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修山集/卷十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一 修山集
卷十二
作者:李种徽
卷十三

东史年表

[编辑]

三朝鲜年表

[编辑]

三朝鲜。犹中国之三皇也。其事不可得以考。然其立国年月。因中国之史而可以详其始末。至于中朝鲜。既得其王号年代于奇氏韩氏旧谱中。与司马迁史诸年表。按以验之。有中有不中。然疑以传疑。亦史法也。孔子作春秋。必先详其正时日月。何哉。盖王者之政。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尧舜以来。所先务也。史迁首变其制。以纪传代编年。而亦知编年之终不可废也。故特为年表。而累牍联简。不惮其繁。或十年无一事。或百年无可纪。而只书其年数。以至于秦楚之际。月表而极矣。其重如彼。为史者岂可阙哉。余读奇氏谱中朝鲜。自文圣元年。至哀平末年。为千十四年。稽诸正史。自武王己卯。迄于汉高帝丙午。乃九百二十八年。虽乖异。不可阙其年表。故三老王以下。只书年数。而不及其薨立之迹焉。至于檀君尚矣。事例尤从其简云。

三韩年表

[编辑]

君子为仁。必备其刚克柔克而后。仁之政行焉。往往有偏于柔而不知克者。君子不谓之仁焉。其蔽也未有不亡其国而祸其身。故孔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尝读朝鲜马韩之际。而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当哀平王时。燕人卫满。率数百人东来渡𬇙。求居空地。藩屏王室。王信之。拜为博士。锡圭封之百里。令守西鄙。后满诈称汉兵十道至。欲入宿卫。遂袭王都。朝鲜遂南迁。而马韩元王。又信温祚之诈。割其西北百里以畀之。卒受其祸。以亡其国。夫一已覆之车。而子孙继蹈其辙。以颠灭之不暇。其愚诚甚矣。然究其源。亦好仁之过也。何以知其然也。箕子之治。以仁为本。子孙世守之。其不学者。又不知刚柔之所以克。是以不知人心不如我心。而其终至于受其罔而乃已。岂所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者非耶。虽然。亦可以知箕氏之仁也。当其时也。满与温祚。欺人取国。自以为得计。然右渠以满孙。而湛其宗于汉兵。温祚之后。东城至于义慈。而以诈谲见鄙邻国。先罗丽而亡。则立国之不善。有以致之。后之为国者。其可以鉴矣。金富轼为东史。断自三国为始。而徐居正通鉴。亦以三韩附于外纪。为其事迹之微也。然子长氏谱十二诸侯。亦不过取其大指而已。何尝及其详哉。余于是。因奇氏谱。继中朝鲜之后。起哀平王。讫稽王。凡二百十六年。著其大略。以俟后之博雅。辰卞二韩。事迹无可考。而亦尝臣属于马韩。故又不足为之论次云。

六国年表

[编辑]

学者谓四郡二府之际。朝鲜遂无君长。盖非也。扶馀濊貊沃沮之属。固在犬牙错于汉地。而扶馀为大国。其后乐浪绝于汉。而以郡为国。沸流之建国。虽不知其始。而亦自为𬇙萨间大国。大抵皆朝鲜之遗民也。其事至微。虽不足备列。然扶馀檀君之后。而兴衰继绝。相关于华东之际。几数百年不已。安可以其微而遂泯之哉。呜呼。余于是有感焉。孔子曰。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以作春秋。而送子夏。求百二十国宝书。而旁搜广载。如郭极邿项之属兴亡大略。犹得而不泯。此好古之一订也。楚左史倚相。亦读三坟五典九丘八索。而老聃为周柱下史。博极群书。以待四方搢绅之来问。是故。虞夏商周之书。至今在人耳目。赫赫若昨日事。皆古圣贤笃古之力也。朝鲜悬隔山海。子夏之求不至。而东方之士。皆肤浅陋劣。其见识大率不出于目前。虽百年以上之事。犹不欲置之于聪明。况彼隆古之前乎。是以三韩三朝鲜之际。其事若存而若梦。虽箕圣四十一世盛德之治。亦莫知其仿佛。悲夫。高丽以上。使得有一笃古之君子。则其灭裂必不至于是也。余为此惧。其幸存而未泯者。穷搜极觅于华东诸史。因扶馀而旁及五邦。自汉建昭二年。至南齐建武元年。凡四百馀年之事。采其兴坏大指。以著于编。后有君子得以览焉。

东史表

[编辑]

四郡二府建置沿革表

[编辑]

甚矣。东人之陋也。学不沉细。好为立论。此其害虗实相蒙而至于乱。昔汉武帝灭朝鲜。置四郡。玄菟,真番,临芚俱在辽左。而独乐浪在鸭江之南𬇙水之右。其后彭吴凿空。而置沧海之郡于濊貊之间。数年而旋罢。盖汉地不出于岊岭之南江春之外。而搢绅诸儒。或以为临芚治江陵。玄菟治咸兴。乐浪治庆州。而举三韩之地。尽属之汉。于是中国之人。自前欲按旧籍以求之。而皇朝科道。当壬癸之际。而或议郡县,朝鲜。咸以汉为辞。呜呼。夫华人之不察固也。以东方之士。亦漫不知鲜,汉之分。倘或有好大喜功之君。出于蹊田夺牛之计。则将何据而为对耶。辽攻高丽。而责渤海旧地。其时诸臣。反以箕高之界。责之于辽。辽人无辞而退。盖其明舆地而然也。夫岊岭以南数千里。本三韩之地。而不入于汉。彼陋儒者。以平山为古二府之平州。而不知营平二州。一是辽西。一是辽东。而必求之于鸭绿之南。此其所以混鲜韩而不分也。平州即开原西北。今三卫福馀之境。至魏而为公孙度所据。以入于慕容燕。而高勾丽亦不能有其地。惟东府为勾丽南境云。

三韩之际七十八国分属表

[编辑]

古者黄帝之时。天下万国。其后稍稍衰减。及周之初而为千八百国。至其衰也。天下六国而一于秦。盖后世德衰而兼幷之患滋也。至于方外别国。秦之害未至。而隆古之风犹存。故汉武之时。西南夷有百馀国。而西域诸国。又为六十国之多。其后汉郡西南夷。而西域亦自相呑灭。盖亦中国之毒所及也。三韩之地在朝鲜。南与齐鲁隔海相望。北过带水。今临津。东接濊貊。西南际海。地方千里而有大小七十八国。箕氏之世。为外服之臣。及哀平。南迁而稍兼并。为三国。自悉直以南并海至苌山八公。右转带洛东。凡十二国为辰韩。渡黄山沿海而西包智异而左转。又十二国为卞韩。汉水河南度熊津。西薄海。东被大岭。大率五十四国为马韩。大国四五万家。小国数千家。而辰卞不能自国。常服于马韩。马韩立。当汉文帝景帝之世。嗟夫。此七十八国者。虽不知其所始。然以理推之。盖亦当在生民之初。民就其仁且智者而君长之。各自为国。历檀箕累数千年而不绝。岂不以其德哉。及夫卫满一乱而事势相迫。一朝举为韩氏之郡县。悲夫。然推原其所以亡。盖亦莫非中国之遗毒也。此所以令人痛恨于秦,汉之际也。

