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县图志/卷17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元和郡县图志
◀上一卷 卷十七·河北道二 恒冀节度使 下一卷▶

恒州[编辑]

,常山。大都督府。开元户四万二千六百九十四。乡八十七。元和户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乡七十。今为恒冀节度使理所。

管州六:恒州,冀州,深州,赵州,德州,棣州。县四十四。都管户六万二千六百户。

禹贡》冀州之域。周为并州地。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为钜鹿郡之地。汉高帝三年,韩信东下井陉,击破陈馀、赵王歇,以钜鹿之北境置恒山郡,因恒山为名,后避文帝讳,改曰常山。两汉恒山太守皆理于元氏,晋理于真定,即今常山故城是也。后魏道武帝登恒山郡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即今州理是也。周武帝于此置恒州,隋炀帝大业九年罢州,以管县属高阳郡。武德元年,重置恒州。三年陷贼,四年讨平窦建德,仍旧焉。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一百三十里。西取太原路至上都一千七百六十里。东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东南至稿城县六十里,从槁城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深州一百八十里。西取井陉路至太原府五百里。西北取五台山路至代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罗。赋:绵,绢。

管县十:真定,稿城,九门,灵寿,行唐,井陉,获鹿,石邑,房山,鼓城。

真定县,望。郭下。二十一。本名东垣,属中山国,以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字。高帝十一年,代相陈豨反,帝自攻拔之,改曰真定,属恒山郡。武帝改为真定国。后汉复为县,属常山郡。后燕慕容垂都之,后徙理卢奴。隋开皇三年,真定县改属恒州。皇朝因之。

滋水,北去县三十里。滹沱河,南去县一里。

故权城,即古之犍乡也,县北二十里。后汉建武元年,贾复破青犊于射犬,追战于真定之犍乡,大破之,即此地也。

稿城县,紧。十三。西北至州五十八里。本汉旧县,元鼎四年置,属真定国,后汉改属钜鹿郡,晋省。后魏重置,高齐改为高城县。隋开皇十八年,复为稿城县。武德初属廉州,贞观二年改属恒州。

肥累故城,县西南七里。春秋时肥子国,白狄别种也。滹沱水,去县二十九里。

九门县,上。西至州三十里。本战国时赵邑,汉于此置九门县,属常山郡。高齐省,隋开皇六年重置。义旗初,于此置九门郡,后废,以县属恒州。

滹沱水,在县西九十里。滋水,北去县二十三里。

灵寿县,中。八。东至州八十五里。本中山国都也。按中山武公本周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后乐羊为魏将,拔中山,封之灵寿。汉于此置灵寿县,属常山郡。后汉属常山国。隋开皇三年改属恒州。武德五年属并州,七年改属恒州。

滹沱水,在县西南二十里。

行唐县,上。十四。南至州七十里。本赵南行唐邑,惠文王初置,汉因为县,属恒山郡。后魏去“南”字为行唐县。隋开皇三年改属恒州,皇朝因之。

玉女山,县北三十六里。滋水,去县南二十六里。

井陉县,中。五。东南至州九十里。六国时赵地,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兴兵攻赵,下井陉。汉高帝三年,韩信、张耳东下井陉,擒成安君,即此地也。

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于县置并州,大业二年废,县属恒州。武德元年重立并州,贞观十七年废,县又属恒州。

绵蔓水,在县西南八十里。韩信击赵,使万人先行,背水为陈,信曰“陷之死地而后生”,谓此水也。

获鹿县,中。东北至州五十里。本汉石邑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鹿泉县,以鹿泉在汉县南,因为名,属并州。大业二年省,义宁初重置,还属并州。贞观二年改名获鹿,属恒州。

飞龙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前赵录》曰:“王浚遣将祁弘率鲜卑讨石勒于飞龙山下,勒大败。”

萆山,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闲道萆山而望,后遂改为萆山。后魏葛荣之乱,百姓因山抱犊而死,故以为名。又云抱犊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谓之“北岳佐命”是也,《名山记》以为福地之数,云可避兵水也。

