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保闲斋集/卷十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二 保闲斋集
卷第十三
作者:申叔舟
1645年
卷十四

家训

[编辑]

我家先世。初以文学发迹。自是以来。世守文学。忠孝敦睦。以为家法。相传不失。以叔舟不敏。承先世积善馀庆。受列圣知过之隆。乃有今日。每念物忌盛满。为之当寝不寐。对案忘食。战战兢兢。思所以挹损。庶几与尔辈夙夜尽心。小酬圣恩。以不坠我家业。然恐尔辈后生。久而渐忘。录其大略。著为家训。玆乃我家世守遗法。尔辈各写一通。出入寓目。念兹在玆。夫才智俊逸豪杰之事。实非所冀。但愿汝曹谨守家训。日慎又慎。号为谨饬之士。不贻我先人羞足矣。成化戊子秋。书于保闲斋。

操心第一

[编辑]

人心无常。操之则存。舍之则亡。心苟不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况敢知有是非邪正欤。是故。要令心在方寸间。虚灵不昧。然后其应之于事。遇是非邪正而不乱矣。夫心者。一身之主宰。目之于色。非心不见。耳之于声。非心不闻。百体之官。莫不待心而行。斯其所以为主宰于一身者欤。故欲正百体之官。莫如先正主宰。

谨身第二

[编辑]

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何以言之。事父不尽其孝。子之于我。亦视我之于父。事兄不尽其敬。弟之于我。亦视我之于兄。故使一身立于无咎之地。然后父子兄弟夫妇之间。莫不一于正。推而至于君臣朋友。特一转移之间耳。○谦让恭谨。纵有非义相干。亦当容之。勿察察与较。○血气方刚。戒之在色。色欲之害。古人谓之伐性之斧斤。○惟口出好兴戎。驷不及舌。故古之慎言者。三缄其口。守口如甁。○诚于中。形于外。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君子慎其独也。

勤学第三

[编辑]

夫耳目挟。而心广者未之有也。欲广耳目。莫如读书。圣贤之道。布在方册。苟能立志既坚。循序而致精。久久自然有得。○为学之要。只在收放心。心在方寸间。自然光明四达。照用有馀。未有心不定而能进学者也。收放心有要。只在于敬。○人而不学。正如墙面。苟学矣不力行。虽读书万卷。亦无所用。故读圣贤之书。当求圣贤之心。一一体之于身。

居家第四

[编辑]

今俗父子兄弟。罕有同居。既立门户。各有婢奴。渐成彼此。遂致不睦。为父兄者。固宜包容含忍。宽裕慈仁。不为琐琐苛细。为子弟者。亦当舍小念大。推诚相体。孝友雍睦而已。○奢侈之害。甚于天灾。家道既穷。鲜不为滥。故居家以节俭为先。是非欲啬财图富。家道若赡。其于养生送死。救患周急。岂不霈然有裕哉。○族亲者。与我同源分派。在先祖。视之如一。苟因先祖积善馀庆。得立门户。当思济穷恤孤。以均先祖之庆。○财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取之不义。必有天殃。不义而富。不若贫之为愈。故君子贵乎清慎。○女谒所当先绝。其昵比足以移人。

居官第五

[编辑]

为长官者。不能独治。必赖于下。待下之道。推诚以任之。疑则勿任。任则勿疑。人知见疑。必不敢尽其意。虽有愿治之志。将无与共成矣。女无妍媸。入室见妒。贤者之进。小人所妒。百计间之。或为公论以激之。或为飞语以中之。或使左右讽之。似出于无心。要必间之而后已。贤者以义自处。敛衽而退。不与之较。官长于是。不得无疑于下。疑心一生。又不得不为苛察之政。欲以求其实。苛察之政一举。而万事堕哉。故以堲谗为先务。○为下官者事长官。一以至诚。遇事不隐。善则归上。恶则归己。如有所屈。自省自责。不尤于上。虽为同列所中。亦以诚敬动之。势不可自明。可以引退。平心恕物。明哲保身耳。小人不顾义与不义。如与之争。必为所伤。故君子慎之。○清白自守。身无所累。然后遇事泰然。一污赃贿。畏人之知。缩缩自愧。安能令下。遂为猾吏所持。以至于败。身名俱丧者。世多有之。岂不哀哉。○凡于听讼。虽不为请嘱所移。苟有先执。不得其正。故平心以察之。至公以处之。

教女第六

[编辑]

妇人。配君子而主内治。家道之兴废由之。世人知教男。而不知教女。惑也。○妇人贞静自守。柔顺事人。专心内政。不与外事。○上事舅姑。非诚敬。无以尽其孝。下接婢使。非慈惠。无以得其心。诚敬以事上。慈惠以接下。然后夫妇之际。情义无间矣。○凡于女工。亦当致已。若不勤。不足以率下。○夫者。所仰以终身。祸福共之。如有非宜。当因事善规。儆戒相成。期于无咎。然不可强之。强之则失恩。○闺门之内。恩常掩义。易至狎昵。狎昵之心一生。敬谨之意必弛。于是骄妒放恣。无所不至。夫妇乖张。实由于斯。可不慎哉。○女子从人。所与处者。非有骨肉之恩。言语往复。多生疑阻。遂成嫌隙。故古之贤妇。谦恭柔顺。含垢匿瑕。推诚相与。使上下相安。身享诸福。以永终誉。