古史古今人表

[编辑]

班固为汉史。刱立古今人表。而汉人不载。其意欲借古人以寓衮钺。而今人不敢论。则于汉史无关。此其所以为迂也。且中国书籍极博。圣人君子之事业。固已烜爀在人。而不贤者亦无得以逃其恶。何待固之褒贬哉。至于东国。则史既未详。人无所传恶者。得以晦其实犹可也。而至于贤人志士姓系名字。亦不得以暴著光鲜于世。岂不悲哉。高丽王氏以下。特以年代之近。人犹颇知之。余固无论。自新罗溯檀箕。凡有名字可记者。依固之例。分九等之序而低仰之。所谓九等之序者。人之性质有上中下。而于其中又皆有三等之差。圣人生知者也。不加毫末而足。尧,舜,孔子之徒。是谓上之上也。汤,武反之。是谓上之中也。颜渊,闵子之徒。生知之亚。得圣人而为归。及如张良,诸葛亮者。才智超群。忠义性得。虽未闻圣人之学。亦天姿之所挺出者也。是谓上之下也。自此以下为中等。所行不违于君子。而时有所出入。才力可以服人。而往往迷于邪正之归。要之不失为善人。如管仲,乐毅之流。是谓中之上也。齐桓公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之中也。为善而不纯其性。为恶而不由于故。所见有不明而心亦无他。如胡广,张居正者。是谓中之下也。自此又降而为下。下则人所贱也。然因缘事会。识之不透而自陷于恶。如荀彧,张宾,王猛非不才且智焉。而不免于君子之所贱。是谓下之上也。且有身陷大恶而畏恶顾惮。咨且而未忍为。因循而不敢决。恕其罪而犹有间于穷,新。如曹阿瞒,高欢者。是谓下之中也。桀纣甘于暴弃。而梼杌穷奇。稔恶而悖理者。是谓下之下也。其中又有一种碌碌庸人而劝戒之所不及者。皆归之中之下而下之上焉。如权衡之称物。分寸斟量。自有其宜而不可为胶柱之瑟。然大率由玆而阔狭之耳。盖人性之相近。华东何异焉。举右十数人者。所以为例于左也。

东史志

[编辑]

礼乐志

[编辑]

礼乐之道。其始也节之于视听言动之间。而和之乎喜怒哀乐之际。仪文度数。名物器服。与夫声腔节奏。歌诗咏言。音律唱酬为之终。而又未尝不以礼之于敬。乐之于和。为其要道焉。故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由是观之。钟鼓玉帛之外。又有所谓和敬。而钟鼓玉帛不过虗名而已。是以三王不同礼而治。五帝不同乐而圣。和与敬之谓也。故凡礼苟由于敬。无不可行。凡乐苟本于和。无不可用。非必缛仪曲礼繁会众间而后为至也。茅茨采椽。皆可以居。瓦樽涂簋。皆可以祭。桐棺蔂梩。皆可以葬。俪皮葛屦。皆可以娶。与夫操牛尾而吹苇籥。击土鼓。皆可以为声律。推此类也。安往而非礼乐也。呜呼。自三代以降。秦灭礼乐而汉氏区区修补。挂一漏万。魏,晋,隋,唐。代有沿革。然犹自成一时之规模。河间,马郑,王肃,苏绰所论。次及贞观,开元礼之属。咸灿然可观。虽无三代关雎麟趾之美意。亦可谓大方之家也。高勾丽以徼外别国。当四郡二府之际。箕圣之化。亦邈焉尽矣。君臣民物。崎岖山海之间。其习俗风谣。固已化为夷貊。流为僸佅矣。而况于礼乐乎。况于先王之美意。圣人之遗教乎。虽然。国而无礼。未能一日立于天地之间。况数十世七八百年之久哉。自东明父子。至国壤,长寿,平原。贤圣之君以十数。其必有以审求礼乐之遗意。以维持其国家也。隋唐大乱。文字荡残。今不可考其制作。然杂出于中国史者。亦往往可见。王即位而祀始祖庙于新城。立国社祭山川。则报本事神之礼。不可谓不行矣。后妃异姓。而公主竟归愚温达。则夫妇之礼。不可谓无别矣。类利持遗剑而归。罽须护发岐之柩而明临。巴素之丧。王临哭辍朝。则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不可谓无相与之节矣。折风峩如大袖。伟如青白金银服饰文章。皆有等级而不相乱。则衣冠文物不可谓不古矣。以至于琴有五弦。笛有义觜。而疏缓澹泊之音。不可谓不雅矣。而冠带城郭于鲜卑,靺鞨,契丹被发左衽穹庐引弓之间。而与之为敌。其势不得不左文而专武事。是以其为礼乐止于斯。然比之新罗百济。已雅矣。方其盛也。治成而上下不乱。政和而民无愁怨。则犹彼污尊抔饮而为恭敬。操牛尾土鼓而为声。无非所谓礼乐也。及其德衰政荒而民神无所依。则犹彼王肃,苏绰之所论。贞观开元之礼。亦不能救其国之乱亡。又何独高勾丽哉。由是观之。礼乐为虗名。而先王之治。果在乎得其意而已。高勾丽所用礼已无可考。而其乐略得以言之云。初晋人遗以七弦之琴。国人不知鼓。相臣王山岳。仍本㨾颇改其制。兼制百馀曲。曲成而玄鹤来舞。是为玄琴。其乐人紫罗帽鸟羽饰之黄大袖。紫罗带,大口袴,赤皮袴,赤皮靴,五色缁绳。舞者四人。以绛抹额。饰以金珰。二人。黄裙,襦赤黄袴。二人赤黄裙,襦,袴。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肩立而舞。乐用弹筝一。掬筝一。卧箜篌一。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琴一。义觜笛一。笙一。横笛一。箫一。小筚篥一。桃皮筚篥一。腰鼓一。斋鼓一。檐鼓一。呗一。呜呼。王道熄而礼乐亡于天下。自汉之贾谊,董仲舒。已发叹于大仪之久旷。况其后世乎。又况海外之高勾丽乎。然有而不知其理。知而不能行。则中国又不如高勾丽矣。悲夫。

食货志

[编辑]