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韩信击赵,欲下井陉。成安君陈馀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李左车说馀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从闲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野无掠掳,不至数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成安君儒者,不从,故败。《述征记》曰:“其山首自河内,有八陉,井陉第五。四面高,中央低,似井,故名之。”

鹿泉,出井陉口南山下。皇唐贵族有土门崔家,为天下甲族,今土门诸崔是也,源出博陵安平。

石邑县,紧。十五。东北至州三十里。本战国时中山邑也,《史记》赵武灵王攻中山,取石邑是也。汉于此置石邑县,属常山郡,后汉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鹿泉水,一名陉水,南去县十里。

赵佗墓,在县北十三里。佗,真定人,僭号南越帝,文帝为其先人置守冢,昆弟在者存问之,佗遂释黄屋左纛而称臣。

房山县,中。东至州八十里。本汉蒲吾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置房山县,因县北房山为名,属并州。大业二年废并州,县属恒州。武德四年又属并州,贞观十七年又属恒州。其城内实外险,一名嘉阳城。

房山,一名王母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汉武帝于此山上立祠,今王母观是也。蒲吾故城,在县东二十里。

鼓城县,中。十三。西北至州九十五里。本春秋时鼓子国,盖白狄别种也。又汉曲阳县地。《左传》曰:“晋荀吴围鼓,以鼓子鸢鞮归。”汉下曲阳,属钜鹿郡。隋开皇六年置昔阳县,十八年改为鼓城县,属廉州。大业九年改属高阳郡。贞观元年属定州,大历三年割属恒州。

滹沱水,去县北十三里。

魏收墓,在县北七里。后魏、北齐贵族诸魏,皆此邑人也,所云“钜鹿曲阳人”者是矣。

后汉京观,在县西南七里。后汉皇甫嵩攻黄巾贼张角弟宝于下曲阳,首虏千馀人,筑为京观。

冀州[编辑]

,信都。上。开元户九万四千一百二十。乡一百八十五。元和户八千九百六十七。乡四十八。

禹贡》冀州,尧所都也。虞及三代同为冀州地。《尔雅》曰:“两河闲曰冀州。”冀,近也,两河之闲,其气相近。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属钜鹿郡。汉高帝分赵钜鹿立清河、信都、常山,其信都即今州理是也。文帝又分立河闲、广平二郡。景帝改信都为广川国,宣帝复故。后汉初,王郎僭号,河北悉应。光武自蓟南行,至下博失道,有白头公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守。”光武至信都,太守任光果开门出迎,即今州理是也。明帝更名乐成国,安帝更名安平国。后汉末,韩馥为冀州牧,公孙瓒欲袭之,袁绍使高韩讽馥,令以冀州让绍。馥素性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谏曰:“冀州北鄙,带甲百万,谷有十年。袁绍孤客穷军,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杀,奈何以州与之!”馥不从,以州与绍,绍遂领冀州牧。及曹公破绍,又理之。文帝黄初中,以邺为五都之一,始移冀州理信都。自石赵至慕容垂,或理邺,或理信都。苻坚用王猛为冀州牧,镇邺。后魏冀州亦理于邺,仍于信都为旧冀州之理,置长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为冀州,大业三年复为信都郡。隋末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为冀州。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二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取相州路一千九百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正西微北至赵州一百六十里。北于瀛州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深州一百三十里。东至德州二百一十五里。东北至景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沧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绢。赋:绵,绢。

管县九:信都,衡水,南宫,武邑,下博,武强,枣强,堂阳,阜城。

信都县,望。三十。郭下。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后魏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属冀州,皇朝因之。衡水,亦曰长芦水,即浊漳水之下流也,西北去县六十二里。

辟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审食其为辟阳侯。

煮枣故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汉煮枣侯国城,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后魏及齐以为故事,每煮枣油,即于此城。

衡水县,上。十八。南至州四十里。本汉桃县之地,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置衡水县,县在长芦河西,长芦河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名。长芦水,县南二百步。