[编辑]

王若曰。法立弊生。古今之通患也。东汉因都试起兵之弊。省郡国都尉。罢车骑,材官。宋太祖睹唐末藩镇之强。至一兵一财。皆朝廷自制之。然东汉有内重外轻之失。宋有武略不竞之患。汉文纳贾谊之言。礼貌大臣。不使施刑。其流之弊。大臣遭诬。不能自愬。唐太宗待臣以耻。三品以上。不使与诸囚同引。诸囚蒙引。而贵臣反不见引。所失多矣。光武鉴前汉数世之失权。三公备位。政归台阁矣。注拟用舍。自古为难。汉唐以后。或宰相主之。或铨曹主之。得失不能免后人之议。此四事皆有关于治道。其详可得而言欤。本朝惩高丽私兵。而尽革之。其后大臣。有言私兵之利。惩高丽卑辱大臣。虽有罪过。使不追身。以众证为定。大臣又云。后世必有无罪而被诬者。惩高丽大臣之专政。大小之事。悉取裁决。政府不能自断。大臣云。承政院持权太重。惩高丽政房猥滥之弊。而吏,兵曹分掌之。其权亦重。大臣有欲复设政房提调临时落点者。所议四者之策。然乎否乎。抑有可议者欤。子大夫博通史策。深烛时措之宜。其各悉心以对。