大哉。食货之利也。民所以生养。而人君所以出治之本也。农以出之。贾以通之。上不夺其业。而下自勤于其事。依古以来。至虞夏商周之际。而皆有经法。秦汉以后。盖亦乱矣。故书道懋迁有无。诗述后稷公刘稼穑之原。易称噬嗑交易之义。世治隆而长礼义。先庠序。则贵本而绌末。以防于利。世乱而事变多故。则末盛而本衰。亦其势也。昔井田之兴。齐民业均。贫富之势。未甚悬绝。辩智强力者。不能越本而用机利。而弱𫘤椎朴。亦足以自食其力于百畒之中。当此之时。虽下户编民。被服饮食。可以自通于其乡里。而乡里之巨室大族。其被服饮食。亦无足以起人之羡慕惭耻。是故。布帛菽粟足以衣食。而金珠宝贝亦不能以动人之爱好。是以珍异之产。玩好之物。销庄委翳于深峤穷海之间。往往出而用于人。亦不过为货币而止。故人不知其可贵焉。当此之时。其人自适于生理。而其欲易足。其心易安于无事。争闘窃盗之乱。无或以生焉。及夫金银珠玉为器饰宝庄而钱货之兴。盖不胜其繁。而农益病矣。于是机权诈力日用于天下而厌贫求富。其心无所不至。自中国四裔群黎百姓。以至卿士侯王。无不皆然。夷狄益甚。昔箕子以大法九类。陈于周王。而其初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醎。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此虞书所谓六府之属。而食货之本也。次三曰农用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食。嘉糓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八庶征。曰雨。曰旸。曰寒。曰风。曰时。一极备凶。一极无凶。岁月日时无易。百糓用成。日月岁时既易。百糓用不成。水旱丰歉之应。又皆归之君臣上下得失休咎之际。武王得其说。周公因之。为周官九赋,九式。王府,外府,内府,司会,司书,司市,胥师,泉府,盐人,丱人,廛人,司关之法。以成富教之治。箕子退。又行之于朝鲜。以养九域之民。其均财以井田。而通货以钱。故八条之教。犯盗而自赎者。人五十万。五十万为今之钱五千缗。而钱号曰朝鲜通宝。其古钱往往传于今世。其文用楷字。而楷书出于周秦之季。则古钱盖亦箕氏中世以后之物也。然箕圣之世。已有钱币。而古钱之制。当汉之五铢。而方中圆外。周郭其质。圜法之要也。其他泉币无所见。而通之夷夏。行之古今而俱宜者。惟钱之五铢为然。朝鲜之世。民生乐业。邑无狗吠之警。渠满乱。世俗稍变陵夷。至于四郡二府之际。古制无复存者。勾丽之兴。复莅箕氏之民。而其经业制度无可考。而亦山居谷汲。火耕而水耨。其民足于自给。而海滨鬻渔盐。然箕氏之井田不复而荒疏陋略。终亦不离于貊道。盖无足以为法于后代矣。虽然。国之兴也。必有经常简易之法为其纪。而及其亡也。聚敛之臣起而坏其制。中国历代。未尝不以是为盛衰。则虽高勾丽。亦无以异也。然其可考者。惟赈贷法耳。故国川王时。王畋于质阳。见哭者问之。曰。臣贫穷。常以佣力养母。今岁不登。无所于佣。不得升斗之食。以是哭。王曰。孤为民父母。使民至于此。孤之罪也。给以衣食。仍命所司。访鳏寡孤独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赈恤之。又令每岁自三月至七月。出官糓以赈贷百姓。称家口多少。至冬月还输。以为恒式。其他无可征。惜哉。昔有若谓鲁侯曰。百姓足。君谁与不足。夫三代之制。其利在下而不在上。然上亦无所不利。而后世反是。则竭天下之财利。以奉其上。而其终至于上下俱不利。故汉萧望之奏言故御史属徐官家在东莱。言往年加海租鱼不出。长老皆言武帝时县官尝自渔海。鱼不出。后复予民。鱼乃出。夫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大抵天地之生财利。固皆有数。而人之得之者。其多少厚薄。悉随其福分。夫以人主一人之身而独私其利。终未若散之百姓而公其福于天下。夫是以三代圣王。宁居其薄而不自厚。此所以享其利无穷也。呜呼。法久而弊生。虽三代之际皆然。因其势而为之制。使各为一时之利。则汉唐之经法。亦未必无取焉。苟以为非三代不可行。则不通时之论也。夫虞夏之贡。殷助周彻尚矣。管氏权轻重而市价不倾。李悝观三熟而粜籴有度。汉武中正。乃铸五铢。宣帝省漕。厥有常平。唐宗均田口分世业。开元足供以行和籴。汉贾生之抑游食。齐孔𫖮之论铜法。宋孝宗之绝鬻筭。朱晖言盐利。孝元罢铁官。太公九府圜法。周礼地部经制。论语节用而爱人。大学用人而理财。理财之本在得人。而得人之本。又在人主之正其心。盖食货之论。极于此而无馀矣。高勾丽食货。既不可详。次而为史者。不可阙其志。故历举中国历代经常之法。而系其后。以见先王之遗意。国家之经制。虽高勾丽不可以不用。况不为高勾丽者乎。虽然。兴亡盛衰。有国者视经制之得失。高勾丽富强之治七百年。其良法美规。又安知不出于先王之制欤。是为志。

神事志

[编辑]