蔺相如台,在县东北十二里。

南宫县,望。三十。东北至州六十二里。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汉书》光武自蓟南驰至南宫,遇大风雨,引入道旁空舍,冯异抱薪,邓禹然火,帝对灶燎衣,即此地也。后汉属安平国。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南宫县,皇朝因之。

绛水枯渎,在县东南六里。

武邑县,上。二十五。西南至州九十里。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皇朝因之。长芦水,北去县三十二里。

观津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本赵邑也,赵孝成王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又汉景帝母窦太后,观津人也。武强湖,在县北三十二里。

下博县,上。十三。南至州一百里。本汉旧县,属信都国,以泰山有博县,故此加“下”字。后汉属安平国。后魏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冀州,十六年属深州。皇朝因之,贞观十七年改属冀州。

下博故城,在县南二十里。即汉光武失道之处也。光武自滹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之,遇白衣老父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从之也。

长芦桥,在县南,架长芦水。

武强县,望。十一。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汉武隧县地也,属河闲国。晋于此置武强县,属武强郡。高齐改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后属冀州。

武隧故城,在县东三十一里。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斩首十万,即此也。

武强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汉将岩不识以击黥布功,封武强侯。后汉王梁为武强侯。

枣强县,上,十二。西北至州六十八里。本汉旧县,属清河郡。高帝以留朌为枣强侯。其地枣木强盛,故曰枣强。后魏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属冀州。皇朝因之。

县外城,即姚弋仲之故垒也。

棘津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左传》曰:“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史记》曰:“吕望,东海人也。老而无遇,卖食棘津。”

堂阳县,上。十七。东至州六十五里。本汉旧县,属钜鹿郡,在堂水之阳。按长芦水亦谓之堂水,在县南二百步,县因取名。后汉属安平国,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冀州,皇朝因之。

阜城县,紧。十。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旧县,属渤海郡。后汉属安平国。隋开皇九年改属观州,大业二年复属冀州。武德四年复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废观州,又隶冀州。

苻融垒,在县东北二十四里。

深州[编辑]

,饶阳。上。开元户四万二千二百一十五。乡七十五。元和户一万四千九十七。乡五十。

禹贡》冀州之域。七国时为赵地。秦为钜鹿郡地。汉为饶阳县地,属涿郡。隋开皇十六年,于饶阳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城为名。大业二年废深州。武德元年,讨平窦建德,四年复置,贞观十七年又废,先天元年于今理重置。

州境:东西九十里。南北一百一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取赵州路二千五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三百二十里。正西微北至恒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赵州二百里。东北至瀛州一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绢。赋:绢,绵。管县四:陆泽,鹿城,饶阳,安平。

陆泽县,上。十七。郭下。本饶阳、鹿城二县地,先天元年因置州,割二县置陆泽县。《禹贡》“大陆既作”,此县南三里即大陆之泽,因名之。

鹿城县,上。二十三。东至州二十五里。本汉安定县地,属钜鹿郡。高齐改曰安国。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安定县,取汉旧名,属定州。十八年改为鹿城,取县东故鹿城为名也,改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

衡漳水,在县东十里。滹沱河,在县西北四十二里。大陆泽,在县南十里。

饶阳县,望。三十。西南至州三十里。本汉旧县,属涿郡,在饶河之阳。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十六年属深州,大业二年省深州改属瀛州。武德四年属深州。

滹沱河,北去县四十五里。

州理城,晋鲁口城也。公孙泉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沱入派水以运粮,因筑此城。盖滹沱有鲁沱之名,因号鲁口。后魏道武帝皇始三年,车驾幸鲁口,即此城也。

芜蒌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隋县也,盖因东北芜蒌亭为名。

芜蒌亭,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汉光武帝自蓟东南驰,晨夜至饶阳芜蒌亭,饥甚,冯异进豆粥,光武帝曰:“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公孙,异字也。

安平县,上。十八。东南至州五十三里。本汉旧县,属涿郡。高帝以鄂千秋为安平侯。后汉属博陵郡。后魏以来,博陵诸崔,即此邑人也。隋开皇三年县属定州,十六年改属深州,大业二年还属定州,武德四年又属深州。

