝携其远祖唐时敕数本来观,与予家者一同,字书不载敕字,而近世所用也。春明退朝录。

百官见宰相[编辑]

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则趋而入,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唱,谓之屈揖。待制以上见,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皆于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则坐,京官已下皆立。后殿引臣僚,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中书略贵者,示与之抗也,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

笼门谢[编辑]

唐制,丞郎拜官,即笼门谢。今三司副使已上拜官,则拜舞于子门上,百官拜于门下,而不舞蹈,此亦笼门故事也。并湘山野录。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编辑]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多出临时。唐以前故事,皆不可考,惟颜真卿与左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书云:“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以来,未尝参错。”此亦略见当时故事,今录于此,以备阙文。湘山野录。

请修时政记[编辑]

梁修撰周翰一岁后苑燕,凡从臣各探韵赋诗,梁得春字,曰:“百花将尽牡丹坼,十雨初晴太液春。”上特称之。为史馆修撰,上疏:“自今崇德、长春二殿皇帝之言,侍臣论列之事,望令中书修为时政记。其枢密院事涉机密,亦令本院编纂,至月终送史馆。自馀百司,凡干对拜除授沿革之事,悉条报本院,仍令舍人分直。”皆从之。见玉壶清话。

宰相许才午归第[编辑]

太祖受禅,以赵韩王普有佐命巨勋,除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未几,范质罢相,以公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既冠台符,参搃朝权,参政吕馀庆、薛居正虽副之,但奉行制书,备位而已,不宣制,不预奏事,不押班。每候对长春殿,启沃小大之务,尽于公,兼权之议,諠于时论。会李继迁扰边,用公计,封赵保忠守夏台故地,令灭之。保忠反与继迁合谋,大为边患,河西搔扰,咎归于公,因不得专政。诏令参政更掌印押班奏事,分其权也。旧制,宰相报到,未刻方出,中会岁大热时,许公才午归第,遂为永制。见玉壶清话。

丁晋公自节度使以制除参政[编辑]

丁晋公自保信军节度使知江宁府,召为参知政事,中书以丁节度使,召学士草麻。时盛文肃为学士,以为参知政事合用舍人草制,遂以制除,丁甚恨之。出倦游录。

纳节不降麻[编辑]

唐制,节度使除仆射、尚书侍郎,谓之纳节,皆不降麻,止舍人院出制。天禧中,丁晋公自保信军节度使除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先公在西阁当制。至和中,韩魏公自武康军节度使除工部尚书、三司使,降麻,非故事也。

请立家庙者子孙袭三品阶勋及爵[编辑]

皇祐中,宗衮请置家庙,下两制礼官议,以为庙室若当灵长身殁,而子孙官微,即庙随毁。请以其子孙袭三品阶勋及爵,庶常得奉祀。不报。

文武官朝参[编辑]