古人质厚而多敬畏。是以笃信于鬼神。于黄虞殷夏之际。可睹矣。及周之盛。周公明人文。以置鬼神于有无。搢绅先生。未尝明言之。而巫咸之风。盖亦衰息。至于方外异域之人。其笃信者犹在。昔少皥氏衰。九黎乱德。家为巫。史氏渎齐盟。以至民神杂糅。灾害荐臻。颛顼氏受之。乃命重黎。使无相侵渎。尧有洚水。人禽鬼神之居相混。重黎氏率修旧典。以正神人之治。禹导川决水。九山刊旅。象物铸鼎。而魑魅魍魉奸怪不若之形。毕见而无隐。以护神人之居。更三圣人而中国之鬼神正。青丘九域。山海隔绝。而圣人不作。是故。民惑于异说而多淫祀。朝鲜之初。有桓国帝释庶子桓雄。受天符三印。与其徒三千。降于太白之山上。有神坛。或云檀树在其下。故桓雄为神市天王。而雄之子号檀君云。神市之世。以神设教。而其神有风云师雨师与凡主命主病主刑。三百六十馀事。及檀君之立。而常祀天于穴口之海。摩尼之丘。堑城为坛。坛十七尺而石累之。方上圆下。而上四方各六尺六寸。下各十五尺而围之。或曰。摩尼江海之隩地孤绝。洁净而靓深。神明之宅。故立畤祭上帝。星辰之祠亦在焉。其南筑城。有君之三郞主之云。又曰。天好阴而地贵阳。故为坛必于水中之山。而上方下圆。地天之义立焉。亦所以兼祀天地云。檀君盖千有馀岁。而为阿斯达之神。太白阿斯达。俱有檀君祠。而历代祀之。阿斯达之祀。上及桓因桓雄。故又号三圣祠。而东方之人。至今奉帝释神。桓因者。盖帝释之名也。或曰。檀君娶匪西岬神女。而檀君之母。太白山之熊。尝祈化人身于神市天王。天王遗以灵药东海之艾。琼丘之蒜二十枚。熊食之。三七二十一甲子。化为女。与天王野合而生檀君云。其后箕子东来。而为文物礼乐之治。初箕子为周王陈洪范九畴。其三八政。三曰祀。所以报本追远而交神明也。箕氏之世。鬼神大顺。民知所从而方内泰宁。然其事旷远而沉堙。后世莫得以记其仪。及卫满之季。而神人无主。盖数十百年。而高勾丽兴初。檀君后世为北扶馀。而君扶娄祷子于鲲渊之神。得金蛙小儿。夫娄薨而金蛙立。故扶馀有鲲渊之祀。夫娄之时。相臣阿兰弗梦登于天。天帝谓己曰。吾子孙将立国尔旧都。今锡尔君。履东海之滨迦叶之原。其旧都。有解慕漱者。自称天帝子来居之。王金蛙既立。尝出游于白山之阳于优渤水上。遇一女子。自称河伯之女柳花。与诸弟出游熊心山下鸭渌室中。为解慕所暴。父母恶其无媒而从人。遂谪于此。王异之。与俱归。置之幽室中。日光随其坐而炤之。期而生一卵。与之犬不食。弃于涂。牛马避不践。置之野。鸟覆翼之。王不得已听其母收之。置之温室。有一男子破壳而出。骨表英奇。是为高勾丽始王朱蒙。及朱蒙长。而为王子带素所忌。南行至淹淲之水。不得渡。朱蒙祝曰。身是天帝之孙。河伯之外甥。天其有济。忽见鱼鳖成桥。而追者不能及。朱蒙既立国十四年。而柳花太后卒于东扶馀。金蛙为立神庙。高丽致方物谢之。其后五世。至太祖王亲幸扶馀。祀太后庙。然高勾丽祀典。史官无传。其宗庙社稷之制。坛壝之高下。位次之尊卑。与夫陈设登降进退之数。尊爵笾豆珪币牲牢册祝之式。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礼。泰坛。祭天也。泰圻。祭地也。泰昭。祭时也。祖迎。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辰也。雩宗。祭水旱也。山林川泽丘陵。能出云气为风雨。见怪物。皆神也。凡有神皆有祭。八蜡之报。四方百神之灵。先啬水庸。皆有享。高勾丽常以十月祭天。群臣毕会。命曰东盟。灵星及日。皆有祀。又以三月三日祭天及山川。其牲用野猪白鹿。礼立庙祧坛𫮃。天子七庙。一坛一𫮃。诸侯五庙。一坛一𫮃。大夫三庙二坛。适士二庙一坛。官师一庙。天子祭五殇。诸侯祭三殇。大夫祭二殇。士与庶人祭其子而止。高勾丽立东明庙卒本旧国。自山上以下至建武诸王。新即位者皆亲往祀之。礼。郊禘。天子之礼也。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亡其地则不祭。天子立泰社。诸侯立侯社。大夫置社。凡生死出入起居饮食。皆有祀。天子七祀。司命,中霤,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诸侯五祀。司命,中霤,国门,国行,公厉。大夫三祀。族厉,门,行。适士二祀。门,行。士与庶人祭灶。则不祭户。高勾丽有隧神之祀。隧神莫知何神。其祀亦莫知起时。每岁十月。王亲迎神于国门之东大隧之中而祭之。凡庙宫多在国都之东。楹桷之制颇宏壮以祭诸鬼神。故国壤王九年。立国社。又有二神祠。一夫馀神。刻木为妇人像。二高登神。盖夫馀神之子云。二祠置官司守之。礼。有法施于世则祀。有功德于民则祀。能御大灾则祀。以死勤事则祀。以劳定国则祀。死而无所归曰厉。能以祸福食于人者妖也。大武神王五年。王与扶馀战。几危。将军怪由奋击。大破之。斩其王带素。是年怪由卒。王念前功。于北溟山阳。以时祀之。大抵高勾丽祀典。于礼。或中或不中。然旧史残缺。卒不得其详。而神仙方怪之事。亦或往往而见之云。自齐威宣,燕昭,秦始,汉武帝。求神仙为不死之术。而尝使人入海。访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其上盖有诸仙人及不死之药。而银台金阙以为居。凤凰麒麟龟龙之属。如犬鸡。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而其东为高勾丽。盖自前朝鲜之时。世传平壤。有仙人王俭宅。是檀君名。檀君千四十八岁不死。及东明王。自称天帝孙。以威众。尝与沸流君有隙。西狩蟹原。获神鹿。倒挂而咒曰。天若不雨没松壤都者。不汝放。鹿哀鸣。其声殷天。霖雨七日。而沸流城沉于水。王椉鸭马。苇索横流而济。百姓执其索而号。王挥鞭画水。水即降。三年七月。有玄云起鹘岭。而山不见。惟闻数千人登登作声。王曰。天为我土功。七日而云雾散。城郭宫室成。于是有九梯之宫。通汉之梁。青云白云之桥。朝天之石。王尝于宫东隧中。畜骐𬴊之马。以十九年秋七月。自石上升于天。群臣百官。仰望不及。𬴊马飞腾。而堕王之玉鞭。王既上天。太子及群臣。奉玉鞭以葬于龙山。故后世因名石曰朝天。其窟曰骐𬴊。其后太祖王百十九岁。长寿王百岁。次大,新大皆近百岁。其臣明临,荅夫。亦百十四岁。其国百官之品。遂有仙人之号。其隆崇神仙。可推而知也。驾洛国君首露。亦百五十九岁。是故。中国之人。遂疑东方有仙。古记亦言新罗始王升天七日。而五体散落。国人欲合而埋之。有大蛇之异。国人畏之。随其地而葬焉。因号曰五陵。而鸡林之西岳曰仙桃。其上有圣母祠。国人之所祀。昔中国帝室之女。名婆苏。得神仙之术。不夫而孕。乃入三韩而生赫居世。王为天仙。而圣母为地仙。长在仙桃山。其后文武王遗诏。葬骨东海上。而后世皆曰。文武王化龙。又有术郞四仙之徒。著迹东海云。或曰。三神山皆在东国。蓬莱。怾怛也。方丈。智异也。瀛洲。汉挐也。又休壤海中。有丛石。杂立如桥梁。或云秦世驾沧津之遗也。其说皆怪迂诞妄。而国人信之。盖燕,齐海上之馀风也。向所谓笃信鬼神。惑于异说者非耶。然其求仙方技祷祀之事。后世不传焉。

赞曰。古人有言。圣人之治。莫先于明祀典。正人心。善恶昭明。民志不惑。可以方物。人神各正。寒暑时。风雨调。蓬蒿藜莠不生。鸱枭遐翔。而凤凰麒麟来。嘉糓灵茂。黎民寿考富乐。焄蒿妖诞不得乱于人。信矣哉。余观史迁封禅书与班固郊祀志兼言神仙。所以正其妄也。于是论次檀箕以来鬼神之事。而折衷于三代之法度。且及其神仙荒怪之说。以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考焉。

高勾丽艺文志

[编辑]