派水,今名礓河,西自定州义丰县界流入。滹沱河,在县南二十三里。

赵州[编辑]

,赵郡。望。开元户五万一千四百三十。乡九十九。元和户八千一百七十七。乡一百一十七。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郡地。汉为常山郡平棘县地,又为赵国。自两汉及魏,皆以封建子弟。后魏明帝又于广阿城置殷州,高齐改殷州为赵州,因赵国为名。隋开皇十六年又于栾城县置栾州,大业二年废栾州,以县并属赵州。三年,以赵州为赵郡。武德元年,张志昂举城归国,又改为赵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一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三十里。北至恒州一百里。正东微南至冀州一百六十五里。东北至稿城县七十里,从县至定州一百二十里。西逾山至太原府五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丝。赋:绵,绢。

管县九:平棘,元氏,临城,柏乡,高邑,赞皇,昭庆,宁晋,栾城。

平棘县,上。十二。郭下。本春秋时晋棘蒲邑。汉文帝三年,济北王兴居反,遣棘蒲侯柴武击之。武帝时,又有平棘侯薛泽,为丞相。盖汉初为棘蒲,后改为平棘也,属常山郡。隋开皇二年改属赵州,十六年改属栾州,大业二年又属赵州。皇朝因之。

斯洨水,县北三十五里。槐水,一名白沟河,南去县二十五里。故栾城,县西北十六里。春秋时晋邑。

千万垒,县南一里。后汉安帝永初元年,以御史任尚讨羌无功,槛车征还。羌遂入侵河内,赵、魏闲百姓相惊。北军中候朱宠,将五营兵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等缮作坞垒六百一十处,此其一也。

李左车墓,县西南七里。

赵郡李氏旧宅,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后汉、魏以来山东旧族也,亦谓之“三巷李家”,云东祖居巷之东,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三祖李氏,亦有地属高邑县。

封斯村者,李氏旧茔多在封斯。

元氏县,上。十七。东南至州四十九里。本赵公子元之封邑,汉于此置元氏县,属常山郡,两汉常山太守皆理于元氏。《后汉书帝纪》云:“世祖光武皇帝建武四年,光武北征彭宠,阴后从行,生孝明帝于元氏传舍。”又云:“显宗孝明皇帝,永平五年冬十月,行幸邺,与赵王相会邺,常山三老言于帝曰:‘上生于元氏,愿蒙优复。’诏曰:‘丰、沛、济阳、受命所由,加恩报德,适其宜也。其复元氏县田租更赋六岁,赐县掾吏及门阑走卒钱。’”又云:“肃宗孝章皇帝建初七年九月己酉,幸邺,劳赐常山赵国吏人,复元氏租赋三岁。”元和三年二月戊辰,进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岳,出长城。癸酉,还幸元氏,祠光武、显宗于县舍正堂。明日,又祠显宗于始生堂。皆奏乐,复元氏租赋。三月丙子,诏复元氏七年徭役。其两汉元氏县,在今县西北十五里故城是也。晋属赵国,高齐废。隋开皇六年又置元氏县,属赵州。皇朝因之。

飞龙山,县西北三十里。《前赵录》曰:“河瑞元年,王浚使将祁弘,率鲜卑务尘部十馀万东讨石勒,战于飞龙山,勒师大败。”

元氏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即汉之旧县也,两汉常山太守皆理于此城。至隋末,为刘黑闼所破,其后移于今所。

开业寺,在县西北十五里。即后魏车骑大将军、陕定二州刺史、尚书令、司徒公赵郡李徽伯之旧宅也。

临城县,中。八。东北至州一百里。本战国时赵房子邑也,汉以为县,属常山郡,自汉至隋不改。属赵州,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名临城,以县西南十里有古临城,因改名焉。

泜水,在县南二里。出白土,细滑如膏,以之濯绵,色如霜雪,如蜀锦之得江津也,故俗称房子之纩,魏都赋曰“绵纩房子”。郭与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

