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山集/序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修山集

作者:洪良浩
后叙

士之为学。本乎经术。而经术有体有用。性理者。体也。政事者。用也。体既明矣。苟非通乎古今。达乎典章。不足以推诸政事。东国之儒明于性理者。非不蔚然盛矣。而独于史典之学。往往略而不治。故其致用于政事也。或逊于中国之大儒者。盖由山川限之也。至于东方之幅员疆域典章故实。尤当致意。而漫然不之省焉。余尝病之。今见修山李公遗稿。学以经术为宗而发为文章。兼治史学。尤明于东方地志。上自檀箕三韩之远。下逮新罗丽济之间。其山川险易。疆界沿革。无异手抚而足蹑。至如肃眘,沃沮,濊貊,渤海之穷绝荒昧。载籍难稽。离合无常者。率皆旁引曲证。缕分丝络。如合璋而知珪。连袂而成衣。粲然罗列于目中。其用功之专且博。何其伟也。余尝为官于西北两界。略闻江外地形。以四郡之空弃。厚州之久废。先春碑之未寻。为国家之𡙇典。亦有仰彻于紸纩者。近幸四郡渐入疆理。厚州已设镇戍。而惟先春之岭。邈然若秦山楚水。置之度外。闻者皆以为迂。览公拟书三篇。志意犂然相契。胸中爽然如有得也。其识虑之远。力量之大。非近世士大夫所及。而白首沈屈。栖栖于下邑以终。宁不惜哉。百世之后。必有旷感而喜东方之有人矣。至若文章。则议论正而地步高。不数数于八家轨范。而经世济物之意。触类而不可揜。可见其学有体用而施于为政也。纪传表志诸篇。质而不俚。详而不繁。得史汉之体。诗赋杂著。乃其馀事。今不具论。不佞少从士友间。熟闻高名。而犹未及扣其所存。今公嗣子大谏君持遗集来。求弁首之语。读其书。不觉芒然而自失。益恨其并世而未遇知音也。

己未之腊。耳溪洪良浩七十六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