古者。圣贤得位而在于上。则功业施于当世。而言语文章载之简策而传于百世。其不幸而不得施于当世者。又必为文字以期之于身后。则其为言愈多而其为心亦苦矣。自六经四书。以至于诸子百家。其书充栋而衍宇。然其传诸后世。可以弊天壤而不亡者。六经四书之外。先秦,西汉荀,扬,马,班以下。盖亦无几焉。其馀荐绅君子或列其道术。或鸣其文章。咸涉于六艺之末流。而数世之后。凋零磨灭而不可见者。又不可胜数焉。文字之不足恃也盖如此。虽然。六国崩离之际。秦汉之世。士之怪迂奇僻。而其言离于道者。亦或往往而传其名。则亦有幸不幸于其间欤。古者艺文。班固以来为史者。盖莫不有其志。而汉之所庄为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唐则万二千三百八十四卷。盖世愈下而其道愈晦。然亦可以见中国文章之盛矣。呜呼。东方自檀箕以后。文献无传。然箕圣之来。百工技艺医药卜筮之书。亦随以东。则况于先王之典章。虞夏之载籍乎。勾丽之兴。闾巷里落。莫不有学。其学士大夫日游学于中国。而中国书籍已与之日东。而魏晋之间历代赐书。又复相继而至。秘府所积。盖亦多矣。然因其遗史可考于今者。有留记百卷。李文真校正五卷。及乙支文德遗于仲文诗四句。与夫唐所赐老子道德上下经而已。方其盛时。学士宾于上国。子弟讲于乡塾。文物礼乐。绰有可观于引弓强战之外。当时学者。其必有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虽以文德遗诗观之。可推而知也。其不能与六国贱士。秦汉末儒。垂声而不朽。岂不以下国僻陋。无得以久传欤。其亦不幸之甚也。然郯子东夷。历记鸟官。扬雄蜀人。世传法言。屈原楚产。厥有离骚。苟有其实。自可以行远欤。昔刘向奏七略。而班固因之。又有六艺九种。而唐之世。分为四类。曰经史子集。而流传于海外者。亦不出于七略四类之外。凡其学士之所自著。与夫前代之所庄先秦古书。又不知几卷。而今皆不可考。可胜惜哉。呜呼。历代盛衰。文章与时高下。其治乱污隆。可按而知。则艺文志者。固不可阙也。今分史家诗家二类。附于后。以存其体焉。

高勾丽律历志新罗附

[编辑]

正朔。天子制也。然春秋有鲁历。历者。诸侯之国。亦不可废其法。况海外别区。其分埜躔度与中国异者乎。凡土圭之景。千里而差一寸。高勾丽距阳城地中之表五六千里。则日景已有五六寸差矣。是故。四时寒暑之候。阴阳升降之机。不能无迟疾早晩之不同。则为之日官历法。以相参合于中国之书。是不可已者也。凡历法。唐虞三代之制。中国亦无所传。而至于汉唐之历。其史志可考而详焉。然汉历一本于律。而唐一行又以易之大衍为历之本。此其所异也。然而统母八十一分。其数起于黄锺之龠。而河图五十。又为大衍之数。则凡历之用。皆起于数。数者。固历之本也。故为历者。要之分数明而后可耳。高勾丽无所考。而新罗文武王十四年。大奈麻德福宿卫于唐。传历法而还。新罗始用新历法。盖一行所定之说也。大率三国所用。皆中国历。而如太初四分三统元嘉历。随世所造而行之。然其消息损益之法。亦必有内外之分。远近之异。而文籍散逸。竟不知其如何。惜哉。夫明时治历。圣王之先务。而日月星四时寒暑。俱有运行。常动而不息。则其年久而差忒。亦理之所必有也。是故。历法数百年而一改。学者先察于理而后。详于法。随时考验。以合于天而已。苟非明于分数。又何以及此哉。

高勾丽天文志

[编辑]

天人之际微矣。然俱本于一理。而其动也至著而不可揜。是以天意人事每每相参。而不可离。然为天官者。其说凌杂米盐而泥于禨祥。儒家则往往废天道而一归之人事。皆不通之论也。夫三辰五星之气。其本在地而其精上发于天。圣人居其间而统理之。其盈缩差忒之间。不能无合散犯守凌历闘食之变。而吉凶回斡之几。未尝不在于君德之修否。故其占验之说。要之不可以废也。依古以来。所见天变。皆国殊分埜。方截外内。青丘鲽域之地。禹贡之所不及。其占候之法。固与中国异矣。檀箕久远。其事未有可考。槩略朝鲜之壃候。在辰星占于箕尾。三韩之壃。亦候在辰星占于虗危。而璇玑北斗之魁。以平朝建其直海岱以东地也。故复占于斗。及新罗并呑丽济。自𬇙岊以南者。并海之滨越之象也。其地为阳。阳则毕主之而占于街南。其西北则肃慎,靺鞨椎䯻引弓之民。胡之域也。其地为阴。阴则昴主之而占于街北。故其占候常不出于南河北河之戒。南戍北戍之门。而域中山川西南流。其维首在三甲而尾没于黄池。大摠是以咸关萨水之北。数为胡地。复占招摇。招摇主胡兵。而凡望云气。𬇙带之北。气上青下黑。汉水车岭之间。气多白而滨海之云类舟船。玄菟濊貊之云如树。凡风雨单单。大岭之西。以东风雨而西风晴。岭东。西风雨而东风晴。山气蒸而润。海气醎而散。故晴雨异变也。凡占日月。𬇙北或乙或壬。三韩甲乙。其在十二子在戌亥之间。然凡天变或不系于分埜之内。浮气游云之所蔽亏。其灾有见有不见。是故。所见之国多凶。扶馀三韩之际。菑祥无可录者。后朝鲜之时。星茀于河。戒其后汉兵围王俭城累月。国人杀王右渠以降。朝鲜废为四郡。及新罗始王九年。而星孛于王良。是岁汉元凤元年。而宣帝崩而新罗无事。此则中国之灾也。凡灾祥虽见。而应于中国者不录。录其为东土应者。然时有推之不能合者。姑存其大者云。

高勾丽地理志附新罗百济

[编辑]