臣对。恭惟我主上殿下持盈守成。励政图治。旁求俊彦。发策殿庭。揣摩历代得失之迹。而欲闻当今救弊之术。臣虽愚眛。请陈其略。以对扬圣问之万一。臣伏读圣策曰。法立弊生。古今之通患也。臣闻。创业之与持守。其势不同。创业之政。斟酌时宜而损益之。革其弊而止耳。持守之政。率由旧章。谨而守之。救其弊而止耳。昔汉兴。因秦刑法峻急。礼乐销亡。故贾谊,董仲舒咨嗟叹息。以立法更制为事。后世之人。见二子之论。以为帝王之治凡皆如此。妄有所变改。以惑人主。是岂持守之道乎。臣伏读圣策曰。东汉因都试起兵之弊此四事皆有关于治道。其详可得而言欤。臣闻。夫兵内轻则外重。外轻则内重。此古今之通患也。内轻而外重者。西汉,唐末,五季是也。外轻而内重者。东汉,赵宋是也。何以言之。西汉外设都尉,车骑,材官。以为藩屏。可谓重矣。及其衰也。翟义之徒因东郡都试。勒车骑而移檄郡县。李通劝光武起兵。而亦因材官都试之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光武中兴。熟知其弊。六年。省郡国都尉。七年。罢车骑,材官。九年。省关中都尉。外重之弊。可谓革矣。而及其衰也。外无藩镇之援。强臣擅政。无所忌惮。厥后。虽改刺史置州牧。而汉遂三分。又何改弦之甚耶。若夫唐与五代之季。外重之弊极矣。藩镇跋扈。四分五裂。终莫能制。宋太祖生长行伍之间。熟知其弊。及至即位。听赵普之计。雍容杯酒之间。颠倒掌肱之上。而收王审琦等兵权。以除数百年藩镇之弊。至于一兵一财。皆自朝廷制之。外重之弊。可谓革矣。而及其衰也。寇贼侵轶。外无强藩之屏。郡县星散。委靡羸弱。金人南下。数日而至城下。如蹈无人之境。卒之二帝北行。逃窜不暇。仅保江东。而终于不振。此亦理势之必然也。臣窃以谓王莽篡夺。法令烦苛。摇手触禁。幷起为盗贼。况复人心思汉。岂独是外重之罪乎。徽,钦之间。以蔡京为相。以童贯为将。而横挑强敌。尚不知自反。纵非外轻。乌得而不至于衰微乎。且人君之于大臣。所当尊礼而敬重者也。岂可与众庶。同其黥劓髡笞乎。此贾谊之所以拳拳于礼貌大臣。而文帝之所以不使施刑者也。唐之太宗尝引囚。至歧州刺史郑善果。太宗曰。善果官品不卑。岂可与诸囚为伍乎。遂命三品以上使不与诸囚同引。胡寅论之曰。得待臣以耻之道矣。然诸囚蒙引。而贵近之臣。反不见引。设有诬陷冤抑。无由自进。其所失又多矣。厥后萧望之,扬恽,刘洎,张亮之事。皆不厌人心。遂使大臣。含冤而无所告。其尊之也乃所以害之也。是岂敬重之义乎。臣窃以谓贾谊告之以不使施刑。可也。不可开自裁之端。太宗之不使同引。可也。何不使别弓乎。西山真氏曰。大臣有罪自杀。固免束䌸榜笞之辱。然其弊大臣遭诬。不敢自愬。而泯默以死。三代必不然也。岂不信哉。若夫政权。人主之大柄。不可授人也。而西汉之季。大阿倒持。强臣擅权。以至于王莽。斗筲之才。谈咲而移汉鼎。光武中兴。长虑远计。愤数世之失权。尽侯诸将而不任以事。黜三公之权而摠揽权纲。自以为尽去前世之弊矣。臣窃以为任大臣以信。古今之通义也。岂可使三公备位。而台阁反执人主之柄哉。及乎宦官之权盛。党锢之难起。而三公缩手傍观。莫敢谁何。外君诸将。而汉遂以亡。先儒论至于此。而以为矫枉过正。宜哉。至于用人。国家之大权也。则铨衡之寄。不可不审也。宜付之宰相也。而资历铨次。不足以烦宰相也。宜付之铨曹也。而进退人材。不可尽委铨曹也。汉唐历代。或付之宰相。而流汗终日。不胜其烦。或付之铨曹。而权势偏重。已失其体矣。此所以不免于后人之议者也。臣伏读圣策曰。本朝所议四者之策。然乎否乎。抑有可议者欤。臣闻天运循环。否极泰来。惟吾东方。自高丽之季。国乱政昏。恭惟我太祖以天纵之圣。应运开国。列圣相承。酌古准今。尽革弊法。然天下无不弊之法。诚如圣策所教。法立而弊生也。臣谨校举而陈之。革私兵者。惩高丽权臣跋扈之弊也。夫私兵之设。初欲居京城而卫王室。及其弊也。君弱臣强。冠屦倒置。此私兵之不可不革也。而升平日久。兵备惰弛。将不识兵。兵不知将。仓卒不可用也。此所以有复私兵之请也。大臣有罪。而不追身者。惩高丽卑辱大臣之弊也。高丽之于大臣。鞭笞不饶。斧质相寻。是岂尊礼敬重之义乎。此辱大臣之所以不可不革也。而刑谳难,明。奸伪日滋。乃以众证定其罪。必将有暧昧冤枉者矣。此所以有无罪被诬之叹也。专政之革。惩高丽大臣滥伪之弊也。大小之事。政府不能自断。而必禀上裁。近侍操柄。权归政院。此所以持权太重之有辞也。政房之革。惩高丽猥滥之弊也。而吏,兵曹分掌其权。进退人物。得专祸福。权势太重。此所以其权亦重之有说也。四者之革。未尝有弊也而有弊。四者之说。未尝不可也而不可。臣窃以谓源四者之弊。必有所自。救四者之弊。在于任人。夫法之不能无弊。犹五声六律之有淫乐。先王知其然。故存其大略。而付之于人。苟不至于害民而不强去也。则皆不变可也。革私兵之弊。则师光武,太祖强干弱枝之意。而常以术振其气。使之不至于惰弛可也。革卑辱大臣之弊。则师太宗,贾谊尊重大臣之意。而常慎狱谳之暧昩。不使至于奸伪日滋可也。革专政之弊。则大小之事。必经政府。谨敕近侍。但如今日之法。而无使若光武之三公备位。政归台阁可也。革政房之弊。则使吏,兵曹主之。政府亦得与进退之权。但如今日之法而信以任之。无使不免后人之议可也。是皆可也。而其本必在于得人而任之。有人而不用。与用之而不行其言。行其言而不尽其心。虽日百变其法。亦何益哉。臣故曰。救四者之弊。在于任人也。臣伏读圣策曰。子大夫博通史藉。深烛时措之宜。其各悉心以对。臣以孤陋。风檐寸晷。乌能尽其所怀乎。然臣闻自乡举里选之法废。而科目之法起矣。汉武帝始诏天下。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之辈。对策忠言谠论。传诵至今。然则古今发策问士。欲以开不讳之门。闻时政之弊。而以求夫所以济世之术。非特试举子而已。取士而以策。亦法之良者也。及至后世。上之发策。视为古事。而下之对策。亦特缡章绘句。较工拙于文字之间。以为自售之媒耳。是未必不自上之人有以致之也。如唐文宗亲策制举。刘蕡极言不讳。考官冯宿。叹服而不敢取。是畏其言之切也。宋煕宁间。王安石得政。孔文仲对策议新法。遂废制科。是疾其言之直也。夫使之言。而畏其切疾其直。乌在其开不讳之门乎。此士之所以靡然日趋于巧伪者也。方今主上殿下亲策问士。是开言路访时弊。而欲求所谓济世之术也。虽极言如刘蕡。议新法如孔文仲。亦当在所容矣。臣敢有所隐乎。方今之弊。有大于四者。纪纲不振。朝政日毁。民生困苦。天变屡见。风俗浇薄。贪戢恣行。节义不修。刑狱枉滥。盗贼纵横。臣恐土崩之患。不独在汉。而所论四者之弊。不足救也。伏愿殿下广开言路。以受直言。然后日与大臣。讲求其所以救之之道而行之。信如四时。坚如金石。何患乎积弊之难救哉。宗社幸甚。生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