柏乡县,上。十二。北至州六十一里。本春秋时晋鄗邑鄗,呼各反。之地,汉以为县,属常山郡。后汉光武帝即位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因改曰高邑,属常山国。高齐天保七年,移高邑县于汉房子县东北界,今高邑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汉鄗城南十八里改置柏乡县,遥取迸柏县以为名,属栾州。大业二年,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高邑故城,在县北二十一里。本汉鄗县也。

汉世祖庙,一名坛亭,县北十四里,鄗县故城南七里。即世祖即位之千秋亭也,后于此立庙,故《后汉书帝纪》云“肃宗孝章帝元和三年三月丙子,诏高邑令祠光武于即位坛”,是也。

高邑县,上。东北至州五十五里。本六国时赵房子邑之地,汉以为县,属常山郡。后魏属赵郡。高齐天保七年,移高邑县于其县城东北十五里,今县是也。隋开皇三年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房子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本汉房子县也。冯唐墓,在县东北二十八里。赵人也。

赞皇县,中。五。东北至州七十里。本汉高阝邑县之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赞皇县,县南有赞皇山,因以为名,属栾州。大业二年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赞皇山,县东南二十六里。《穆天子传》曰:“至房子,登赞皇山。”

泜水,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韩信斩陈馀处。李左车曰“陈馀军败于鄗下,身死于泜水上”,是也。

济水,源出赞皇山,西北流,去县南十里。此自别是一济水,应劭以为四渎,误也。

百陵冈,在县东十里。即赵郡李氏之别业于此冈下也。冈上亦有李氏茔冢甚多。昭庆县,望。十五。东北至州九十里。本汉广阿县,属钜鹿郡。后汉省。后魏别置广阿县,隋仁寿元年改为象城县,大业二年又改为大陆县,属赵州。武德四年复改为象城县,取县西北古象城为名。天宝元年,改为昭庆县。

广阿泽,在县东二十五里。《尔雅》曰“晋有大陆”,广阿即大陆别名,《淮南子》曰钜鹿。大陆、广阿,咸一泽也。

任敖墓,一名七里邱,在县西四里。高帝时为御史大夫,封广阿侯。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六陵,高四丈,周回八十丈。

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启运陵,高四丈,周回六十步。二陵共茔,周回一百五十六步,在县西南二十里。

宁晋县,紧。十二。西北至州四十三里。本春秋时晋杨氏邑,汉以为廮陶县,属钜鹿郡。晋省。后魏于此置廮遥县,属南钜鹿郡。隋开皇六年,改为廮陶,复汉旧名。大业二年改属赵州。天宝元年改为宁晋。

栾城县,中。十二。东南至州三十九里。本汉关县,属常山郡。后汉省。后魏太和十一年,于此置栾城县,取平棘县旧栾城为名。隋属栾州,又改属赵州,皇朝因之。

斯洨水,在县西北二十里。

德州[编辑]

,平原,上。开元户六万一千七百七十。乡一百一十六。元和户九千三百五十六。乡二十五。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属齐,战国时亦为齐地。秦兼天下,今州秦之齐郡。汉分齐郡置平原郡。后汉至晋,平原为王国,封建子弟。后魏文帝于今州置安德郡,隋开皇三年改为德州。大业三年罢州,为平原郡。隋开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复为德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五里。南北二百一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五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七百九十里。西南至博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棣州二百四十里。正南渡河至齐州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贝州二百三十里。正北微东至沧州二百四十里。西至冀州二百一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绫。赋:绢,绵。管县七:安德,平原,平昌,将陵,安陵,蓚,长河。

安德县,紧。二十八。郭下。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后魏属安德郡。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属冀州,九年改属德州。皇朝因之。黄河,南去县十八里。

鬲津枯河,在县南七十里。《禹贡》兖州“九河既道”,鬲津即九河之一,鬲津至徒骇二百馀里,今河虽移,不离此城也。马颊河,县南五十里。

鹿角故关,县东南七十五里。

平原县,上。十八。东北至州四十六里。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后汉属平原国。后魏属安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冀州,九年改属德州。皇朝因之。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王莽枯河,在县南五里。管辂祠,在县西南一里。