职方之有志尚矣。自帝轩辕察卦画埜。而王公侯伯有分土而治其民。于是有九丘之书。陶唐氏遭世洪水。用伯禹地平天成。建十有二州。于是有禹贡之书。至周而加详。职方氏掌天下之地。卞九州之国。以知其利害。保章氏主星土之分。卞九州之地。以视其吉凶。及汉入关中。而萧何先收秦府之图籍。则职方之事。其要且重可知也。有国于九区禹贡之外。曰朝鲜三韩。其星箕尾。其次析木。其地渤海之东。营州之徼外。西南极界。值中国淮安府之胊山。郁洲西北。出辽水黑水之上。海中耽罗与苏州崇明相望。其风土气候。大同于中国。与南蛮北狄。偏方异矣。是以南中橘柚之木。北方貂豽之兽。木金火土水之物。无不备焉。盖小中华也。又其山河形势。参之中国。亦有彷像者。特东西向背不同耳。如中国之山西北来。朝鲜之山则东北来。中国西北高而东南低。朝鲜则东北高而西南低。中国陕蜀之外。有山而无海。朝鲜则关峡之外。有海而无山。彼有西域诸国。而距海有数万里之远。此有海路数千里之隔。而为黑齿之夷。是则天地之大势。有不得相同者乎。然而山形水势。印诸九州之封域。彼为三河陕蜀。此为江南滇黔。可以历指而言之所不同者。惟广袤阔狭之间耳。就以关西一方论之。在朝鲜全局。是为土中。河山明秀。风气函蓄。北则江沿七邑。居高而为上党。天下之脊。南有长山一脉。横截而为南条荆山之限。东之铁瓮隘守。即渑池崤函之阻也。西之大定白岳。即临濮芒砀之界也。朝鲜之有关西。犹中国之有河南。而中国之有河南。犹一身之有腹心也。故三代之都。汉宋之邑。皆在河南。尽所谓神州赤县。中原之处也。平壤。咽喉九域。阃臬东夏。龙盘虎伏。水陆都会则汴京之形胜也。成川。左阳岩。右岊岭。前文城。后𬇙水。为关岭之要。则伊洛之坐地也。况南𬇙之为黄河。汉水之为大江。古人已有定论者乎。由斯以推。诸处可知矣。箕氏之后。卫满据之。皆以平壤为都。汉之乐浪郡又治此。高句丽始起汉玄菟界。中后益东南徙。亦都平壤。大抵高句丽据朝鲜接箕氏。而其地不干于三韩。在中国得其冀,豫,兖,雍,青,梁之地。要之东方之大国也。高句丽后为渤海。而新罗百济起三韩地。罗虽统合三国。而其地竟不能过𬇙水。如晋宋齐梁陈以江南为国。而其强盛之世。亦止于淮淝之间也。长寿王以前。其都大抵在𬇙北。流离迁徙。而境界区域。不常其赢缩。旧史荒略。职方无所考。然其四到八至。可以意推云。高勾丽盛时。东北自忽汗涑沫。以至于辽水。西东皆为其有。及其中衰。而西缩于慕容六茹。北短于靺鞨肃昚。而平壤之迁也。东南益拓。其地出鸡立竹岭之外。以迄于今。青松盈德。西南至于槐山稷山。而西北之地。犹以今开原,叆阳,沈阳,盖州及建州,乌喇,海西为界。地方四五千里。比其亡也。犹有五部九州三十四郡百六十六城。六十九万馀户。可谓盛矣。然居小中华之地。不以中国自治。而引弓强战慢大邦。自取其亡。则高勾丽之盛大。乃所以速祸也。其贻患于山河岂小哉。盖自古为国。务广德而不务广地。其以是夫。其以是夫。𬇙南三州三十四郡百二十七县。后入新罗而金富轼已著之于新罗志中。其馀鸭水以北五州二十七城。有其名而不详其处。又如扶馀川中四十城。皆不可知其名。而惟𬇙水以北。鸭水以南。并与其州县之数。而又不可尽知其可见者。具之如谱。至于风俗者。亦职方之所掌也。凡民受天地之中。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清浊。肥瘠劳逸。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去就。业作云为。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而君子视之以验其治乱。隋唐大乱。文字不完。山川物俗土宜之属。有不可详言。而其可知者。又不可以不书。故历考中国诸史及古记所传者。或参以近世之见闻而并列之。以备职方之考。

丸都卒本其界。自今乌喇以南。回山,石州,深河。西有兀剌,宽田。南有童巾,理州,碧团。又东南有闾延,茂昌,虞芮,慈城。皆宜属焉。始扶馀别国卒本之王居此。朱蒙娶其女而嗣位焉。传子类利。去都之国内之原。东明庙仍不迁。其王始立。必来祀。至后王荣留。犹不废。东明从三臣陜父,乌伊,摩离。相地定宅。谓卒本山河险固。土壤肥美。遂居之。东并沸流。沸流故国也。其君松壤。自称仙人之后。平壤有仙人王俭宅。中国古史称檀君。名王俭。而檀君不死。入白岳为神。故遗民。仍号为仙人云尔。鹘岭玄云。宫阙天成。朱蒙松壤。神明之治。其民无为而化。汉之玄菟。高句丽县。辽山辽水所出。西南入大辽水。应劭曰。古句丽之国。夫句丽国号也。犹勾吴于粤之称高者。其姓也。古史或称丽人丸都在沸流之界。唐志。自鸭江口乘小舟。溯而上七百里。至其处。今满浦五国城之域也。王延优十三年。自国内移都之。三十八年。而为魏毌丘俭所败。遂移平壤。王钊十二年。复徙于丸都。而是岁慕容皝。击陷之。焚灭城阙。系虏生民五万口而归。自是不复都。然丸都常为重镇。而人民谣俗。犹有大国之风。然迫近北鄙。山河旷绝。有杀伐之气。是故。百年之间。再经大乱。宫室荡残。庙社播迁。而俗又强悍。易为盗贼。其后守臣朱理据城称乱。用大兵而后克。其地势使然也。回山乌喇俗。则靺鞨闾延以东。本南沃沮之地。自仇颇解南投百济。而其人不能自国。毌丘俭之乱。丽王逾竹岭。疑今竹田岭。尝驻跸于此。有林木之利。参,苓群药貂豽之皮。然地最穷险。豺狼虎豹之窟嗥。非人所居也。

东部栅城。其界自今雄吉以北。渡豆满长白。左转以临瑟海。薄黑水。皆属焉。古北沃沮及荇人之国。东明王灭之。其民鄙朴少礼文。而强悍好勇习弓马。又喜乘船寇钞。有渔盐丝麻之利。奚关大池。北珠所出。王延优世迁平州汉户一千于栅城。栅城。东食海盐。北边胡。南通沃沮之利。亦盖马山东一都会也。故其俗杂。王时巡以镇之。扶馀之邑。徙迦叶原。其后都曷思。皆东海之滨也。其民田畜而好勇强。扶馀之风也。东扶馀君金蛙。始起汉宣元间。讫明帝世。凡五世数十百年而亡。自先春以北。为忽汗粟末。今宁固㙮。后金所起之地。勾丽北境也。其民与鲜卑,靺鞨杂俗。出善马。

北扶馀州。南有辽东,新城,屋城,沈阳。东有今老城,兴京,叆阳。西得汉之襄平,广宁。北槩今朵颜,东卫。皆其分也。古檀君氏解夫娄之国也。及金蛙东迁而解慕漱来都之。其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其俗用中国之礼。有会同揖让之节。使者衣锦罽。以金银饰其腰。其法杀人者死。没入其家。盗一责十二。男女淫。妇人妒者。皆杀之。其法严。故其民畏罪而远邪。居丧。男女皆衣纯白。好稼穑。致其蓄藏。犹有檀君箕子之遗风。故勾丽常为重镇。扶馀川中四十馀城。皆属焉。辽东新城。亦西北一都会也。有黄金鱼盐枣栗之饶。然地迫中国。汉晋三燕之际。常为战场。故其民雕悍少虑。尚气槩。好勇强。今兴京老城梁貊之国。亦古卒本之界。大抵与扶馀同俗。

国内州。其界自北𬇙以西。辽海以东。盖平海城安市及今龙湾昌朔。皆其分也。南苏木底。与今金州,复州。亦宜属焉。昔箕子以殷人五千。渡北𬇙之水。卫满亦盗据云障地。其涂皆出国内界。盖华东要害也。勾丽自王类利来都尉那之原。传四百年为富强之治。视丸都平壤为最久。昔薛支相宅曰。山水深险。土宜五谷。民利无穷。且免兵革之患。岂不信哉。故其俗安于无事。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节于饮食而好修宫室。然俭啬朴素。犹有先圣之遗民。龙湾左勿。乙巴素居也。晏留处其东里。有岩处奇士之行。民人慕之。故鸭绿之间。亦有中国汝颍之风。湾人至于今相传乙丞相故宅云。夫安市。一都会也。城池险要。士民材武勇强。甲于一国。故以唐太宗之威。亦不能得志焉。盖非独城主之贤也。地势兵力。亦有以赖之。夫海,盖,金,复有鱼盐丝麻枣栗之利。旅顺口隔海。望中国登莱。

