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卷五
外观
《伤寒杂病论义疏》版本
本文所引述到的长度、容量、重量为东汉度量衡制。请参阅维基百科之中国度量衡条目。 |
辨(1)伤暑脉证并治第五
[编辑](1):"辨"原无,据目录补。
-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竹叶石膏汤主之。
- 竹叶石膏汤方
- 竹叶两把 粳米、半夏各半升 麦冬一升 炙草二两 人参二两 石膏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 素热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弱而大,名曰中暍。人参白虎加黄连阿胶汤主之。
- 人参白虎加黄连阿胶汤
-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煮米熟,汤成去滓,内胶炀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 伤暑,汗出已,发热烦躁,声嘶,脉反浮而数者,此为肺液伤,百合地黄加牡蛎主之。
- 百合地黄加牡蛎方
- 百合七枚 生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
上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浸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二味,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 伤暑,心下有水气,暑热与水气相蒸,发为暑湿舍肺,汗出咳嗽,渴欲饮水,饮水则呕,脉弱而滑,瓜蒌茯苓贝母枳实汤主之。
- 瓜蒌茯苓贝母枳实汤
- 瓜蒌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茯苓三两 贝母三两 枳实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煎取二升,温服一升,日再服。
- 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栝蒌根茯苓半夏汤主之。
- 竹茹栝蒌根茯苓半夏汤
- 生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知母六两 石膏一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猪苓汤加人参主之。一物瓜蒂汤亦主之。
- 猪苓加人参汤方
- 猪苓、泽泻、茯苓、滑石、阿胶各一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四升,先煮五味,取二升,内阿胶,炀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 一物瓜蒂汤方
- 瓜蒂二十个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 凡病暑者,当汗出;汗不出者,必发热;发热者,必不汗出也。不可发汗,发汗则发热,烦躁,失声,此为肺液枯,加息高气贲者,不治。
- 伤暑,夜卧不安,烦躁,舌赤,谵语,脉当数,此为暑邪干心,宜黄连半夏石膏汤主之。
- 黄连半夏石膏汤方
黄连三两 半夏一升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六七合,日三服。
-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宜当归四逆汤。
- 当归四逆汤方
-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三两 甘草炙、通草各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人参四两 附子一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伤暑,脉弱,口渴,汗大出,头晕者,宜用竹叶石膏人参黄连半夏汤主之。
- 竹叶石膏人参黄连半夏汤方
- 竹叶一把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黄连二两 半夏半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伤暑者,头不痛。头痛者,风也。头重者,湿也。
辨(1)热病脉证并治第六
[编辑](1):"辨"原无,据目录补。
- 热之为病,有外至,有内生,外至可移,内有定处,不循经序,舍于所合,与温相似,根本异源,传经化热,伏气变温,伊古不晓,认为一体,如此杀人,莫可穷极,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 热病,面赤舌烂,心下痛,欲呕,脉洪而数,此热邪干心也,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 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日再服。
- 热病,身热,左胁痛,甚则狂言乱语,脉弦而数,此热邪乘肝也,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主之。
-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
- 黄连二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猪胆大者一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煎取三升,纳胆汁,和合相得,分温再服。
- 热病,腹中痛,不可按,体重不能俯仰,大便难,脉数而大,此热邪乘脾也,大黄厚朴甘草汤主之。
- 大黄厚朴甘草汤
- 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 热病,口渴喘嗽,痛引胸中不得太息,脉短而数,此热邪乘肺也,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主之。
-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方
- 黄连二两 石膏一升 半夏半斤 甘草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热病,咽中干,腰痛,足下热,脉沉而数,此热邪移肾也,干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主之。
- 干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方
- 干地黄半斤 黄柏六两 黄连三两 法半夏一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辨(1)湿病脉证并治第七
[编辑](1):"辨"原无,据目录补。
-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
- 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黄耆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 黄耆桂枝茯苓细辛汤
- 黄耆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五升,煎取三升,分温再服。
- 湿气在下,中于冷水,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濡,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
- 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麻各半汤主之。
- 桂麻各半汤方
- 桂枝三合 麻黄汤三合
并服之,得微汗,病即解。
(维基文库注:当为“桂枝汤三合”)
-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于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白术防己赤小豆汤主之;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上三味,以水五升,煎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 麻黄茯苓白术防己赤小豆汤方
- 麻黄二两,去节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一两 赤小豆一升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再服,一日服尽。
-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汗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 蒲灰 细辛 皂荚 麻黄
上四味为末,以葱白汁调和,纳鼻中。 - 蒲灰,即香蒲烧灰存性(香蒲生水边,似菖蒲而小,或生水中)。皂荚割去皮,炒香;细辛、麻黄,皆当微炒,取药力辛窜,以随时制用为佳,久留则气散也。
-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 麻黄加术汤方
-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
-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 麻黄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 薏苡半两 甘草一两,炙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
- 防己黄耆汤方
- 防己一两 黄耆一两一分 白术七钱半 甘草半两,炒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差。
-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桂枝附子汤方
- 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白术附子汤方
-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身觉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 甘草附子汤方
-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辨燥病(1)脉证并治第八
[编辑](1):"辨燥病"原作"伤燥",据目录改。
- 伤燥,肺先受之,出则大肠受之,移传五藏,病各异形,分别诊治,消息脉经。
- 燥病,口渴咽干,喘咳,胸满痛,甚则唾血,脉浮短而急,此燥邪干肺也,柏叶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若移于大肠,必大便难,口渴欲热饮,脉急大在下者,麻仁白蜜煎与之。
- 柏叶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 柏叶三两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五升,煎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麻仁白蜜汤方
- 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麻仁,煮取一升五合,内蜜微沸,和合令小冷,顿服之。
- 燥病,口烂,热气上逆,胸中痛,脉大而涩,此燥邪乘心也,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根汤主之。
-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根汤方
- 栀子十四个,擘 连翘二两 甘草二两 栝蒌根四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一升,日三服。
- 燥病,目赤,口苦咽干,胁下痛,脉弦而数,此燥邪乘肝也,黄芩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主之。
- 黄芩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
- 黄芩三两 丹皮二两 半夏半升 枳实二两 栝蒌实大者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煎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燥病,色黄,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难,脉数而滑,此燥邪乘脾也,白虎汤主之。
- 白虎汤方
-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燥病,咽干,喉痛,少腹急痛,小便赤,脉沉而急,此燥邪移肾也,干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主之。
- 干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
- 干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茯苓三两 栝蒌根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煎取三升,去滓,每服一升,日三服。
- 卷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