平昌县,上。二十三。西南至州八十里。本汉旧县,属平原郡。后汉属平原国。隋开皇三年属沧州,十六年改属德州。皇朝因之。马颊河,在县南十里。久视元年开决,又名新河。

将陵县,望。二十。南至州五十里。本汉安德县地,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将陵县,取安德县界故城为名,属德州。皇朝因之。鬲津枯河,南去县二十里。

王莽枯河,西去县十里。

安陵县,望。二十。南至州一百里。本汉蓚县地,晋立安陵县,属渤海郡,本蓚县之安陵,故以为名。高齐省。隋开皇六年重置,属冀州,九年立观州,县属焉。皇朝因之。贞观十七年观州废,县割属德州。

蓚县,上。二十二。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条县,即条侯国也,景帝封周亚夫为条侯。汉条县属信都国,后汉属渤海郡。晋改“条”为“修”。隋开皇三年废渤海郡,属冀州。五年改修县为蓚,音惕。县,属观州。皇朝武德初亦属观州,贞观十七年观州废,改属德州。

长河县,上。十八。东至州五十里。本汉广川县地,属信都国。后汉属清河国。魏封裴秀为广川侯。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九年改属德州。仁寿元年改广川县为长河县。皇朝因之。

漳水河,自贝州漳南县流入,在县西二十三里。王莽枯河,东去县五里。永济渠,县西十里。张公故关,县东南七十里。

棣州[编辑]

,乐安。上。开元户二万五千五百四十五。乡四十八。元和户五千四百四十七。乡一十七。

禹贡》青州之域,又兖州之域。春秋为齐地,管仲曰:“北至于无棣。”秦幷天下,为齐郡。汉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曹魏属乐陵国,晋石苞为乐陵公是也。隋开皇十七年,割沧州阳信县置棣州,大业二年废入沧州。武德四年又置棣州,六年又废。贞观十七年,又置移于厌次县,即今州理是也。天宝元年改为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棣州。

州境:东西三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二十里。西南至德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淄州二百一十里。正北微西至沧州二百五十里。东南至青州三百二十三里。西南渡河至齐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大海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绢十匹。赋:绢,粟,麦。管县五:厌次,滳河,渤海,阳信,蒲台。

厌次县,上。六。郭下。本汉富平县,属平原郡。后汉更名曰厌次,则厌次前已废矣,相传以秦始皇东游厌气,至碣石,次舍于此,因名之。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武德初属德州,贞观十七年于此置棣州。

黄河,在县南三里。滳河,在县南四十里。通海故关,在县西南四十里。

滳河县,中。二十。东北至州八十里。本汉朸县,属平原郡。后汉省。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滳河县,因北有滳河以名之,属沧州。贞观元年属德州,十七年改属棣州。

黄河,在县南八十里。

滳河,县北一十五里。汉成帝鸿嘉四年,河水泛溢为害,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字为名,后人加“水”焉。

渤海县,紧。西至州七十里。本隋蒲台县地,垂拱四年分置渤海县属棣州,在州东一百一十里。天宝五年,以土地咸卤,自县西移四十里,就李邱村置。

大海,在县东一百六十里。

阳信县,望。十四。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渤海郡。魏属乐陵国。后魏置乐陵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沧州。十六年,于阳信县置棣州。武德六年又置,属沧州,贞观十七年又割属棣州。

钩般河,即九河之一,经县北四十里。

蒲台县,紧。十二。西北至州七十五里。本汉湿沃县地,属千乘国。宋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沧州,十六年改为蒲台县,北有蒲台,因为名也。隋末废,武德三年重置。八年改属淄州。贞观十七年置棣州,割蒲台属焉。

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

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俗人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今淀上有甘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于其下煮盐。

黄河,西南至县七十五里。

蒲台,在县北三十里。秦始皇筑此台以望海,于台下萦蒲系马,今蒲生犹萦结。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