沃沮其界。东自今磨天大岭。右转至长,定。南有和宁,耀德,靖边,比列忽。北之虗川,别害,三水。皆宜属焉。古东沃沮之国。在汉四郡。为玄菟之地。山海四塞。金城天府。土田膏腴。五种无不宜。其民质直强勇。有渔盐丝麻皮革银石硫黄之利。和宁亦铁岭迤北一都会也。西通平壤。南引濊貊百济。东北绾挹娄,盖马,扶馀之利。故其俗多富民。女子妖冶。丈夫戆勇。矜己诺。咸州地爽垲。民服椉用长毂车。古国之风也。大岭右转度长津。薄青河。为盖马勾茶之国。地踔远。人民希。瘠土无积聚。大与中国上郡北地俗相类。然其民淳素有古风。其利桦皮泡石貂豽之皮。

汉山州。东自国原,杨根,万弩,槐壤。至见州,铁圆,买省。南有水州,蛇山,白城,栗津,獐口,长堤,介山。西有交河,穴口,牛峰,松岳。北有坚城,富平,兔山,谷州。西北平州,海皋,瀑池,取城,洞州,凤州,息城。皆其分也。古马韩百济之域。天文当属虗危之壄。而在海之中。又有越之象。故又属于斗虗危齐星。而三韩之地。隔海望中国淄青溯海。与燕分尾箕不相涉。惟朝鲜当燕分。而东人以八域一属之箕尾。不察之过也。汉阳左山而右海。前汉水。后华岳。亦三韩一大都会也。昔温祚移居汉山。近肖古定都江北。二十二世前后。凡四百七十馀年。迁于熊津。句丽以为南平壤都国诸方所聚会。其俗纤啬。习技巧。临津。古带水也。昔勾丽上世。南境止于萨水。乐浪自在故地。带方又其南界也。其通中国。盖取登莱海路。故常与百济为邻。而乐浪之地。亦东南出。交登东州之际。靺鞨一种。又介于濊貊之间。则带水西北平州儒州丰州及海皋瀑池诸郡。亦带方之分也。故乐浪,带方,靺鞨。又常交通于新罗。其地分所在。可推而知也。昔檀君氏徙白岳。乐浪,带方。汉晋之遗民。犹有存者。故其俗杂而大体与辽东扶馀同风。其利有丝麻盐铁。瀑池出秬黍。叶律吕。海山林木舟车之材。铁圆广野三百里。山河四塞。在乐浪东南四委之地。比中国宛南阳之处也。然东北边靺鞨。数被寇。人民希。大与沃沮俗相类。昔沸流居仁州。温祚治慰礼。仁州地斥卤。民苦饥。沸流之众。遂归于慰礼。肥瘠殊也。然慰礼亦无山川之饶。温祚能勤俭务稼穑。致其安富。岂非系于君上之德哉。大抵汉水以南北。地薄而寡于积聚。人患贫。自温祚迁都多娄。继之作稻田。劝农桑。赈贫乏。以千乘之尊。躬田畯之劳。以成其业。昔唐尧虞夏之都。皆在河东。河东土瘠。而三圣人以勤俭成俗。故季札观唐魏之诗。而知其有陶唐氏遗民焉。温祚胥宇必于斯。倘亦有河东之意乎。自盖卤奢侈。国遂以衰。而文周南迁。子孙荒于富乐。望海之楼。皋兰之观。终于不振。岂非其验耶。唐城出磬穴口江海之间。其民食稻鱼。开城山川之会。灵气所钟。国原亦江岭一都会也。昔伽倻于勒鼓琴而成俗。其民尚声色喜游观。然颇有桑麻之业。林泽之饶。东贾濊貊。南绾岭南之利。槐州黑壤。有枣栗林木之利。此皆百济故地。中世南渡。而入于勾丽云。

牛首州。其界南有平原,堤州,奈灵,岌山。西有嘉平,金化。北有杨麓,交州及狼川,长杨。又东北朔庭,泉井及东南宁越。皆其分也。古濊貊之地。在朝鲜南徼。常臣属于朝鲜。然濊貊亦非一种。自商,周已有名。与蛮夷,戎狄并称。其种落之大者。固已在幽,燕东北。是故扶馀之印。号为濊王。而辽东有梁貊之国。则凡汉晋之际。侵犯上国者。皆此类也。今溟原牛首之濊貊。何能越辽水而为寇哉。渤海大氏。置庆盐穆贺四州于濊貊。古地勾丽之亡。自登州以南已属新罗。则辽涑之间。别有所谓濊貊。又可知也。大抵其民居山海之际。愚悫少嗜欲。有廉耻。同姓不相娶。不宝珠玉。邑里有相侵者。责出生口牛马。军征调赋。如中国。犹有箕子氏之遗风焉。夫自长杨以西南。丹山沙热州平原。此貊地也。交州以北俗则沃沮岌山。南则新罗。夫貊居山深阻厄。为不争之地。其人不知兴亡易世。又不知貊立国于何世。绝种于何世。史记不言。所谓无怀上世居居于于之民也。又何得以道其事哉。平原南接国原。西通汉山。亦一都会也。湜州巨池。俗称湖。大小白之间。中国贵州之处也。河西阿瑟。西有旌善梀堤。南之于珍悉直。北之守城高城休壤鹄浦。皆其分也。又南得新罗之宁海盈德清河。西南礼州青凫。亦宜属焉。其古国或称薉。或称铣。或称仓海。周之季世。韩人张良有仇于秦。东见仓海君。君为求力士。铁椎重百二十斤。良与俱归。击秦皇帝博浪沙中。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十日。不得。力士与良俱免。后濊君南闾。背朝鲜。率其众诣辽东。降汉。汉置沧海郡。其地。数年而罢之。置乐浪东部都尉。光武帝时。弃单单大岭以东。悉封其渠帅为侯。无大君长。不相统率。其官有侯,邑君,三老,耆旧。男女皆衣曲领。其地多名山水。俗重之。各有部界不相干。故天下言山水先三韩。三韩言山水。亦先濊貊。濊貊同俗。而溟州有海滨之盐。台阳之白金。楩楠豫章之材。亦关岭一都会也。悉直亦古国。其俗大类濊貊。于珍之东郁陵于山。在海中。有果竹蠙珠鳆蛤之利。其国愚而恃险。异斯夫为木狮子。怖其众而降之。宁海。古干施之地。其民善丝桐乐嬉游。古国之风也。大抵大关东西。天下之僻奥。兵火所不及。弥施百复邛郲剑门之险。邱山传邹鲁。号旌善。称孝悌乡。盖东方之乐土也。