唐在京文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参。武官五品以上,仍每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参。三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又参。其长上折冲果毅,若文武散官五品以上直诸司及长上者,各准职事参。其洪文馆及国子监博士,每季参。若雨露沾服失容,及泥潦,并停。以上唐仪制令。凡在京百司,有常参官,谓五品以上职事,八品以上供奉官。以上唐六典。正元二年,敕文官充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武官充禁军职事,并不常朝参。其在三馆等诸职掌者,并朝参讫,各归所务。是年御史中丞窦参奏:“常参文官,准令每日参。自艰难以来,遂许分日,得待戎事稍平,即依常式。其武官准令五品以上,每月六参,三品以上,每月六参。二品以上,更加三参。顷并停废,今请准令却复旧仪。”十三年,御史台奏:“诸司常参,文官隔假三日,并以横行参假。其武班每日先配九参、六参。九参谓一月九次,六参谓一月六次。今后每经三节假满,纵不是配入日,并令文官例横行参假。”以上唐会要。后唐同光三年,四方馆奏:“今后除随驾将校及外方进奉专使,文武两班三品以上官,可于内殿对见,其馀并诣正衙。”从之。天成元年,御札文武百僚,每日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每月朔望日,赐廊下食。唐室承平时,常参官每日朝食,谓之廊餐。自乾符离乱,罢之,唯月旦入阁日赐食。明宗即位,请文武百僚,五日一起居,见帝于便殿。李琪以为非故事,以五日为繁,请每月朔望日入阁,赐廊下食,罢五日起居之仪。至是,宣旨,朔望入阁外,五日一起居,遂以为常。天成元年,敕今后若遇不坐正殿,未御内殿前,便令阁门使传宣不坐朝,班退。是年,御史台奏:“凡新除官及差使者,合于正衙谢辞。若遇内殿起居日,百官不于正衙叙班,其差使及新除官辞谢,不得令参谢。每内殿起居日,百僚先叙于文明殿庭,候辞谢官退,则班入内殿。”从之。晋天福二年,中书门下奏:“在庭诸司使等,每除正官,请令赴正衙谢后,不赴常朝。其京官未升朝官,祗赴朔望朝参。”从之。国朝诸在京升朝官,每日朝,其制免常朝者,五日一参起居。国朝令文。按唐制,文武职事官并赴常参,武班五日一参,又有三日一参。五日参并朔望为六参,三日参乃九参。所谓常参官,未有无职者,由后唐同光中,乃分常朝、内殿。凡随驾官将校及外方进奉使、文武三品以上官,即于内殿对见。其馀并诣正衙。至天成初,诏文武百官每日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其趋朝官,遇宣不坐,放朝,各退归司。本朝之制,文德殿曰外朝,凡不釐务朝臣日赴,是谓常朝。垂拱殿曰内殿,宰相枢密以下要近职事者并武班日赴,是谓常起居。每五日,文武朝官釐务、不釐务,并赴内朝,谓之百官大起居。是则奉朝之制,自为三等,盖天子坐朝,莫先于正衙殿。于礼,群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唐有职事,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

参假横行之礼[编辑]

旧制,凡连假三日而著于令者,宰相至,升朝官尽赴文德殿参假,谓之横行。次日,百官乃赴内殿起居。近年连假后,多便起居,而废横行之礼。

执宰押知印[编辑]

开宝六年六月,敕参知政事薛居正、吕馀庆于都堂与宰臣赵普同议公事。是月,又敕中书门下押班、知印及祠祭行香,今后宜令宰臣赵普与参知政事薛居正、吕馀庆轮知。七月,既而复有厘革。

[编辑]

雍熙四年,文德殿前始置参政塼位,在宰相之后。至道中,寇莱公为参知政事,复与宰臣轮日知印、正衙押班,其塼位遂与中书门下一班,书敕齐列衔,街衢并马。宰相、使相上事,并有公事,并升都堂。及莱公罢,遂诏只令宰臣押班、知印,参政止得轮祠祭行香。正衙塼位次宰臣之下立。凡有公事,并与宰臣同升都堂,如宰臣、使相上事,即不得升。景德四年六月,敕臣僚自外到阙及在京主执,如有公事,并逐日于巳时以前,中书、枢密院聚厅相见。其后复分厅见客,庆历八年,禁止之,如景德之制。

赐笏头带[编辑]

太宗制笏头带以赐辅臣,其罢免,尚亦服之。至祥符中,赵文公罢参知政事,为兵部侍郎,后数载,除景灵宫副使,真宗命廷赐御仙花带与绣鞯,遂服御仙带。自后二府罢者,学士与散官通服此带,遂以为故事。予亲见蔡文忠罢参知政事,为户部侍郎,服此带。盖曾为学士,用诏文金带,曾经赐者,许系之。先公为翰林及侍读学士,玉清灾,落职为中书舍人,仍旧服金带,旧例皆如此。景祐三年八月,方著诏。其宰相罢免,虽散官,并依旧服笏带。李文定公,天圣中自秘书监来朝,除刑部侍郎,并服笏带。近者,罢参政者,黑带佩鱼而入,非故事也。入两府,自黑带赐笏者,太宗朝,例甚多。祥符中,张文节自待制为中丞,而参政事。天圣中,姜侍郎自三司副使为谏议大夫,而枢密,并赐如上。已上各见春明退朝录。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