𬇙西。朝鲜之土中。其星箕尾。其次析木。昔檀君箕子都平壤。卫满都王俭。王俭亦平壤也。王者所更居建国各数百千岁。其后汉郡乐浪。亦治平壤。而高勾丽遂都之。其为都会。自尧舜之世讫于唐。可谓久矣。箕氏盛世。楡关之外。皆为其地。至战国时。燕取其满番汗以西二千里。而朝鲜虽弱。然满番汗后。为汉辽东番汗县。考其封域。尚出入于今辽沈之间。亦可谓盛矣。箕子始为八条之教。而民皆化。卫满乱世。俗犹不变。及汉为郡而辽东之吏与贾人往者。往往侵盗。俗稍薄。及汉之东京。而民之犯禁。至于六十馀条。然犹不至于大乱也。故勾丽之俗。尚经术。喜文史。王宫国都以至穷里僻邑。悉构局堂。局堂者。古之庠塾也。虽闾巷贱卑之人。子弟童丱者无不挟册而从师。暇则置酒开帿。分队而肄射。其游学上国者。踵相蹑也。或死不能归。而亦不恤也。其民俭啬而好稼穑。地重而远邪。犹有箕圣之遗风。然自卫满招聚燕赵亡人四郡二府之际。汉魏之季。亦多中国之流寓。且𬇙萨之间。土地小狭人民众。三代数千年都国。诸番所聚会。故五民无不具。士或尚气任侠。休则投壶蹴毱。悲歌忼慨。有事则引弓强战。自西汉之世。固已号为骄悍。而高勾丽益厉之。其谣俗与辽东。大类而小异。大抵燕赵之馀风也。唐兵之乱民。迁于江淮。地裂于靺鞨。朝鲜遗黎。盖无存者。惟为新罗所俘及高安胜所部四千户而已。至若武康偏安南渡。衣冠亦复几何。以是观之。半万殷人之裔。其不为周馀黎民几希矣。岂不悲哉。平壤外城。有箕子井田。安州清川。乙支文德破隋师之萨水。清南士女好白衣。商代尚素之遗也。通汉桥九梯之宫。勾丽旧物。盖亦长寿王以后事也。东俗所传平壤刚德东明故迹。盖皆舛也。

车岘锦江以南。至耽罗者。与汉山大同俗。而朝鲜略杂焉。盖百济并马韩。而马韩者。又箕氏之遗也。江南海阳。亦其一都会也。蠙,珠,竹,橘,柚,郁金,盐,铁之凑。鸡林,驾洛,辰卞之国。新罗所居也。方外别区。与朝鲜隔绝。其民山海淳厖。朴,昔,金氏有德之治。然礼义不备。君臣嫁娶。不避五服之亲。蛮夷之风也。鸡立竹岭。新罗中世之所开。东南有海盐之饶。诸山之银参。苌山对马。通倭国之利。夫山川物错所鲜所多。人民谣俗。海滨食盐卤。山峡饶菽粟。临津北。多麻,丝,参,漆,玉石。濊貊沃沮。纑,旄,䌷,皮革,柟梓。扶馀,饶楛,石,鹰,马,旃裘,貂豽。熊津竹岭南。多竹,果,苎,楮,漆,蕉,姜,白金,铅铁。则𬇙带之间。往往山出棋置。苌山出连锡。孟州出丹砂。扶馀黄金。涉罗明珂。然堇足以表其土毛。不常于更费。此其大较也。总之辽𬇙之地。火耕而水耨。民好气而尚弓马。大江以南。民饭稻,羹,鱼,果,苎,螃,蛤。不待贾而足。然其民设机巧而少诚信。百济之风也。岭南民食沃土而矜操持。地重重为邪。君子之国也。溟州悉直。亦然。沃沮地饶食。然数被水旱之害。其俗微重而任侠。虗川以东北。其民好畜牧而无积聚。射猎以为生。北地之风也。

赞曰。朝鲜三韩山川分界。东人多不详焉。金富轼博雅耳。以马韩为勾丽。权近大儒也。以平那为卞韩。徐四佳淹该之士也。以卒本为成川。孤云衿绅之雄也。不知朝鲜之别于三韩。惟近世林氏会纲地方之论。最得之。余故依而说之如是。新罗百济。本系朝鲜外徼。而勾丽得朝鲜。故其志亦及二方之大槩云。若山镇川泽之名。人物之详。则徐氏胜览在。

高勾丽刑法志

[编辑]

为君之道有二。仁与不仁而已。其发于心而著于治者。莫先于刑法。而民之舒惨。世之污隆。由之而判。岂不重欤。古之帝王。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而刑法措而不用。下此则反是。为治乱。在于刑用之有善不善。故书曰。刑罚世轻世重。变而通之。不常其制。然制不立。则或出于人君之私意。而有司得以操纵。此刑书之所以作也。自子产之铸刑书。君子犹或非之。然邦有常宪。而使民知惧。不可已也。箕子东来。有八条之教。而百姓相杀。偿以命。相伤以糓偿。而盗者男为奴女为婢。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嫁娶无所售。及四郡二府之际而俗犹存。汉民之往来者。多侵凌欺侮。俗稍益薄。而犯禁至六十条之多。然比古五刑之属三千。已轻矣。由是观之。东人柔善。不妄为非。箕子亦非。故为之简。以其民之无恶。八条之外。虽欲加之。不可得矣。及汉之时。而犯法愈多。以其导之不善也。俗之虽善。而教化之不行。则民自恶矣。夫秦之好闘。蜀之易乱。岂民之罪哉。是故。圣王贵教化而贱刑法。以此言之。箕氏之世。虽八条之法。未必尽用也。岂非仁圣之国哉。高勾丽继之而刑无惨酷。然其轻重。随君之仁与不仁而世异焉。固不可常矣。琉璃王时。托利斯卑云云。由此观之。岂非系于人君之仁与不仁哉。然丽之律令格例。后世无传焉。不可得以详矣。大抵汉废肉刑。而天下后世。遵而不敢异。虽方外别国。所用者汉唐之法而已。故徒流杖斩之外。无所见于东史。而诛屠杀戮。代不绝书。盖罪虽不入于大辟。而其情重者杀之。杀之之外。求其当而不得也。呜呼。自肉刑废而人之有罪者。能得以保其支体。甚盛德也。然笞杖之所加。往往至于死。今夫杖背杖膝杖足之刑。其杀人毁形尤多焉。自唐贞观废杖背。而至于足膝之杖。又不知起时。而用于东国最久。夫古断趾。所以次大辟。而今之杖足者。自穿窬之盗。而皆不能免。受之者。十指皆落。而性命不保。古之膑脚。所以次断趾。而今之杖膝者。自口语不慎。官糓稽期。毫发之罪。而忤官长之怒者皆得之。而破骨伤筋。髓流于地。死者十六七。其视诸断趾膑脚之律。又如何也。悲夫。古之五刑。固已重矣。然宫剕劓刖之人。虽不能齿于人。而亦足以养其父母。育其妻子。与草木鸟兽以终其天年于雨露之下。而见之者亦足以知其惧而审避。不下于刑之死者。故上之施之者。与下之当之者。惟其罪焉。而两皆无憾。此其所以三代之不为变者也。汉文帝以好生之心。一朝易之。而亦不虑其弊之至于此。此其与短丧何异哉。然后之王者。虽知之而为恶。其复肉刑之名而不敢议非。又生三代不能改也。缇嫈曰。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夫不可续之与不可生。其间固甚远。今恶其毁其支之可悲。而不恤其歼其躯之可哀之甚。虽有好生之名。而无其实者。莫此之过也。然斯非可以拟议于世。惟人主求五听三刺之意。而去汉所谓五疾者。则刑法之外。自有以暗合于先王之政者。议事以制。无所不当焉。则刑书又不足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